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380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包括本体;其本体包括一曲柄及一第一接头,其中;该曲柄一端与第一接头接设,该曲柄有一曲段部及一穿槽,该穿槽形成于曲柄的一端内径,且该穿槽一端是穿达至曲段部,另一端则穿通于第一接头;借此,通过该穿槽的作用,该第一接头更易于做深入的栓设。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扳手于受力作用时,不会因加工弯曲处结构强度不足,导致无法承受负荷力量进而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第91217941号「一种改良式扳手与套筒的结构改良」一案,其是一种改良式扳手,包括有握柄及套筒,其中于握柄的端部形成数个定位凹缘;一套筒,于外缘设有不同高度的定位装置,及一定位部,然后将套筒置入握柄端,而令其定位装置可与环状凹缘具有旋向定位的结构,并借由该定位部达到限位套筒位置的结构;于握柄的身段设有一弯曲段,该弯曲段为一径面切削的加工身段。再参阅图7所示,其是另一现有的弯管扳手,其是由一握杆60及两接头62组成,该握杆60有一弯曲段61,且该弯曲段61于杆身直接切削成一切削面611。上述专利为一种将杆身通过机器加工弯曲,使其杆身转变为一曲柄态样的扳手,然而该专利的径面切削加工,为一种为消除握柄弯曲段的残留应力的手段,然而上述手段虽具消除残留应力的功效,但其切削扳手弯曲段的手段,易使扳手握柄的结构强度受到破坏,使该扳手于受力作用时,易因切削段的结构强度不足,导致无法承受负荷力量进而产生变形。鉴于上述通过扳手握柄径面切削所产生结构强度不足的弊端,本专利技术者即推出一种具穿槽的弯管扳手结构,借该穿槽是穿通于曲柄的曲段部来消除残留应力,且该穿槽为一中心穿通式设计,如此不会破坏曲柄的表面结构,借此达到消除残留应力且兼顾结构强度的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使扳手于受力作用时,不会因加工弯曲处结构强度不足,导致无法承受负荷力量进而产生变形。-->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曲柄及一第一接头,其中;该曲柄一端与第一接头接设,该曲柄有一曲段部及一穿槽,该穿槽形成于曲柄的一端内径,且该穿槽一端是穿达至曲段部,另一端则穿通于第一接头;借此,通过该穿槽的作用,该第一接头更易于做深入的栓设。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曲柄有一第一作用端,该第一作用端是连接于曲段部,另一端是连接于第一接头,且该第一作用端形成穿槽。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穿槽穿通于曲段部形成一穿孔。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穿槽穿通于曲段部形成一穿孔。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本体有一第二接头,所述曲柄有一第二作用端,该第二作用端一端是与曲段部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接头接设。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穿槽供曲段部消除残留应力。前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中第一接头有一栓槽。借此使本专利技术曲柄的曲段部于成型时,能够有效的消除所产生的残留应力。所谓残留应力是一种物体受力后所产生的应变超过弹性范围,而使得物体内部无法恢复原来的状态所残存的应力;于物体受力弯曲部位予以切削可有效消除残留应力,本专利技术是将切削的部位改变于曲柄的内径,借此不破坏曲柄的表面结构,保持结构强度;且该穿槽是可应用于栓设螺帽件时,更能将螺帽件栓入更深的栓接位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扳手于受力作用时,不会因加工弯曲处结构强度不足,导致无法承受负荷力量进而产生变形。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3是本专利技术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成型过程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的局部剖面图。图5至图6是本专利技术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做栓设动作的示意图。-->图7是现有的弯管扳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本体                          20————曲柄21————第一作用端                    22————第二作用端23————曲段部                        231——穿孔24————穿槽                          30————第一接头31————栓槽                          40————第二接头50————螺帽                          51————螺杆60————握杆                          61————弯曲段611——切削面                           62————接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其本体10,包括一曲柄20、一第一接头30及一第二接头40。该曲柄20为一圆形曲杆体,且该曲柄20设有一第一作用端21、一第二作用端22及一曲段部23,该曲段部23位于第一作用端21及第二作用端22之间,且该曲段部23为一种90度弯曲杆体,借此,通过曲段部23使第一作用端21与第二作用端22形成垂直的态样;该第一作用端21另一端与第一接头30接设,第二作用端22另一端与第二接头40接设,因此,当使用者如欲使用第一接头30做栓设时,仅需一手握持第一作用端21,另一手再推转第二作用端22,如此即可带动第一接头30做旋转栓设。该曲柄20有一穿槽24,该穿槽24是位于第一作用端21的杆身内,且该穿槽24一端是与第一接头30穿通,另一端则是穿通于曲段部23,并于曲段部23杆身表面形成一穿孔231。该第一接头30在本专利技术是用六角扳手套筒作为代表,为适应不同型态的栓设作业,可改变为四角、八角等的不同态样,该第一接头30是有一栓槽31,该栓槽31为一六角的栓设槽,该栓槽31内部一端与曲柄20的穿槽24穿通,借此由第一接头30与穿槽24相互穿通的功效,可使栓槽31做更深入的栓设;该第二接头40亦为一六角扳手套筒,该第二接头40可根据作业需求,于栓槽31上与第一接头3-->0做不同大小的变化。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的成型过程,请先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于成型时是先将曲柄20弯折,使该曲柄20形成第一作用端21、第二作用端22及曲段部23,再参阅图3及图4,最后再于第一接头30的栓槽31内,对第一作用端21做垂直穿通至曲段部23形成穿槽24及穿孔231,如此即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成型过程;本专利技术在曲柄20做弯折时,在曲段部23会产生一种残留应力,然而本专利技术在穿槽24穿通至曲段部23时,即可有效消除曲段部23所产生的残留应力。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在对螺帽50及螺杆51做栓设时,仅需将第一接头30的栓槽31与螺帽50套合,再推转第二作用端22,该栓槽31即会带动螺帽50对螺杆51栓设,且当螺帽50在做更深入的栓设时,该凸出的螺杆51即会伸入穿槽内24,若穿槽24不敷螺杆51的长度容置时,该螺杆51即可由曲段部23的穿孔231穿出,如此即可不受限于螺杆51的长度,对螺帽50做最深入的栓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曲柄及一第一接头,其中; 该曲柄一端与第一接头接设,该曲柄有一曲段部及一穿槽,该穿槽形成于曲柄的一端内径,且该穿槽一端是穿达至曲段部,另一端则穿通于第一接头; 借此,通过该穿槽的作用,该第一接头更易于做深入的栓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曲柄及一第一接头,其中;该曲柄一端与第一接头接设,该曲柄有一曲段部及一穿槽,该穿槽形成于曲柄的一端内径,且该穿槽一端是穿达至曲段部,另一端则穿通于第一接头;借此,通过该穿槽的作用,该第一接头更易于做深入的栓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有一第一作用端,该第一作用端是连接于曲段部,另一端是连接于第一接头,且该第一作用端形成穿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弯管扳手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