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52612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8:32
一种穿刺装置,包含一个壳体单元、一个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的帽盖、一个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间的支撑件、一个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间的第一偏压元件,及一个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间的连动组合体。该连动组合体包括一个受该帽盖连动的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并设置在该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由于该帽盖能够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并能连动该第一连接部,使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一连接部能相互限位与解除限位,再配合第一偏压元件提供的偏压作用力,在使用该穿刺装置时,只需按压该帽盖就能使该支撑件上膛与击发完成采血,因而使该穿刺装置具有容易操作的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血用的穿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连续且重复地利用上膛与击发刺针以刺穿人体皮肤并使血液流出,以便收集血液样本的穿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许多医疗程序中常需要用到约5 50 μ I的极少量的血液样本。通常此种样本可借由穿刺或针刺方式刺破手指一选定部位的皮肤以采集I或2滴的血液而取得。随着自我监控血糖等在家检验的普及,需要对此提供一种能让需要检验的人可以简便安全地执行的程序。目前被使用的穿刺装置通常具有一坚硬的主体及一经无菌处理并从一端突伸出的穿刺元件,例如,刺针。该穿刺装置可用于刺穿皮肤,并借此从刺破的伤口采集血液样本。再将该血液样本送到 测试装置或收集装置。由于指尖放血效果佳,因此也是最常用于采血的部位。然而,也可以从耳垂、手臂等其他部位采集血液样本。为了减少以刺针穿刺皮肤引起的焦虑感并确保可重复进行穿刺的结果,目前已开发许多搭载弹簧的穿刺装置。如ΕΡ2050393号专利案所述,现有的一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用户以手动操作的方式使一杆体或类似的结构元件缩回以借此拉紧弹簧而将该刺针上膛。接着,可借由按压按钮触发击发装置而使该刺针从上膛位置被释放。利用这些装置进行穿刺前,必须借由使用者执行各种不同的手动操作,例如,拉紧弹簧与击发。然而,对于小型穿刺装置,由于其用于操作的各元件也是小尺寸,操作使用上相当不便。如ΕΡ0668049号专利案所述,只要相对一本体对该针刺装置进行按压,就能使该针刺装置的驱动弹簧被拉紧。虽然前述针刺装置的设计可减少不小心扎伤人的风险,但使用者仍然需要手动击发刺针并执行一系列且连串的特定手动操作。目前也已开发有另一种可自动击发的针刺装置,如US4,577,630号专利案所公开的针刺装置包括一可手动操作而张紧的弹簧。可借由相对一本体部分将该针刺装置向下按压,启动一机械扳动机制(mechanical trigger mechanism)而触发刺针的击发动作。此外,已知单次使用(single-use)的穿刺装置也可以借由在该本体上使该装置进行每一次的单一下压动作而拉紧弹簧与击发。例如,EP1247489号专利案所公开的血液样本采集装置具有一可滑动地安装在一筒状壳体内的套管,一个具有一刺穿尖端且可移动地配置在该套管与壳体之间的活塞。该套管具一直接朝内设置并可与该活塞形成相牵制的连接状态的可弯折断裂(breakable)的翼部,借由对抗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将该套管按压至该壳体内可使该装置形成上膛状态,并能在一特定点将该翼部弯折断裂并释放该活塞。此外,如EP1755456号专利案所述的一种接触致动的穿刺装置。该穿刺装置具有一壳体及具有一针刺元件的穿刺结构。该穿刺结构配置在壳体内并适合在一固定或预启动位置之间移动。该穿刺装置包含配置在该壳体并恒将该穿刺结构推向击发位置的驱动弹簧,及用于对抗驱动弹簧的弹性推力并使该穿刺结构固定在该缩回位置的定位器。该定位器具有一与该穿刺结构相牵制啮合的轴杆。在该壳体内的一致动器使该轴杆枢转,借此使该穿刺结构向壳体的后端移动到至少该驱动弹簧部分被压缩,并使该轴杆自与该穿刺结构相牵制啮合的状态释放。尽管如此,该穿刺装置只能使用一次且在单一次击发(single use)操作后必须丢弃。虽然在医院等专业的医疗场所,由于每个患者都必须使用新的装置进行针刺采血,此种装置会很有用,但对于需要重复穿刺操作的患者而言,此种装置则不实用。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随时且随身携带好几支此种装置供使用。预先 张紧且可供单次使用(single use)的穿刺装置也是现有产品。如W02008/009985、W02010/098531或EP 1204372等专利案皆公开了具有预先张紧的弹簧的皮肤穿刺装置。然而,前述装置皆需手动击发(manual firing)且在穿刺使用后皆需丢弃。因此,目前仍有开发一种可避开现有穿刺装置的缺点而可借由单一次相对该本体部分的向下按压动作就可以重复地进行上膛与击发的穿刺装置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并重复地(constantly and repeatedly)进行上膛与击发动作的穿刺装置。本专利技术穿刺装置,适合搭配一支刺针在一个采血部位使用,该刺针具有一个穿刺部。该穿刺装置包含一个壳体单元、一个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的帽盖、一个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之间的支撑件、一个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之间的第一偏压元件,及一个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之间的连动组合体。