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伦专利>正文

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8551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0:23
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特别是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3相粘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1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1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1的凸台A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从而化解向前惯性冲击力而确保坐盘上人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技术,特别是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
技术介绍
车辆的安全汽囊只能保障最前排的安全,安全带只能保障所系部位的安全,系安全带还束缚乘坐人的自由,所以很多人心存侥幸不系而发生事故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化解行驶车辆的突发事故所造成的强大惯性冲击力,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3固定相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I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I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 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I的轴式凸凹台A 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 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 进一步:所述缓冲带2是一个等边梯形结构的装置,前端小后端大,其前端设有空心的轴套A 13,保险杆I上设有轴式凸凹台A 15,轴式凸凹台A 15凹处的长度大于轴套A 13的长度,轴式凸凹台A 15凹处的直径小于轴套A 13的内直径,轴套A 13套至轴式凸凹台A 15深度的凸处,并通过销子14固定;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座盘前端设有凸台B 11,凸台B 11粘接在轴套B 12的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销子14用螺栓在轴套A 13的开口端,14的凹槽16容易断裂,轴式凸凹台A 15通过销子14与缓冲带相连; 进一步:所述弹性复位板10由动力板9和阻力板7构成,保证座盘转动时能弹性复位; 所述缓冲带2向前为动力臂,向后为阻力臂。有益技术效果:当车辆前行过程中如果前方突受撞击,使整车发生惯性冲击力后,保险杆首先受到撞击,缓冲带向突破安全范围的销子从凹处冲断继续前冲,套入轴式凸凹台A 15的前端A 13中稳定,座盘与缓冲带相分。同时,座盘由于与后端稳固带相连,前冲不得。后端稳固带由于惯性力使座盘左右转动而化解惯性冲击力,从而化解向前惯性冲击力而确保坐盘上人的安全。后稳固带7、8、9可带自由弹性物。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 图2:本专利技术缓冲带前端与保险杆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保险杆,2-缓冲带,3-底盘,4-座盘,5-稳固带,6-圆柱体,7-阻力板,8-套筒,9-动力板,10-弹性复位板,11-凸台B,12-轴套B, 13-轴套A,14-销子,15-轴式凸凹台A,16-凹槽,17-螺栓。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实施例1: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3固定相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I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I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 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I的轴式凸凹台A 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 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 所述缓冲带2是一个等边梯形结构的装置,前端小后端大,其前端设有空心的轴套A13,保险杆I上设有轴式凸凹台A 15,轴式凸凹台A 15凹处的长度大于轴套A 13的长度,轴式凸凹台A 15凹处的直径小于轴套A 13的内直径,轴套A 13套至凸台A 15的凸处,并通过销子14固定;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座盘前端设有凸台B 11,凸台B 11粘接在轴套B 12的内壁上; 所述弹性复位板10由动力板9和阻力板7构成,保证座盘转动时能弹性复位; 所述缓冲带2向前为动力臂,向后为阻力臂。实施例2:—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固定3相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I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I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 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I的轴式凸凹台A 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 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 所述缓冲带2是一个等边梯形结构的装置,前端小后端大,其前端设有空心的轴套A13,保险杆I上设有轴式凸凹台A 15,轴式凸凹台A 15凹处的长度大于轴套A 13的长度,轴式凸凹台A 15的直径小于轴套A 13的内直径,销子14用螺栓固定在轴式凸凹台A 15凸起部位的开口端与轴套A 13相连,凹槽16容易断裂,轴式凸凹台A 15通过销子14并用螺栓17固定与缓冲带稳固相连;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座盘前端设有凸台B 11,凸台B 11粘接在轴套B 12的内壁上; 所述弹性复位板10由动力板9和阻力板7构成,保证座盘转动时能弹性复位; 所述缓冲带2向前为动力臂,向后为阻力臂。本专利技术通过附图进行说明的,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 代替,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过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专利技术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案。权利要求1.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其特征在于,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3)固定相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I)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I)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 (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I)的轴式凸凹台A (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 (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带(2)是一个等边梯形结构的装置,前端小后端大,其前端设有空心的轴套A (13),保险杆(I)上设有轴式凸凹台A (15),轴式凸凹台A (15)的长度大于轴套A (13)的长度,轴式凸凹台A (15)的直径小于轴套A (13)的直径,轴套A (13)套至轴式凸凹台A (15)深度的3/Γ1/2处,并通过销子(14)固定;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 (12),座盘前端设有凸台B (11),凸台B (11)粘接在轴套B (12)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子(14)焊接在轴套A (13)的开口端,凹槽(16)容易断裂,轴式凸凹台A (15)通过螺栓(17)固定在销子(14)的两个凹槽(16)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化解车辆惯性冲击力的技术,其特征在于,车辆座盘(4)的前端不与底盘(3)固定相连,座盘(4)的前端只是相对平放于底盘(3)上;座盘(4)前端与保险杆(1)之间设有缓冲带(2),保险杆(1)固定在底盘(3)上,缓冲带(2)前端设有轴套A(13)通过销子(14)连接在保险杆(1)的轴式凸凹台A(15)上;缓冲带(2)的后端设有轴套B(12)套接在座盘(4)前端的凸台B(11)上;车辆后端设置有稳固带(5)将座盘(4)与底盘(3)的后端连接,底盘(3)尾端有固定的圆柱体(6),圆柱体(6)上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套筒(8),套筒(8)通过弹性复位板(10)连接在座盘(4)的后端,座盘(3)可通过稳固带(5)左右转动并可以缓慢弹性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伦
申请(专利权)人:杨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