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棘爪扳手,包括手柄及形成于该手柄一端且具有开口的头部,所述头部在开口两侧开设至少两个与所述开口连通且具有两个侧壁的容纳孔,所述每个容纳孔内旋转设置有棘爪,该棘爪弹性靠压于所述容纳孔的一个侧壁,所述两个棘爪各具有一个互相平行且伸入到所述开口内的施力面。(*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螺母、螺杆等零件松紧程度的扳手,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调整汽车轮胎前束的棘爪扳手。
技术介绍
轮胎前束调整是汽车制造或维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前束的概念及其调整情况。如图所示,汽车的两个轮胎10(前轮胎或后轮胎)之间连接长度可调的横拉杆12。汽车前进方向14与轮胎10的径向中心线16之间形成角度α,该角度被定义为轮胎前束。轮胎前束的数值必须保持在适当范围内,以确保汽车的行驶性能。如果前束数值范围不适当,将导致车辆行驶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剧了行驶过程中的轮胎磨损,而且导致耗油量增加。前束调整是通过调节横拉杆12的长度实现的。具体地,当上述前束较大时,可以缩短所述横拉杆12的长度,从而减小前束值;对应地,通过伸长所述横拉杆1 2的长度来增加前束值,从而使其位于适当范围内。由于横拉杆12的横截面通常为正六边形,因此对上述横拉杆12长度的调节可以借助扳手实现,下面介绍业界经常使用的几种扳手结构。图2展示了常用的一种扳手20,其包括手柄22及形成于该手柄22一端且具有U形开口26的头部24。通过将扳手20的开口26卡到横拉杆1 2外侧的两个平行表面并旋转手柄22,从而达到对横拉杆12的调节。然而,由于操作空间有限,操作人员将扳手20旋转一定角度后,必须将扳手20退回到原来位置,然后再次旋转扳手20,这样不断重复旋转直到横拉杆12被调节到规定长度。但是,对于扳手20,由于其开口26的宽度无法调整,且该宽度大于横拉杆12的横截面最大宽度,因此,在将扳手20退回到原来位置时,必须先将扳手20脱离横拉杆12,继而将扳手20旋转到其原来位置,最后再将扳手20套住横拉杆12从而实现重复调节目的。因此,虽然上述扳手可达到调节横拉杆的目的,但却无法实现连续调节,这样导致调节时间增加,从而降低了调节效率。另外,不断地将扳手脱离或套住横拉杆,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的体能消耗。图3-4展示了一种改进的剪刀形扳手30,其由两个互相交叉连接的Z形结构件32及安装在两者之间的压缩弹簧34构成。所述每个Z形结构件32包括手柄部322、形成于该手柄部322一端的倾斜部324及形成于倾斜部324末端且与所述手柄部322平行的施力部326。所述两个Z形结构件32借助枢轴36在倾斜部324上互相转动连接。所述压缩弹簧34安装在所述两个手柄部322的末端。所述施力部326具有平面内壁325。当扳手30工作时,操作人员用双手紧压手柄部322,使得所述两个施力部326的两个内壁325卡住横拉杆12的两个平行表面,并旋转扳手30,从而实现对横拉杆12的调节。当将扳手30退回到原来位置时,操作人员松开手柄部322,在压缩弹簧34的张力作用下,所述两个Z形结构件32互相张开,使两个施力部326脱离与横拉杆12的接触,但所述横拉杆12仍然位于两个施力部326之间,从而不需要将扳手30完全脱离横拉杆12就可实现将扳手30退回原来位置的目的,进而实现连续调节的目的。然而,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克服弹簧张力,以使施力部326能够紧紧夹住横拉杆12并且可以将横拉杆12转动,因此使用这种扳手仍然导致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大。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扳手,以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爪扳手,该扳手不需要从工件中取出就能退回原来位置,从而实现扳手的连续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爪扳手,其可以大大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棘爪扳手包括手柄及形成于该手柄一端且具有开口的头部。所述头部在开口两侧开设至少两个与所述开口连通且具有两个侧壁的容纳孔,所述每个容纳孔内旋转设置有棘爪,该棘爪弹性靠压于所述容纳孔的一个侧壁,所述两个棘爪各具有一个互相平行且伸入到所述开口内的施力面。