该壳体单元包括一个主壳体,及一个形成在该主壳体内的定位部,该主壳体具有一个邻近该米血部位的近端壳部,及一个与该近端壳部反向的远端壳部。其中,该主壳体大致上呈现出此穿刺装置的整体造型,且主壳体的截面可为任何形状,例如,圆形、矩形或多边形等截面。该帽盖自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的近端壳部向外突伸并终止于一个开口,且能相对该主壳体在一个起始位置(initial position)与一个缩回位置(retracted position)之间滑动。该起始位置与缩回位置对应于帽盖相对于该主壳体的前、后两端,借此可界定一个预定穿刺深度,作为带动该支撑件相对壳体单元移动的作用位置。该支撑件适合供该刺针安装定位,且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并能够相对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在一个使该刺针的穿刺部通过该帽盖的开口向外伸出的穿刺位置(pricking position),及一个使该刺针容置在该主壳体内的触发位置(triggerposition)之间轴向滑动,并且避免在非轴向的其他任意位置移动。该第一偏压元件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且能随着支撑件相对该壳体单元的移动,而用于提供一个弹性作用力。该连动组合体包括一个受该帽盖连动的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对应该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该支撑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且于该帽盖位于该起始位置时,该第二连接部受该第一连接部限位,而使该支撑件位于一个介于该穿刺位置与该触发位置之间的预备位置(pre-actuated position),于该帽盖位移到该缩回位置时,连动该第一连接部推抵该第二连接部位移而令该第二连接部脱离第一连接部的限位,并使该支撑件位移到该触发位置进而通过该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力向外击发到该穿刺位置。较佳地,该连动组合体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第一连接部。其中,在搭配多个第一连接部的情形下,穿刺深度的选择也不会受影响。其中,该预备位置到该触发位置的距离大于该预备位置到该穿刺位置的距离,在预备位置至触发位置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偏差元件被挤压压缩而产生一个偏压弹性作用力,以提供击发至穿刺位置的能力。较佳的,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可为任何互相推抵连接的结构型式,并不拘限其连接的类型。较佳的,该穿刺装置更包括一个第二偏压元件,其抵接在该支撑件与该第一连接部之间,提供将该支撑件推回至该预备位置的弹性作用力,以便使用者再按压作动。较佳的,该穿刺装置还包括一个安全开关,设于该套筒单元与该壳体单元之间,利用按压结构的设计来防止该帽盖受压缩而位移至缩回位置,进而避免该支撑件执行击发穿刺的风险。较佳的,该穿刺装置还包括一个调整单元,设于该套筒单元与帽盖之间,可改变该支撑件与帽盖之间的距离,进而选择性地调整支撑件上的刺针凸出于该帽盖的开口的长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刺装置,适合搭配一支刺针在一个采血部位使用,该刺针具有一个穿刺部,该穿刺装置包含一个壳体单元,及一个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的帽盖,该壳体单元包括一个主壳体,及一个形成在该主壳体内的定位部,该主壳体具有一个邻近该采血部位的近端壳部,及一个与该近端壳部反向的远端壳部,该帽盖自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的近端壳部向外突伸并终止于一个开口,且相对该主壳体在一个起始位置与一个缩回位置之间滑动;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间的支撑件、一个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间的第一偏压元件,及一个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间的连动组合体;该支撑件适合供该刺针安装定位,且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并能够相对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在一个使该刺针的穿刺部通过该帽盖的开口向外伸出的穿刺位置,及一个使该刺针容置在该主壳体内的触发位置之间轴向滑动;该第一偏压元件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及该连动组合体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之间,包括一个受该帽盖连动的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对应该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该支撑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且于该帽盖位于该起始位置时,该第二连接部受该第一连接部限位,而使该支撑件位于一个介于该穿刺位置与该触发位置之间的预备位置,于该帽盖位移到该缩回位置时,连动该第一连接部推抵该第二连接部位移而令该第二连接部脱离该第一连接部的限位,并使该支撑件位移到该触发位置进而通过该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力向外击发到该穿刺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19 TW 1011021961.