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辅助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7586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辅助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其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外圆筒电极、内圆筒电极、金属导线I、金属导线II、圆形滤板、橡胶塞、石英或玻璃管;金属导线I和金属导线II通过橡胶塞固定在石英或玻璃管上,金属导线I一端与外圆筒电极连接,金属导线II一端与内圆筒电极连接,内圆筒电极侧面被有机隔膜材料包裹,内圆筒电极两端面被有机隔膜材料密封,内圆筒电极设置外圆筒电极内,紧靠石英或玻璃管内壁,圆形滤板固定于外圆筒电极下方,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置在石英或玻璃管两端;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与通电前相比,在80~150℃范围内可提高10~20%左右的NO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了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低温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净化
,具体地说是一种在外加直流电压条件下,能够促进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
技术介绍
氮氧化物(NOx)主要包括NO和NO2两种气体,是化工工业、电力工业、内燃机等排放气体中有害物质之一。在所有排放总量中,燃料燃烧排放出的NOx占有最大比重,约30% ;火山喷发、化工厂尾气排放等其他因素共占约70%。燃料燃烧又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两个方面,固定源(包括:火电厂、燃煤锅炉及工业燃烧装置等)排放量约占燃烧总排放的70%,其余主要来自机动车辆等流动源。NO占燃烧烟气中NOx总量的90°/Γ95%。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能源消耗逐年增加,NOx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2000年全国NOx排放总量约为1.2 X IO7t,2010年超过2Χ107 t。今后我国NOx的排放量将十分巨大,如果不加以控制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可能造成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危害。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技术因其高效、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固定源脱硝技术。但该项技术需要较高的催化起活温度,已商业化的钒钛体系催化剂起活温度一般高于300°C,难以在烟气处理系统末端应用。等离子体协同低温催化氧化NO脱除氮氧化物是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一项低温脱硝技术,但其需要在高压放电条件下才能实现,而且容易打火而产生爆炸事故。除此项技术外,其他针对低温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突破性进展。因此,一种低温、高效、安全、稳定的脱硝技术成为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净化
的研究热点话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低温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在外加电压条件下,能够促进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本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低温、高效、安全、稳定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其包括进气口 1、出气口 2、金属导线I 3、金属导线II 4、橡胶塞5、圆形滤板6、外圆筒电极7、内圆筒电极8、石英或玻璃管9,其中金属导线I 3和金属导线II 4通过橡胶塞5固定在石英或玻璃管9上,金属导线I 3 —端与外圆筒电极7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金属导线II 4 一端与内圆筒电极8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内圆筒电极8侧面被有机隔膜材料包裹,内圆筒电极8两端面被有机隔膜材料密封,内圆筒电极8设置外圆筒电极7内,外圆筒电极7与石英或玻璃管内壁紧密相靠,圆形滤板6固定于石英或玻璃管9内,位于外圆筒电极7下方,进气口 I和出气口 2分别设置在石英或玻璃管9两端。本技术所述有机隔膜材料为市售聚酰亚胺薄膜胶带,可在155 220°C空气中长期使用,膜厚度小于0.1mm。 本技术所述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间距为f4mm。本技术所述在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填充有炭基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石墨的混合物,炭基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石墨质量比为1:广15:1 ;炭基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为采用常规浸溃法制得的催化剂,如:铜氧化物负载活性炭(CuO/AC)催化剂、锰氧化物负载活性炭(Mn02/AC)催化剂、镍氧化物负载活性炭(NiO/AC)催化剂等;石墨为市售鳞片石墨。