所述开口可以由两段互相平行的平面内壁及与该两个平面内壁衔接的弯曲壁围成,且所述容纳孔与所述开孔在该弯曲壁处互相连通。所述两个互相平行的施力面从所述弯曲壁处伸入到开口内。而所述开孔的弯曲壁可为圆弧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每个棘爪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头部上开设有与该定位孔对应的棘爪安装孔,所述棘爪借助一个销钉穿过所述定位孔及棘爪安装孔而被旋转地安装到容纳孔内。所述每个容纳孔内设置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弹性地抵压于所述棘爪与容纳孔的另一个侧壁之间。所述弹性元件可以为旋转弹簧,且该旋转弹簧借助一个销钉而安装到所述容纳孔内。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在扳手的开口附近设置有一对具有施力面的棘爪,当旋转工件时,所述棘爪可以保持固定不动,所述两个施力面则将工件夹紧并驱动其转动;当扳手反向退回时,工件将棘爪推到与该工件不干涉的位置,从而实现扳手的连续调节,同时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展示了汽车轮胎与横拉杆的连接结构及轮胎前束调节的概念。图2展示了现有用于调节汽车轮胎前束的扳手结构及其使用状态。图3展示了现有的另一种用于调节汽车轮胎前束的扳手结构及其初始使用状态。图4展示了图3所示扳手的施力部脱离横拉杆的状态。图5a展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棘爪扳手的平面结构图。图5b展示了图5a所示棘爪扳手的侧向局部剖视图。图5c展示了图5b所示棘爪扳手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5d展示了图5c所示棘爪扳手去掉弹簧及棘爪后的局部结构图。图6a展示了图5a所示棘爪扳手的棘爪的平面结构图。图6b展示了图6a所示棘爪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7展示了图5a所示棘爪扳手的弹簧的平面结构图。图8a展示了利用图5a所示棘爪扳手转动横拉杆的局部状态图。图8b展示了图8a所示棘爪扳手绕着横拉杆反向空转的局部状态图。图8c展示了利用图8a所示棘爪扳手对横拉杆微调的局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对汽车轮胎前束调节的扳手。图5a展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棘爪扳手的平面结构图。如图所示,该棘爪扳手40包括手柄42及形成于该手柄42一端的头部44。所述头部44上形成一个U形开口46,该开口46由两段互相平行的平面内壁462及与该两个平面内壁462衔接的圆弧内壁464共同围成。参考图5b、5d,所述棘爪扳手40的头部44内在所述U形开口46的两侧分别形成与所述U形开口46连通的容纳孔43。所述两个容纳孔43与所述U形开口46在圆弧内壁464处互相连通。所述每个容纳孔43具有阻挡壁432及与该阻挡壁432相对的侧壁438。另外,所述头部44上在其厚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每个容纳孔43导通的棘爪安装孔45及弹簧安装孔47(图5b中仅显示图5d所示结构下部的棘爪安装孔45及弹簧安装孔47)。参考图5c、6a-6b及图7,所述每个容纳孔43内可转动地设置有棘爪48及与该棘爪48弹性接触的弹簧41。所述棘爪48大体呈长方体状,其具有可与相应容纳孔43的阻挡壁432互相配合的抵靠面482、与该抵靠面482相对的弹簧接触面484及分别将所述抵靠面482与弹簧接触面484互相连接起来的施力面486及曲面481。另外,所述棘爪48内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容纳孔43的棘爪安装孔45对应的定位孔488。所述棘爪48借助销钉483穿过其定位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爪扳手,包括手柄及形成于该手柄一端且具有开口的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在开口两侧开设至少两个与所述开口连通且具有两个侧壁的容纳孔,所述每个容纳孔内旋转设置有棘爪,该棘爪弹性靠压于所述容纳孔的一个侧壁,所述两个棘爪各具有一个互相平行且伸入到所述开口内的施力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鲁,刘小锐,姚智凯,杨伟帆,梁永权,李穗生,苏桂光,陈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