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建程专利>正文

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465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消除常用内角工具头容易因作动件槽孔损毁而无法工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之道是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待作动件槽孔的受力面;运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角工具头端可以发挥密合作动件槽孔的功能,且凹陷槽会提供变形流动的作动件槽孔壁面嵌入,藉此加强内角工具头端的运作稳定性(防滑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具体而言,是指一种藉由内角工具头端的凹陷槽,产生出具有较佳防滑效果的设计,且能额外具有更佳运作稳定性。
技术介绍
由于现代工业的水准日渐提高,对于各种手工具器材功效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而内角工具更是一般手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产品,目前一般所见的内角工具十分的多样化,但是,由于内角工具设计上的限制,所以,市面上所见的内角工具会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而内角工具产品是否功效良好与是否运作稳定,便已成为消费者最为重视的特色;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运作稳定的内角工具构造,早已变成研发者与制造商最想克服的几个问题,而上述内容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是本技术专利技术人研发的动机。常用的内角扳手便是最常见的内角工具之一,请参阅图1所示,但是,无论其结构型态如何,常用的内角扳手10需采用完整的六角柱端部11,并且运用该六角柱端部11嵌入一个待作动件12的六角孔13之内,再藉由六角柱端部11边角与该待作动件12的六角孔13边角相抵靠带动;此种常用的内角扳手10已在市面上销售、使用许久,但是此种设计在实用性与稳定性上仍有不足之处,令其功效不彰,究其原因乃在于其一,因该六角柱端部11边角是与该待作动件12的六角孔13边角相抵靠带动,且六角柱端部11的材质硬度必然较待作动件12更高,所以,请参阅图2所示,常用六角柱端部11边角在施力过大时,十分容易造成该待作动件12的六角孔13损毁,并且让待作动件12变成无法运用内角扳手10拆卸的问题机件;其二,一般待作动件12的六角孔13底端周侧并非完全垂直角,故呈完全垂直的六角柱端部11边角会无法恰好顶抵在六角孔13底端,故常用内角扳手10的抵迫配合并不完善,也同样会容易产生意外滑脱。对于上述习用内角扳手的缺点,目前改良趋势都以加强该六角柱端部11边角与该待作动件12边角的靠抵为诉求,如此改良虽有其功效,但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却不以此为限,且更深入构思更具创意及功效的改良,以期大幅度提升常用内角扳手的实用性;历经多次研发、试作之后,终于创作出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运作更稳定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新型内容本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本技术是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待作动件槽孔的受力面,该凹陷槽会提供变形流动的作动件槽孔壁面嵌入,藉此加强内角工具头端的运作稳定性(防滑效果)。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作更稳定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本技术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端缘制设有倒角设计,藉由该倒角设计可以与一般待作动件的非垂直底侧边抵迫靠合,达成加强内角工具头端运作稳定性的效果(防滑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的技术方案如下该内角工具的一端制有内角工具头端,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一般待作动件的槽孔的受力面;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端缘周侧可制设有倒角,运用该倒角会搭配可待作动件的非垂直底侧边相互抵迫靠合;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表面可制设出粗糙面,该粗糙面会让内角工具头端的作动磨擦力再提高。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设计是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待作动件槽孔的受力面,另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端缘制设倒角;运用上述结构,本技术的内角工具头端可以发挥密合作动件槽孔的功能,且凹陷槽会提供变形流动的作动件槽孔壁面嵌入,藉此加强内角工具头端的运作稳定性(防滑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常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常用的运作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运作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的端面视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10内角扳手 11六角柱端部12待作动件13六角孔20内角工具 21内角工具头端 22手柄23凹陷槽24倒角30待作动件 31槽孔 32非垂直底侧边40粗糙面 A变形部位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功效,下面列举一较佳可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后,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其它优点,可由此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首先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技术各图标中可明白展示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在于该内角工具20的一端为手柄22、另一端则曲制有一内角工具头端21,在该内角工具头端21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23,且各凹陷槽23是对应一般待作动件30的槽孔31的受力面,另在该内角工具头端21的端缘周侧可以制设有具辅助效果的倒角24(倒角24非必要构件);以上所述,即为本技术各相关组件的相互关系位置及其构造的概述。为了清楚说明本技术的作动方式与功效,再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当本技术在运作时,由于本技术的内角工具头端21在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23,且各凹陷槽23恰会对应一般待作动件30的槽孔31的受力面,所以,本技术的使用者扳动该内角工具20的手柄22时,该内角工具头端21边角会推抵待作动件30的槽孔31的受力面,虽然该内角工具20的硬度也大于待作动件30,故该内角工具头端21的边角会推挤槽孔31的受力面变形,而该槽孔31受力面的变形部位A则会流动嵌入内角工具头端21的凹陷槽23内,致使本技术的内角工具20与待作动件30间的咬合更紧密,不会让待作动件30变成无法运用内角工具20拆卸(滑丝)的问题机件;故本技术确实是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值得一提的是,请参阅图6的图标,本技术可以另在该内角工具头端21的端缘周侧制设有倒角24,并且运用该倒角24设计可以与待作动件30的非垂直底侧边32抵迫靠合,达成加强内角工具头端21运作稳定性的效果(防滑效果)。另外,请参阅图7所示的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本技术在内角工具头端21的表面可制设出粗糙面40,该粗糙面40是位于该内角工具头端21的各凹陷槽23之间,藉此,本技术内角工具头端21的作动磨擦力能够再提高,使本技术的操作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设计是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待作动件槽孔的受力面,另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端缘制设倒角;运用上述结构,本技术的内角工具头端可以发挥密合作动件槽孔的功能,且凹陷槽会提供变形流动的作动件槽孔壁面嵌入,藉此加强内角工具头端的运作稳定性(防滑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角工具的一端制有内角工具头端,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一般待作动件的槽孔的受力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端缘周侧可制设有倒角,运用该倒角会搭配可待作动件的非垂直底侧边相互抵迫靠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表面可制设出粗糙面,该粗糙面会让内角工具头端的作动磨擦力再提高。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防滑效果的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消除常用内角工具头容易因作动件槽孔损毁而无法工作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之道是在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角工具头端防滑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角工具的一端制有内角工具头端,在该内角工具头端的近端缘处开设有若干凹陷槽,且各凹陷槽是对应一般待作动件的槽孔的受力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建程
申请(专利权)人:何建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