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101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沿本体的两个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及自驱动臂向前延伸的顶出部,所述驱动臂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用以增加顶出部的弹性变形长度。在解锁机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开槽可用于减少对顶出部的拉拔力,使得顶出部可以抬起足够的高度进而更易于将对接连接器壳体上的锁扣弹片撑开。(*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关于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连接器的解锁机构。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2012年8月30日公开的公开号为US20120220147的美国专利,其揭示了一种连接器,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沿本体的两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及自驱动臂向前延伸的顶出部,当解锁机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顶出部抬起高度不够,不能将锁扣弹片撑开,而造成卡死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更易于将对接连接器壳体上的锁扣弹片抬起的解锁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沿本体的两个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及自驱动臂向前延伸的顶出部,所述驱动臂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用以增加顶出部的弹性变形长度。相较于现 有技术,本技术所揭示的解锁机构的驱动臂设有开槽,当解锁机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开槽可用于减少对顶出部的拉拔力,增加顶出部的弹性变形长度,使得顶出部可以抬起足够的高度进而更易于将对接连接器壳体上的锁扣弹片撑开。具体实施结构如下:所述开槽设置为一对,所述顶出部与所述开槽相邻,一对开槽以顶出部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开槽将所述驱动臂前端间隔形成位于两开槽间的第一延伸部及位于开槽外侧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与所述顶出部的宽度相同。所述驱动臂还包括自第二延伸部向外侧突伸出的凸片,所述本体的侧壁设有收容凸片的限位槽。所述本体的侧壁还设有收容驱动臂的滑动槽,限位槽设置于滑动槽的前端,所述限位槽设有一抵挡壁,在顶出部向外撑开时,用以将上述凸片收容在限位槽内。所述顶出部包括与第一延伸部连接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弯折突起的突起部及自突起部向滑动槽内倾斜延伸的末端。所述解锁机构进一步包括连接一对驱动臂的水平部、连接在水平部上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与水平部为一体成型。所述驱动臂与水平部为一体冲压结构。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持于本体内部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光电转换模块。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装有若干光纤的线缆以及包覆线缆外的护套。附图说明图1是符合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驱动臂的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为符合本技术的一种连接器100,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100为光电连接器。当然,本技术也可用于电连接器及收发器中。该连接器100可与设有锁扣弹片(未图示)的对接连接器壳体(未图示)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100包括本体I以及安装在本体I上的解锁机构2。所述本体I具有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前端13和与前端13相对的后端14,该前端13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传输的电路板3,该后端14可连接设有若干光纤的线缆4,所述电路板3上设有一光电转换模块31,所述光电转换模块31后端设有可用于固定光纤的机械组件5。·本体I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上壳体11及可与之配合的下壳体12。上、下壳体11,12具有相对的两个配合面110,120。当组装完成后,两配合面110,120互相重合。所述上壳体11、下壳体12通过固持件15固定为一体,固持件15可以通过铆接、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来固定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在本实施例中,固持件15为一种螺栓。本体I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6及连接两侧壁16的顶壁17。解锁机构2包括可沿本体I的两个侧壁16前后滑动的驱动臂20、自驱动臂20向前延伸出的顶出部21、位于顶壁17上用于连接一对驱动臂20的水平部22以及连接水平部22的操作部23。所述侧壁16凹设有收容上述驱动臂20的滑动槽161。所述操作部23与驱动臂21为一体冲压结构,操作部23与水平部22为一体成型便于施加驱动臂20向后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臂20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201,所述开槽201设置为一对并将所述驱动臂20前端间隔形成位于两开槽201间的第一延伸部202及位于开槽201外侧的第二延伸部203,所述第一延伸部202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与所述顶出部21的宽度相同。所述顶出部21与所述开槽201相邻,所述一对开槽201以顶出部21呈轴对称设置。于本实施方式中,该顶出部21为弧形状,其包括与第一延伸部202连接的连接部211、自连接部211弯折突起的突起部212及自突起部212向滑动槽161内倾斜延伸的末端213。在自由状态时,顶出部21未突伸出本体I的侧壁16,而在解锁机构2向后滑动时,顶出部21则突出于侧壁16。所述滑动槽161前端与侧壁16构成一台阶162,台阶162构造成垂直于驱动臂20设置并具有一缺口 163,所述缺口 163具有可收容顶出部21的宽度。连接器100插入到对接连接器壳体(未图示)内可使锁扣弹片(未图示)产生弹性变形,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完全配合后,锁扣弹片(未图示)从本体I的侧壁16上运动至滑动槽161内并抵靠在台阶162上,所述台阶162抵挡锁扣弹片(未图示)以形成前述锁扣配合,驱动臂20向后运动可使顶出部21抵推锁扣弹片(未图示)并将其从台阶162上释放出来以解除前述锁扣配合。所述驱动臂20还包括自第二延伸部203向外侧突伸出的凸片204,本体I的侧壁16设有收容凸片204的限位槽1611。所述限位槽1611设有一抵挡壁1614,在顶出部21向外撑开时,用以将凸片204收容在限位槽1611内。限位槽1611位于滑动槽161的前端,滑动槽161进一步包括于其后端设有的深度较小的槽道1613以及连接限位槽1611与槽道1613的倾斜槽1612。本体I的顶壁17凸设有一抵挡部171及一凸台173,所述凸台173与抵挡部171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一收容槽175。上述解锁机构2进一步设有两端连接在水平部22上并可拉伸变形的弹性件221。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221为线圈弹簧。将线圈弹簧弯折成V形且收容于收容槽175内,水平部22上设有穿孔222,令弹性件221的两端连接在穿孔222内固定至解锁机构2上。当外力促使驱动臂20向后滑动时,弹性件221抵挡在抵挡部171上被驱动臂20拉伸,撤销外力后弹性件221可带动驱动臂20向前滑动回到初始位置。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覆盖于线圈弹簧上方的盖板7,所述盖板7设有可与上述固持件15(螺栓)进行机械连接的固持孔71,于本实施方式中,固持件15穿过固持孔71以将盖板7固定于本体I上。所述连接器100还设有一包覆上述线缆4外的护套6。于本技术中,驱动臂20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201,当解锁机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开槽201可用于减少对顶出部21的拉拔力,增加顶出部21的弹性变形长度,使得顶出部21可以抬起足够的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可与设有锁扣弹片的对接连接器壳体锁扣配合,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及安装于本体上的解锁机构,所述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沿本体的两个侧壁前后滑动的驱动臂及自驱动臂向前延伸的顶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开槽,用以增加顶出部的弹性变形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进华张汉忠侯云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