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063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所述背电极结构至少包括:分别设于电池片上的背电场和至少一条背电极;所述背电场设于背电极周围;所述背电场和背电极电性接触;所述背电极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边缘齐平,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预设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一方面增加了背电场铝的面积,达到较好的钝化效果,同时使模组焊接较容易进行,减少了焊接不良的产生,使产品可靠性增加,产品使用的稳定性更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太阳能电池又称太阳能芯片或光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兴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寿命长、维护简单等优势。目前,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包括:清洗制绒、扩散、刻蚀、洗磷、PECVD镀减反射膜、丝网印刷、烧结等。其中,丝网印刷制备电极是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不仅决定了发射区的结构,而且也决定了电池的串联电阻和电池表面被金属覆盖的面积。最早制备电极采用的是真空蒸镀或化学电镀技术,而现在已经普遍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即利用浆料在刮刀的挤压作用下渗透到带有图像网版,从而将浆料印刷在硅片的正背面,以形成正负电极引线,使电流有效输出。印刷工序具体为:丝网印刷背电极(银浆)一烘干一丝网印刷背电场(铝浆)一烘干一丝网印刷正电极(银浆)一烘干一烧结。太阳能电池中背电极起着收集电子和输出电流电压的作用,而背电场的作用之一是可以提闻电子的收集速度,从而提闻电池的短路电流(Jsc)和开路电压(Voc);另外背电场可以纯化电池表面的悬挂键等复合中心,提闻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近几年,为了提闻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研究人员对电极的形状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图1和2为一种传统结构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中,图1是两根背银电极的示意图,图2是三根背银电极的示意图。在这种结构中,利用常规工艺通常会发生背电场IA将背电极2A的边缘完全覆盖住,如图2a和2b所示,这样在背电场IA和背电极2A交界处则会存在高低差。一般来说,单一的太阳能电池所输出的电力有限,为提高其发电量,常将许多太阳能电池经串并联组合封装后做成模组,而背电极2A在模组制造过程中是作为焊接区域的,若背电场IA和背电极2A交界处存在高低差,在模组焊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焊接不良和焊带3A拉力较低等情况,最终可能会影响模组的功率输出及未来产品使用的稳定性。图3和图4分别是另一种传统的背电极结构。此结构与上述传统的背电极结构相t匕,不同之处在于,背电极2B的两端都做了直通,即背电极2B的两端都与背电场IB边缘齐平,这种结构的背电场IB和背电极2B交界处不存在高低差,可使焊带具有牢固的附着力和良好的可焊性,产品可靠性增加,但是两端都做直通又使背电场IB的面积减少,背电场IB的钝化效果变差。由此可见,上述传统的两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提供一种改进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实属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池模组可焊性差、电池表面钝化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所述背电极结构至少包括:分别设于电池片上的背电场和至少一条背电极;所述背电场设于背电极周围;所述背电场和背电极电性接触;所述背电极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边缘齐平,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预设距离。优选地,所述背电极呈条状。优选地,所述背电极之间相互平行排列。优选地,所述每一条背电极的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相同的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为2 10 mm。 优选地,所述背电极为银背电极。优选地,所述背电场为铝背电场。优选地,所述背电极的宽度为1.5^5 mm,长度为小于155 mm。优选地,所述背电极的条数为2或3条。优选地,所述背电极的厚度为:Γ20 μπι,背电场的厚度为:Γ30 μπι。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背电极的一端做直通,使背电极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边缘齐平,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预设距离,这样的背电极结构不仅增加了背铝面积,达到了较好的钝化效果,同时使模组焊接较容易进行,减少了焊接不良的产生,使产品可靠性增加,产品使用的稳定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传统的太 阳能电池背电极示意图(两条背电极)。图2显示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示意图(三条背电极)。图2a显示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端部细节A的放大侧视图。图2b显示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端部细节A的放大俯视图。图3显示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两端直通示意图(两条背电极)。图4显示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两端直通示意图(三条背电极)。图5显示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示意图(两条背电极)。图6显示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示意图(三条背电极)。图7显示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两条背电极侧视图。元件标号说明 I,IAJB背电场 2,2A,2B背电极 焊带 4太阳能电池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5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所述太阳能背电极结构至少包括:背电场I和背电极2。所述背电场2和背电极I都是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片4的背面上。其中,所述背电场I设于背电极2的周围,所述背电场I与背电极2电性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述背电场I的边缘并不是与太阳能电池片4的边缘重合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请参阅图7。所述背电场I的厚度范围为:Γ30 μπι,本实施例中,背电场I的厚度为10 μπι。所述背电场I为铝背电场,但并不限于此。优选地,所述背电极2呈条状。所述背电极2至少为一条,背电极2的条数是依据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本实施例中,背电极2的条数优选为2,当然,也可以为3条。如图5所示为两主栅构成的背电极;图6所示为三主栅构成的背电极。本技术提供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的结构,其每一条背电极2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I边缘齐平,而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I边缘有预设距离。背电极2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I边缘齐平是为了保证背电极2端部不会被背电场I所覆盖,除此端部外,背电极2的其他边缘可被背电场所覆盖,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每一条背电极2的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I边缘有相同的预设距离。例如,每一条背电极2的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I边缘的预设距离为2 10 mm。进一步地,所述背电极2之间相互平行排列。每一条背电极2的宽度范围为1.5^5mm,长度范围为小于155 mm,厚度范围为:Γ20 μ m。具体的,每一条背电极2的宽度为3 mm,长度为145 mm,厚度为8 μ m。此外,采用丝网印刷印制背电极2的材料为银浆料或银铝浆。本实施例优选为银浆料,即所印刷的背电极2为银背电极。本技术采用如下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电极结构至少包括:分别设于电池片上的背电场和至少一条背电极;所述背电场设于背电极周围;所述背电场和背电极电性接触;所述背电极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边缘齐平,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预设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电极结构至少包括:分别设于电池片上的背电场和至少一条背电极;所述背电场设于背电极周围;所述背电场和背电极电性接触;所述背电极的一端端部与背电场边缘齐平,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预设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电极呈条状。3.根据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电极之间相互平行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条背电极的另一端端部距背电场边缘有相同的预设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锐张小刚杨大谊杨钜武
申请(专利权)人:太极能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