一种穿刺装置,适合搭配一支刺针在一个采血部位使用,该刺针具有一个穿刺部,该穿刺装置包含一个壳体单元,及一个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的帽盖,该壳体单元包括一个主壳体,及一个形成在该主壳体内的定位部,该主壳体具有一个邻近该采血部位的近端壳部,及一个与该近端壳部反向的远端壳部,该帽盖自该壳体单兀的主壳体的近端壳部向外突伸并终止于一个开口,且相对该主壳体在一个起始位置与一个缩回位置之间滑动;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间的支撑件、一个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间的第一偏压元件,及一个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间的连动组合体; 该支撑件适合供该刺针安装定位,且位于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并能够相对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在一个使该刺针的穿刺部通过该帽盖的开口向外伸出的穿刺位置,及一个使该刺针容置在该主壳体内的触发位置之间轴向滑动; 该第一偏压元件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壳体单元的定位部之间;及 该连动组合体设置于该帽盖与该支撑件之间,包括一个受该帽盖连动的第一连接部,及至少一个对应该第一连接部设置在该支撑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且于该帽盖位于该起始位置时,该第二连接部受该第一连接部限位,而使该支撑件位于一个介于该穿刺位置与该触发位置之间的预备位置,于该帽盖位移到该缩回位置时,连动该第一连接部推抵该第二连接部位移而令该第二连接部脱离该第一连接部的限位,并使该支撑件位移到该触发位置进而通过该第一偏压元件的偏压作用力向外击发到该穿刺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在该支撑件与该连动组合体的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偏压元件,该第二偏压元件于该支撑件被击发到该穿刺位置时产生一个将该支撑件推回该预备位置的偏压作用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的近端壳部与远端壳部能够相拆离与相接合,该连动组合体的第一连接部则为与该帽盖相分离的独立元件,且为设置在该帽盖与该支撑件之间而能够相对该壳体单元滑动的套管型式元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部为一个可挠性凸轮部,该第一连接部具有一个本体,及至少一个形成于该本体一端用于供该第二连接部对应抵接以限制该支撑件朝向该帽盖移动的限位面,且该壳体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与该第一连接部的限位面反向且间隔相对,并对应该第二连接部设置的凸轮面,该第一连接部推抵该第二连接部朝远离该帽盖的方向移动时,该第二连接部会受该凸轮面作用而向内偏斜变形进而脱离该第一连接部的挡抵限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第一偏压元件与第一连接部是设置在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的远端壳部,该帽盖则从主壳体的近端壳部向外突伸。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在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之间,用于防止该帽盖相对该主壳体自该起始位置位移到该缩回位置的安全开关,且该壳体单元还包括一个围绕该帽盖并设置在该主壳体的近端壳部的头端元件,该安全开关具有一个连接于该帽盖且被挡抵于该近端壳部邻近该采血部位的一端面的可挠性枢接杆,及一个设置于该头端元件并对应该可挠性枢接杆设置的按钮,以经由按压该按钮推抵该可挠性枢接杆使其偏斜变形而脱离该近端壳部的挡抵限位。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还具有至少一个与该第二连接部相间隔设置的可挠性扳动部,且该壳体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与该第一连接部反向且对应该可挠性扳动部设置的抵靠面,该第一连接部位移到一前进位置时会推抵该可挠性扳动部偏斜变形而受到该抵靠面挡抵,进而限制该支撑件朝远离该近端壳部的方向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在该壳体单元的主壳体与该帽盖之间,用于控制该刺针的穿刺部伸出该帽盖的开口的长度的抵接螺帽,该抵接螺帽能与该帽盖相对移动,并具有一个用于挡抵及限制该刺针轴向移动范围的抵接面,及一个形成于该抵接面且与该帽盖的开口呈共轴设置的贯通口,且借由沿该抵接螺帽移动该帽盖能够改变该抵接面与该帽盖的开口之间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在该抵接螺帽与该帽盖之间的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包括一个设置在该抵接螺帽的一个外表面的凸轮块、一个沿该帽盖表面倾斜延伸且贯穿该帽盖并用于供该凸轮块穿置的导槽、一个凸设在该抵接螺帽的外表面的棘齿部,及一个对应该棘齿部形成于该帽盖的一个内表面的定位部,该定位部具有 多个围绕该抵接螺帽连续凹设于该内表面用于分别供该棘齿部啮合定位的条状凹槽,通过转动该帽盖使该凸轮块沿该导槽移动到不同位置而使该抵接螺帽的抵接面与该帽盖的开口之间的距离被改变。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刺装置还包含一个设置在该帽盖与该壳体单元之间,用于防止该帽盖相对该主壳体自该起始位置位移到该缩回位置的安全开关,且该壳体单元还包括一个围绕该帽盖并设置在该主壳体的近端壳部的头端元件,该安全开关具有一个连接于该帽盖且被挡抵于该近端壳部邻近该采血部位的一端面的可挠性枢接杆,及一个设置于该头端元件并对应该可挠性枢接杆设置的按钮,以经由按压该按钮推抵该可挠性枢接杆使其偏斜变形而脱离该近端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派崔克·哈思泰特乐奥瑞·豪利斯柏格彼得·史特勒菲克尔·魏特曼黄椿木
申请(专利权)人:华广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