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夹持装置,是安装在一弯管机的机台上,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座,具有一可界定出一空间的周壁,该周壁一侧设有一由外部贯通至该空间的开口部; 一动力单元,是安装在该壳座上; 一转动单元,是沿一轴线延伸且轴设在该壳座中,且受该动力单元驱动可产生转动,并具有一沿轴向贯通且由外部沿径向朝该轴线延伸的槽孔、一对应轴线且与该槽孔垂直设置的容置空间、一与该容置空间垂直相通且平行于该槽孔的滑孔,该滑孔两端贯通至该转动单元外部; 一扣合单元,是与该槽孔相交设置且安装在该转动单元的容置空间内部,并具有一固定夹座及一相对于该固定夹座产生趋近或远离的活动夹座,该固定夹座具有一位在该槽孔中的第一端面,该活动夹座具有一与该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该活动夹座的第二端面趋近于该第一端面是在一夹制位置,该第二端面远离于该第一端面是在一松脱位置; 一掣动单元,是安装在该转动单元的滑孔中,并具有一掣动该活动夹座趋近或远离于该固定夹座的掣动件及一设于该掣动件与该活动夹座之间的顶推件,且该掣动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与该第一端部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一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该第二端部的外环面及一由该外环面凹设且对应该活动夹座的导推部,该导推部具有一邻接该外环面的浅端、一与该外环面间隔一深度的深端及一由该浅端朝该深端倾斜延伸的导斜面,该浅端对应该顶推件使该活动夹座位于该夹制位置,该深端对应该顶推件使该活动夹座位于该松脱位置; 一第一推动件,是安装在该壳座上且对应该掣动件的第一端部,可推动该掣动件的第一端部,并借该顶推件而驱动该活动夹座位于该夹制位置;及 一第二推动件,是安装在该壳座上且对应该掣动件的第二端部,可推动该掣动件的第二端部,且使该顶推件落入该导推部的深端且驱动该活动夹座位于该松脱位置。(*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件弯曲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对管件夹持后再调整相位的旋转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一种弯管机(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92105312号专利案),包含有一机台1、一固设在该机台1中间的固定模座2及二分别设置在该固定模座2两侧的弯管机头3。该固定模座2具有一固定夹块201及一可相对于该固定夹块201产生靠合以夹制一管件的活动夹块202。前述弯管机头3各具有一活动模轮301、一可相对于该活动模轮301产生旋摆的曲手机构302及一设于该曲手机构302上且相对于该活动模轮301呈偏心设置的弯模轮303。当管件中段受该固定模座2夹制定位,而两端也夹持在弯管机头3的活动模轮301与该弯模轮303之间,且驱动该曲手机构302摆动并带动弯模轮303相对于活动模轮301旋摆时,就可使该管件两端完成弯管作业。虽然这种弯管机可对管件进行弯管作业,但是因为在弯管时,该固定模座2只对管件夹制,所以只能弯出在同一个平面延伸(二度空间)的管件。再如图3所示,另一种双弯式的弯管机(美国专利第4,843,861号案),其包含一设于中间的旋转夹持装置4及二设于该旋转夹持装置4两侧的弯管装置5。如图4、图5及图6所示,该旋转夹持装置4具有一壳座401及安装在该壳座401内部的一动力单元402、一传动单元403、一刹车单元404、一用以驱动该刹车单元404的驱动单元405、一扣合单元406及一惰轮单元407。该传动单元403及刹车单元404各具有一内齿轮403’、404’及二设于该内齿轮403’、404’外侧的外齿轮403”、404”,该扣合单元406也具有一与前述内齿轮403’、404’啮合的内夹轮408及二可与外齿轮403”、404”啮合的外夹轮409,该内夹轮408内部具有一内夹弧面408’,前述外夹轮409内部则各具有一相对于该内夹弧面408’呈偏心设置的外夹弧面409’。当启动该驱动单元405的一马达405’,是可使该刹车单元404的内齿轮404’刹住定位,该扣合单元406的内夹轮408也产生定位,且当动力单元402输入动力,并利用该传动单元403及刹车单元404的外齿轮403”、404”连动该扣合单元406的外夹轮409相对于该内夹轮408产生偏心旋转时,利用该外夹弧面409’呈偏心的旋转就可与该内夹弧面408’配合而将一管件夹制。当释放刹车,外夹轮409就可带动内夹轮408及管件一起旋转,以达到调整相位目的。虽然,这种弯管机的旋转夹持装置4可将管件夹持动定位,也可在二次弯管作业之间,进行相位调整,以达到立体弯管目的。但是,这种弯管机的旋转夹持装置4仍有二大缺失,其一是在调整相位时,该内夹轮408并没有受到该动力单元402的直接驱动,而是因为管件的夹制摩擦力而被动地被拖动,容易发生管件松脱的危险。