本技术所述金属导线I 3和金属导线II 4为镀膜铜丝,内外圆筒电极材料为抛光铁片。本技术是根据电容器工作原理设计,其借助内外圆筒电极间电势差,强迫电子从外圆筒电极板泵入炭基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增加催化剂表面负电荷富集量,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催化剂低温活性,达到促进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目的。为方便电子在催化剂内的传导,适当比例的石墨被添加进去。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有机隔膜材料的绝缘作用,催化系统并没有形成闭合回路,催化剂表面额外电子以直接参与反应的形式促进催化过程,因此,在整个历程中,并不会有电流产生,从而降低了电损耗。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无安全隐患等优点;其操作电压为5 30V,在8(Tl50°C范围内可以提高10% 20%左右的NO转化率,且在催化反应过程中,NO和NH3发生作用,并以氮气和水蒸气的形式排出,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技术适用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与净化
,操作过程中,无电流产生,在外加电势影响下,电子进入催化剂,从而达到促进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外圆筒电极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进气口 ;2是出气口 ;3是金属导线I ;4是金属导线II ;5是橡胶塞;6是圆形滤板;7是外圆筒电极;8 是内圆筒电极;9是石英或玻璃管,10是有机隔膜材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内容。实施例1:本技术电容式反应器包括进气口 1、出气口 2、金属导线I 3、金属导线II 4、橡胶塞5、圆形滤板6、外圆筒电极7、内圆筒电极8、石英或玻璃管9,其中金属导线I 3和金属导线II 4通过橡胶塞5固定在石英或玻璃管9上,金属导线I 3—端与外圆筒电极7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金属导线II 4 一端与内圆筒电极8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内圆筒电极8侧面被市售聚酰亚胺薄膜胶带(膜厚度0.06mm)包裹,内圆筒电极8两端面被市售聚酰亚胺薄膜胶带密封,内圆筒电极8设置外圆筒电极7内,夕卜圆筒电极7与石英或玻璃管内壁紧密相靠,圆形滤板6固定于石英或玻璃管9内并位于外圆筒电极7下方,进气口 I和出气口 2分别设置在石英或玻璃管9两端,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间距为2mm;该电辅助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应用中,将按常规浸溃法制得的锰氧化物负载活性炭(MnO2AC)催化剂和鳞片石墨以1:1的质量比混合后填充于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金属导线I 3与5V直流电源负极相连,金属导线I4与该直流电源正极相连,气体污染物从进气口 I进入反应器,并在反应器核心部件内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经出气口 2排出。实验中,NO体积百分比为0.05%,NH3体积百分比为0.06%,O2体积百分比为3%,载气为N2,流速为500cm3/min,空速为3000( '结果表明:在80°C范围内,与通电前相比,可提高12%左右的NO转化率,转化率达到62%。实施例2:本技术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在于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间距为2mm ;金属导线I 3与20V直流电源负极相连,将按常规浸溃法制得的铜氧化物负载活性炭(CuO/AC)催化剂和鳞片石墨以10:1的质量比混合后填充于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实验中,NO体积百分比为0.05%, NH3体积百分比为0.06%, O2体积百分比为3%,载气为N2,流速为500cm3/min,空速为3000( '结果表明:在100°C范围内,与通电前相比,可提高15%左右的NO转化率,转化率达到83%。实施例3:本技术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在于外圆筒电极7和内圆筒电极8之间间距为Imm ;金属导线I 3与30V直流电源负极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辅助选择性催化还原NO脱除氮氧化物的电容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气口(1)、出气口(2)、金属导线I(3)、金属导线II(4)、橡胶塞(5)、圆形滤板(6)、外圆筒电极(7)、内圆筒电极(8)、石英或玻璃管(9),金属导线I(3)和金属导线II(4)通过橡胶塞(5)固定在石英或玻璃管(9)上,金属导线I(3)一端与外圆筒电极(7)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金属导线II(4)一端与内圆筒电极(8)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内圆筒电极(8)两端面及侧面被有机隔膜材料(10)包裹,内圆筒电极(8)设置外圆筒电极(7)内,外圆筒电极(7)与石英或玻璃管内壁紧密相靠,圆形滤板(6)固定于石英或玻璃管(9)内并位于外圆筒电极(7)下方,进气口(1)和出气口(2)分别设置在石英或玻璃管(9)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晓龙徐先莽易红宏孙鑫陈晨李凯王川胡景丽王盼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