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及车辆门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45945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及车辆门锁。其中,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包括安装于门板内侧的底座、固定到底座并具有朝向车内侧方向伸出的卡缘的卡板以及联动杆,联动杆的一端随底座的开锁动作而被驱动地连接到底座,并且联动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被塑料套筒固定在一起,塑料套筒与卡板的卡缘不接触地从卡板的卡缘内侧延伸越过,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车门受到侧面撞击时,由于钣金变形导致的门锁解锁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门锁
,尤其涉及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及具有该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车辆门锁。
技术介绍
汽车侧碰标准GB 20071—2006第4.3.1节中规定在侧面碰撞过程不允许所有门开启;汽车C-NACAP安全碰撞试验的第2.1.3.5节中定义在碰撞过程中,侧门开启属于减分项。目前对于如何预防和解决在侧撞中钣金变形导致车门开启,主要依靠前期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以及结合整车碰撞试验分析,以提高和改善门板的刚度为主,由于局限于CAE分析的准确性、制造工艺对于CAE输入参数的各项影响,以及在碰撞过程中的差异性、门锁参数个体的差异性造成此种方法稳定性较差;在实际的测试中;更有甚者,在道路行驶的车辆中,也有遭受侧面撞击而导致侧门开启的案例,从而威胁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图1揭示了一种现有的门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门锁系统100主要包括以下结构:外把手手柄11、外把手底座12、外把手底座拉杆13以及侧门门锁14。乘客开启外把手手柄11,外把手手柄11带动外把手底座12,外把手底座12通过外把手底座拉杆13推动侧门门锁14,从而达到开启侧门的目的。现有的这种门锁系统100结构简单,在常规设计中广为使用。然而,现有的这种门锁系统100当侧门在受到侧面撞击的过程中,侧门钣金会产生形变,从而导致外把手支架运动,带动外把手底座拉杆13的运动,从而导致侧门开启,给车辆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解决在车门受到侧面撞击时,由于钣金变形导致的门锁解锁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其包括:底座,其安装于门板内侧;卡板,其固定到所述底座,并且具有朝向车内侧方向伸出的卡缘;及联动杆,其一端随所述底座的开锁动作而被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底座,并且所述联动杆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被塑料套筒固定在一起,所述塑料套筒与所述卡板的卡缘不接触地从所述卡板的卡缘内侧延伸越过。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卡板为金属材料制造。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卡板可拆卸地固定到所述底座。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卡板被所述紧固螺钉可拆卸地固定到所述底座。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卡板的卡缘具有锯齿结构。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卡板的卡缘具有卡槽,所述联动杆的塑料套筒延伸通过所述卡槽。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塑料套筒与所述联动杆的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通过注塑一体形成而固定或者通过螺纹结构组装固定。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底座主体为塑料制造,所述卡板与所述底座是通过注塑一体形成。在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可选地,所述卡板的卡缘横向设置,所述塑料套管竖向越过所述卡板的卡缘。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门锁,其包括:根据上述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外开手柄,其延伸在所述门板外侧,所述外开手柄被使用者操作时驱动所述底座进行开锁动作 '及锁体,其连接到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所述底座的开锁动作通过所述联动杆传递开锁动力到所述锁体,所述开锁动力驱动所述锁体进行开锁动作。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及车辆门锁,通过在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中增加卡板结构同时优化联动杆,从而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门钣金变形推动底座运动,卡板作用在联动杆上,卡板推动联动杆而使联动杆的第一段及第二段相互脱离,从而保持门锁处于锁止状态。本技术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及车辆门锁可应用于汽车被动安全领域,能够消除车辆在受到侧面侧撞 时,由于门钣金变形而导致门锁解锁的问题,从而避免了车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此外,本技术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设计简洁实用,可以广泛地应用在铰接门门锁系统的设计中。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附图说明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技术,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图1为现有的一种门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联动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虚线圆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4所示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联动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及图8为图7中的虚线圆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图2-3揭示了本技术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包括安装于门板内侧的底座22、固定到底座22的卡板25以及联动杆23。其中,卡板25具有朝向车内侧方向伸出的卡缘250,联动杆23的一端随底座22的开锁动作而被驱动地连接到底座22,并且,配合参照图5-6所示,联动杆23包括第一段231和第二段232,第一段231和第二段232被塑料套筒233固定在一起,塑料套筒233与卡板25的卡缘250不接触地从卡板25的卡缘250内侧延伸越过。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在经过CAE模拟侧撞分析,分析后的结果显示,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能够满足车辆设计要求,而且,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的卡板25可以接触到联动杆23,在实际的整车测试中,可以明显地观测到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的卡板25可以推动联动杆23,使其变形,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侧撞中由于钣金变形所导致的门异常开启事故的发生。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卡板25的卡缘250横向设置,塑料套管233竖向越过卡板25的卡缘250。如图3所示,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卡板25的卡缘250具有锯齿结构,从而,在碰撞过程中预防两段式联动杆23在卡板25上面产生侧向滑动。同时,卡板25与两段式联动杆23之间保证充 分的间隙,从而,防止制造工差导致的运动干涉或异响。卡板25为金属材料制造。底座22主体为塑料制造。在一种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卡板25可拆卸地固定到底座22。例如,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还包括紧固螺钉26,卡板25被紧固螺钉26可拆卸地固定到底座22。可选地,卡板25与底座22是通过注塑一体形成。如图6所示,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中,塑料套筒233与联动杆23的第一段231及第二段232通过注塑一体形成而固定。在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的零件组装过程中,先将卡板25例如用紧固螺钉26装配到底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门锁外开启装置(200、3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22、32),其安装于门板内侧;卡板(25、35),其固定到所述底座(22、32),并且具有朝向车内侧方向伸出的卡缘(250、350);及联动杆(23、33),其一端随所述底座(22、32)的开锁动作而被驱动地连接到所述底座(22、32),并且所述联动杆(23、33)包括第一段(231、331)和第二段(232、332),所述第一段(231、331)和所述第二段(232、332)被塑料套筒(233、333)固定在一起,所述塑料套筒(233、333)与所述卡板(25、35)的卡缘(250、350)不接触地从所述卡板(25、35)的卡缘(250、350)内侧延伸越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哲王鹏徐国强田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