其二是构成组件多,会造成整体体积大,对于一些轻夹持负载的弯管应用(如弯制外径9mm的机车油管),实不需要如此复杂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相位且结构简单、体积小的旋转夹持装置。本技术的旋转夹持装置,是安装在一弯管机的机台上,并包含一壳座、一安装在该壳座上的动力单元、一安装在该壳座内部的转动单元、安装在该转动单元内部的一扣合单元、一掣动单元、一安装在该壳座上的第一推动件及一安装在该壳座上的第二推动件。该壳座具有一可界定出一空间的周壁,该周壁一侧设有一由外部贯通至该空间的开口部。该转动单元是沿一轴线延伸且轴设在该壳座中,且受该动力单元驱动可产生转动,并具有一沿轴向贯通且由外部沿径向朝该轴线延伸的槽孔、一对应轴线且与该槽孔垂直设置的容置空间、一与该容置空间垂直相通且平行于该槽孔的滑孔,该滑孔两端贯通至该转动单元外部。该扣合单元是与该槽孔相交设置且安装在该转动单元的容置空间内部,并具有一固定夹座及一可相对于该固定夹座产生趋近或远离的活动夹座,该固定夹座具有一位在该槽孔中的第一端面,该活动夹座具有一与该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该活动夹座可由该第二端面趋近于该第一端面的夹制位置,操作成该第二端面远离于该第一端面的松脱位置。该掣动单元是安装在该转动单元的滑孔中,并具有一可掣动该活动夹座趋近或远离于该固定夹座的掣动件及一设于该掣动件与该活动夹座之间的顶推件,且该掣动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与该第一端部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一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该第二端部的外环面及一由该外环面凹设且对应该活动夹座的导推部,该导推部具有一邻接该外环面的浅端、一与该外环面间隔一深度的深端及一由该浅端朝该深端倾斜延伸的导斜面,该浅端对应该顶推件可使该活动夹座位于该夹制位置,该深端对应该项推件可使该活动夹座位于该松脱位置。该第一推动件是对应该掣动件的第一端部,可推动该掣动件的第一端部,并借该项推件而驱动该活动夹座位于该夹制位置。该第二推动件是对应该掣动件的第二端部,可推动该掣动件的第二端部,且使该顶推件落入该导推部的深端且驱动该活动夹座位于该松脱位置。借此,利用该掣动单元与扣合单元配合,是可使管件被稳固夹制,再利用该动力单元驱动该转动单元转动,就可达到调整相位的目的,且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弯管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种弯管机的弯管操作示意图;图3是现有另一种弯管机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沿图3中的直线4-4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沿图4中的直线5-5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组合图;图8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沿图8中的直线9-9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说明一转动单元转动后利用一第二推动件可推掣一掣动件且使一活动夹模位于一松脱位置;图11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操作示意图,说明该转动单元再反转后利用一第一推动件可推掣该掣动件且使该活动夹模位于一夹制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旋转夹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7、图8及图9所示,本技术旋转夹持装置100的较佳实施例,是安装在一弯管机200的机台210上,且与一弯管装置300配合可对一管件400进行弯管作业。该旋转夹持装置100包含一壳座10、一安装在该壳座10上的动力单元20、一安装在该壳座10内部的转动单元30、一安装在该转动单元30内部的扣合单元40、一安装在该转动单元30内部的掣动单元50、一安装在该壳座10上且对应该掣动单元50的第一推动件60及一安装在该壳座10内部且对应该掣动单元50的第二推动件70。该壳座10具有一可界定出一空间11的周壁12,该周壁12具有二分设于两侧的自润轴承14及一由上朝下贯通至该空间11及该自润轴承14的开口部13。该动力单元20具有一马达21、一轴设在该周壁12中且可输出该马达21动力的出力轴22、二组间隔设置在该出力轴22一侧的传动轮23及一对绕设在该出力轴22与前述传动轮23之间的传动皮带24。该出力轴22具有二设于该空间11中且对应于传动轮23的主动轮221,前述传动皮带24各具有一与传动轮23啮合的内环齿面241及一与该内环齿面241相背设置的外环齿面242。该转动单元30是沿一轴线L延伸且轴设在该壳座10的自润轴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和和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