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9435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有关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属于机械类,其包含一基底组件、一拉杆组件、一连杆组件及一门扣组件,该拉杆组件、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活动设置于该基底组件,且拉杆组件与连杆组件连接,而该连杆组件与该门扣组件配合动作,其中该基底组件更包含有一微控装置,且该微控装置与拉杆组件、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配合动作,由上述的结构,使用时通过钢索拉动该拉杆组件,使拉杆组件产生移动变化,藉此同步带动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使车门不再扣合于车体框架上,更可通过微控装置与该些组件配合动作使开启车门,藉此达成使用便利及成本低廉的实用进步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尤指一种使用便利及成本低廉的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品种繁多。而人们在追求汽车产品性能的同时,也同步追求其产品的安全性及便利性。汽车车门的门锁结构各有不同,其目的皆为使用门锁将车门与车架框体固定结合,使车辆通过车门的阻隔,与车外空间隔离以形成一封闭空间,使用者藉由车门锁的控制,达成车门开关的目的。原有车门锁的操作流程为将车门上的中控组件(Knob )开启后,再拉动车门内拉杆带动门扣将车门开启,或者通过驾驶座面板上的电控装置开启车门锁,同样拉动内侧拉杆,完成开启车门的动作。然上述原有车门锁于使用时,为确实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一、须先开启中控组件(Knob),才可拉动门内拉杆,于危急状况时(火烧车或内急时),将错失黄金时间。二、其电控装置成本高昂,如不慎进水受潮或灰尘累积导致电路受损,其维修上的麻烦及金钱消耗都相当可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解决原有的车门锁所存在的步骤繁琐的问题及原有车门锁所存在的电路控制成本高昂及易受潮的问题,将拉杆组件、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结合于基底组件上,并通过相互连动的方式,完成拉动车门内拉杆即可开启中控组件的目的,而非通过电子控制的方式连动,达到使用便利和成本低廉的实用进步性。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包含一基底组件,该基底组件上活动设置有一拉杆组件、一连杆组件及一门扣组件,该拉杆组件与该连杆组件连接动作,而该连杆组件与该门扣组件配合动作,其中该基底组件更包含有一微控装置及一遮蔽盖体,且该微控装置与拉杆组件、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配合动作,而该遮蔽盖体供遮蔽保护该些组件。通过上述的结构,使用时通过车门内拉杆拉动该拉杆组件,藉由拉杆组件连动该连杆组件,并通过连杆组件同步带动门扣组件,使门扣组件与车体框架相互分离,达成车门开启的目的,也可通过微控装置配合拉杆组件、连杆组件及门扣组件运作,完成不同的开启操作方式,并通过遮蔽盖体保护该些组件,通过上述的结构与技术,以达成使用便利及成本低廉的实用进步性。 本技术具体包括:一基底组件;一活动设置于该基底组件上的拉杆组件;一与该拉杆组件连接动作的连杆组件,该连杆组件与该基底组件相互枢设;一与该连杆组件配合动作的门扣组件,该门扣组件穿设该基底组件。其中该拉杆组件包含一第一拉杆、一第二拉杆及一中控组件,该第一拉杆与该第二拉杆相互枢接,且该第二拉杆形成有一第一孔洞,而该中控组件上形成有一第一凸轴,再该第二拉杆与该中控组件通过该第一孔洞与该第一凸轴相互结合,又该中控组件形成有一与该连杆组件连接动作的连动凸轴;其中该连杆组件包含一第一连杆、一第二连杆及一第三连杆,该第一连杆供该第二连杆穿设,且该第二连杆上形成有一第二孔洞,而该第三连杆上形成有一第二凸轴,再该第二连杆与该第三连杆通过该第二孔洞与该第二凸轴相互结合,又该第三连杆形成一该拉杆组件连接动作的连动孔洞,另该第二连杆形成有一与该门扣组件配合动作的接触部;其中该门扣组件包含有一板件、一穿设于该板件的第一枢轴、一穿设于该板件的第二枢轴及一与该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结合的门扣件,该第二枢轴的一端处形成有一供该连杆组件配合动作的对接部;其中该基底组件更包含有一微控装置,且该微控装置与该拉杆组件、该连杆组件及该门扣组件配合动作;其中该基底组件更包含一保护该些组件的遮蔽盖体。