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为固体碳源的强化脱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包括进水管(1)、布水区(2)、湿地粗填料区(3)、湿地细填料区(4)、固体碳源投加管(5)、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湿地植物(7)、集水区(8)、放水孔(9)、排水区(10)和排放管(11)。本湿地系统可提高污水的碳氮比,实现低碳氮比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本系统具有持续脱氮能力强、运行维护简单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以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为碳源的强化脱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适用于去除低C/N比污水中的硝酸盐。
技术介绍
氮素污染是我国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低有机污染水的氮素污染问题是我国完成点源控污之后未来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这类低C/N的水如果不经过进一步处理,直接汇流入湖泊、水库等敏感水体,将导致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中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的直接排放或其它含氮化合物通过硝化作用转化而成。人工湿地是具有效率高、投资低、运转费低、维持费低等优点的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包括基质吸附、过滤、沉淀、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最主要的途径。针对低碳氮比的污水,碳源不足已成为限制人工湿地脱氮性能的关键因素。解决的方法多见于在进水中补充液体碳源,如甲醇、葡萄糖和果糖。这些做法会造成部分碳源在湿地上层发生好氧分解,造成碳源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污水处理成本。另外,投加液体碳源需要精确的计量与投加设备,增加成本的同时也给运行与管理带来了不便。向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富含纤维素的植物材料作为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碳源可以避免添加液体碳源的弊端,但是植物材料本身含有一定的氮和磷,在其作为碳源的同时这些污染物也会释放至湿地中,另外植物材料还存在持续供碳能力弱、投加不方便等问题。已报道的研究表明,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包括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丁酸酯(PHB)、聚羟基戊酸酯(PHV)、PHB-PHV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聚羟基丁酸戊酸酯/聚乳酸共混·物(PHBV/PLA)等均可在填充床中作为固体碳源及反硝化微生物的载体,实现强化反硝化。但是,人工湿地系统与填充床体系有显著性差异,如人工湿地系统的停留时间要远长于填充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传统人工湿地脱氮性能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固体碳源强化脱氮系统。本专利技术根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特征,通过结合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的特点,构建了持续稳定的强化脱氮体系。其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以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为固体碳源的强化脱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进水管、布水区、湿地粗填料区、湿地细填料区、固体碳源投加管、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湿地植物、集水区、放水孔、排水区和排放管。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设置在湿地靠近进水管一端的1/3处,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直插入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中,且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个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cm ;通过湿地中不同区域填料粒径的控制,使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投加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能分布至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中,随后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缓释出能被反硝化微生物直接用于反硝化的低分子量有机物,使所述系统持续稳定的去除低碳氮比污水中的硝酸盐。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所述各个区域均设置在人工湿地中,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放管各位于湿地的两端;所述湿地粗填料区满布于湿地的底部,在湿地的后段设置有深度自上到下的集水区,在集水区的底部是放水孔,通至排水区,排水区连接排放管。在所述湿地粗填料区上部满布所述湿地细填料区,所述布水区设置在所述湿地细填料区的前端(靠近进水管的那端);在所述湿地细填料区中种植有湿地植物。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和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设置在湿地靠近进水管一端的1/3处,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直插入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中,且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个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c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湿地粗填料区所采用的基质为砾石,粒径为8 15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湿地细填料区所采用的基质为土壤或细沙,填充厚度不超过15cm,其上种有湿地植物。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采用直径10 15cm的PVC管,管口下端深入湿地细填料区以下5c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位于固体碳源投加管的正下方,长为25cm,宽与湿地等同,采用的基质为砾石,粒径为3 5cm。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投加至砾石空隙。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通过固体碳源投加管投加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为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丁酸酯(PHB)、聚羟基戊酸酯(PHV)、PHB-PHV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聚羟基丁酸戊酸酯/聚乳酸共混物(PHBV/PLA)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粒径为3 5mm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投加至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的方式为: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先补加至固体碳源投加管中,未能落入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基质空隙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则用水冲入即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投加至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的投加量为: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初次投加体积不超过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基质空隙的体积;运行I 3年后,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按每去除Ikg硝态氮需I 3kg固体碳源的比例投加,每年投加I 2次。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同时充当微生物反硝化所需还原力的来源和生物膜的载体,克服使用传统液体碳源生物脱氮工艺中碳源投加量不易控制的缺点,碳源微生物利用率高。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的密度比水大,形状及粒度便于投加,与富含纤维素的材料(如秸杆)相比,持续供碳能力强,运行维护简便,并且其本身不会带入氮、磷等污染物。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固体碳源强化脱氮系统可用于低碳氮比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脱氮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总体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系统总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1:进水管、2:布水区、3:湿地粗填料区、4:湿地细填料区、5:固体碳源投加管、6: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7:湿地植物、8:集水区、9:放水孔、10:排水区、11:排放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结合以下实施例具体说明:参见图1、2,本专利技术的系统,所述各个区域均设置在人工湿地中,进水管I和排放管11各位于湿地的两端;湿地粗填料区3满布于湿地的底部,在湿地的后段设置有深度自上到下的集水区8,在集水区8的底部是放水孔9,通至排水区10,排水区10连接排放管11。在湿地粗填料区3上部满布湿地细填料区4,布水区2设置在湿地细填料区4的前端(靠近进水管I的那端);在湿地细填料区4中种植有湿地植物7。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和固体碳源投加管5设置在湿地靠近进水管I 一端的1/3处,固体碳源投加管5直插入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中,且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个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cm。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使用时,水经过布水区2进入湿地粗填料区3和湿地细填料区4,在湿地细填料区4上种植有湿地植物7,在湿地靠进水管I端前1/3处直插装有并排布置的彼此间隔至少为20cm的固体碳源投加管5,用以投加固体碳源进入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经湿地处理后的水经集水区8收集后由放水孔9进入排水区10,最终由排放管11排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固体碳源强化脱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布水区(2)、湿地粗填料区(3)、湿地细填料区(4)、固体碳源投加管(5)、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湿地植物(7)、集水区(8)、放水孔(9)、排水区(10)和排放管(11);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5)设置在湿地靠近进水管(1)一端的1/3处,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5)直插入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中且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个之间的间隔至少为20cm;通过湿地中不同区域填料粒径的控制,使所述固体碳源投加管(5)投加的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能分布至所述固体碳源强化反硝化区(6)中,随后热塑性可生物降解聚酯类固体碳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缓释出能被反硝化微生物直接用于反硝化的低分子量有机物,使所述系统持续稳定的去除低碳氮比污水中的硝酸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志强,周岳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