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杆式加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055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涉及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即提供一种高效、轻便、大扭矩的手动、电动或液动扳手。该蜗杆式加压扳手,包括壳体(1)、蜗轮(2)、螺栓套(3)、轴承(4),螺母(5)、蜗杆(6),其中,蜗轮(2)的端面与壳体(1)、螺栓套(3)外圈与蜗轮(2)内孔分别以凹凸环形槽形式接触,蜗杆(6)两端分别配有轴承(4),并由螺母(5)锁紧,固定在壳体(1)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蜗轮、蜗杆转动的速比大的特点,增大扳子的扭距,在蜗杆端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在蜗轮上形成较大扭矩。使用起来方便、高效、便于推广。(*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涉及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各类通用扳手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以杠杆原理来增加扭矩,扳把越长,扭距越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螺栓拆卸困难的问题,其原因是被拆卸的螺栓周围空间小,大扳手运行不开,小扳手又卸不动,特别是装卸比较大的螺栓时,需要用加套管或锤击扳子把等方法,才能达到足够的预紧力,由于螺栓周围空间小,就制约了这些方法;第二种是加压扳手,例如,专利号为98200836.8的增力扳手,它是利用多级齿轮传动的方式来达到增力效果,由于扳手要带一个齿轮变速箱,重量和体积较大,不适合随身携带,也受被装卸螺栓周围空间限制,适合汽车用;第三种是电动扳手,目前的电动扳手由于电机重量大,只适合于车间或固定区域使用,既不能随身携带,也不适合随车携带,而且拆装大螺栓的电动扳手需用吊具吊起使用,易受现场条件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即提供一种高效、轻便、大扭矩的手动、电动或液动扳手。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该蜗杆式加压扳手,包括壳体、蜗轮、螺栓套、轴承、螺母、蜗杆,其中,蜗轮的端面与壳体、螺栓套外圈与蜗轮内孔分别以凹凸环形槽形式接触,蜗杆两端分别配有轴承,并由螺母锁紧,固定在壳体上。-->蜗杆两端输出的方轴可与扳把或电机或液压马达连接、使用时通过手动扳把或电机带动蜗杆轴旋转,并由蜗杆带动蜗轮及螺栓套旋转,从而实现螺栓的装卸。本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蜗轮、蜗杆转动的速比大的特点,增大扳子的扭距,在蜗杆端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在蜗轮上形成较大扭矩,只需一个较短的扳把或一种小功率的电机或液压马达,就能完成和达到螺栓的预紧效果,大大减轻电动扳手的体积和重量;由于蜗杆与蜗轮的转动方向垂直,从而减小了空间距离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手持电动大扭矩扳手的可能。使用起来方便、高效、便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蜗杆式加压扳手的装配图;图2为蜗杆式加压扳手的蜗轮示意图;图3为蜗杆式加压扳手的螺栓套示意图。其中,1是壳体,2是蜗轮,3是螺栓套,4是轴承,5是螺母,6是蜗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蜗杆式加压扳手包括壳体1、蜗轮2、螺栓套3、轴承4、螺母5、蜗杆6,其中,壳体1是用来固定蜗轮2、蜗杆6相对位置的,蜗轮2的端面与壳体1以凹凸环形槽形式接触,从而使蜗轮2与外壳之间径向相对静止,周向可相对转动,螺栓套3外圈与蜗轮2内孔以六个凹凸槽配合形成径向和周向定位,蜗杆6两端分别配有轴承4,并由螺母5锁紧,固定在壳体1上。蜗杆6两端输出的方轴可与扳把或电机或液压马达连接、使用时通-->过手动扳把或电机带动蜗杆轴旋转,并由蜗杆6带动蜗轮2旋转,从而实现螺栓的装卸。螺栓套3有多种规格,各规格螺栓套3的外径相同,螺栓套3的内六方与螺栓大小相对应,可互换,与蜗轮2内圈相配合。按螺栓大小配相应的螺栓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蜗轮(2)、螺栓套(3)、轴承(4),螺母(5)、蜗杆(6),其中,蜗轮(2)的端面与壳体(1)、螺栓套(3)外圈与蜗轮(2)内孔分别以凹凸环形槽形式接触,蜗杆(6)两端分别配有轴承(4),并由螺母(5)锁紧,固定在壳体(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杆式加压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蜗轮(2)、螺栓套(3)、轴承(4),螺母(5)、蜗杆(6),其中,蜗轮(2)的端面与壳体(1)、螺栓套(3)外圈与蜗轮(2)内孔分别以凹凸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文广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集团耐火材料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