本技术的优点:一、直接拉动车门内拉杆即可开启车门,使用上便利度提升。二、机械式结构强 度高于电子式控制,且成本也相对低廉,可有效降低成本。三、可于外侧加装遮蔽盖体,使整体结构的安全度更加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一)。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二)。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一)。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二)。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车门的立体图(一)。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合车门的立体图(二)。图9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包括:一基底组件I ;一活动设置于该基底组件I上的拉杆组件2,该拉杆组件2包含一第一拉杆21、一与该第一拉杆21相互枢接的第二拉杆22及一与该第二拉杆22相互结合的中控组件23 ;一活动设于该基底组件I上的连杆组件3,该连杆组件3包含一第一连杆31、一穿设该第一连杆31的第二连杆32及一与该第二连杆32相互结合的第三连杆33,且该连杆组件3与该拉杆组件2连接动作;一活动设置于该基底组件I上的门扣组件4,该门扣组件4包含一板件41、一穿设于该板件41的第一枢轴42、一穿设于该板件41的第二枢轴43及一与该第一枢轴42及第二枢轴43结合的门扣件44,且该门扣组件4与该连杆组件3配合动作。其中该拉杆组件2的第二拉杆22形成一第一孔洞,且该中控组件23形成一第一凸轴及连动凸轴231,该第二拉杆22与该中控组件23通过第一孔洞及第一凸轴相互枢接。其中该连杆组件3的第二连杆32上形成一第二孔洞及一接触部321,且该第三连杆33上形成有一第二凸轴及一连动孔洞331,该第二连杆32与该第三连杆33通过该第二孔洞与该第二凸轴相互结合。其中该门扣组件4的第二枢轴43背离该门扣件44的端处形成有一对接部431。其中该连动凸轴231与该连动孔洞331配合连接,而该接触部321与该对接部431配合动作。其中该基底组件I更包含有一微控装置11,该微控装置11与拉杆组件2、连杆组件3及门扣组件4配合连接。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分解图、使用示意图、结合车门的立体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装置结合于车门时,车门上的中控锁与车门内拉杆5分别连接两条连动线至中控组件23及第一拉杆21上,当使用者拉动车门内拉杆5时,第一拉杆21也同步连动,此时第一拉杆21同步连动第二拉杆22及中控组件23,拉杆组件2呈现一向上拉提的状态,当中因连动凸轴231与连动孔洞331配合连接,因第三连杆33受中控组件23运作影响,使第三连 杆33同步带动第二连杆32及第一连杆31,呈现一向下拉移的状态,藉此使连杆组件3也同步运作,在连杆组件3受拉杆组件2运作同时,接触处321因向下拉移与对接部431接触推移,带动门扣件44转动,并以第一枢轴42为中心旋转,连带板件41及第二枢轴43 —并转动,使门扣组件4与车架框体分离,完成拉动车门内拉杆5直接开启上锁车门的动作,藉由上述的结构及运作方式,使用者于赶时间或危急时,以直觉方式直接拉动车门内拉杆5,即可开启车门,不须再去寻找中控锁开锁,使便利性提升,也可通过装设于基底组件I上的微控装置11,以电子启动方式同步连动该些组件,达成开启中控锁的方式。如附图9所示,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通过于基底组件I上加装遮蔽盖体,保护该些组件免于受到外界的侵害,除了可以避免水气或灰尘等异物附着于该些组件上,更可防止有心人以工具破坏或企图撬开门锁行窃,使整体的安全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基底组件;?一活动设置于该基底组件上的拉杆组件;一与该拉杆组件连接动作的连杆组件,该连杆组件与该基底组件相互枢设;一与该连杆组件配合动作的门扣组件,该门扣组件穿设该基底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子政汤馨
申请(专利权)人:信昌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