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孔开关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026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4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纽孔开关机构。钮孔开关机构(2)具备:固定于缝纫机主体(M)的机架(1)(非活动部)的基座板(25)(固定部件);被支承为能相对于基座板(25)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安装座(24);作为调整并固定基座板(25)及安装座(24)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的调整盘(26)及固定螺钉;由设置于安装座(24)的转动轴支承为能朝前后方向转动的钮孔切换臂(22),由钮孔切换臂(22)保持为能沿上下方向滑动、且下端部能延伸到钮孔压脚(7)的两个突起部间的钮孔切换杆(21);及固定于安装座(24),通过钮孔切换杆(21)的下端部由各突起部按压而转动从而导通的检测开关(23)。(*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缝纽孔的缝纟刃机的纽孔开关机构(buttonhole switchmechanism)。
技术介绍
在能够进行缝纽孔作业的缝纫机中,需要根据纽扣的直径而改变纽孔的缝纫长度。例如,专利文献I 3所公开的电脑缝纫机均具备检测纽扣的直径的检测机构,根据所检测到的纽扣的直径使成为缝制对象的布料自动地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自动地缝制与纽扣的直径相应的规定长度的纽孔。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电脑缝纫机具备纽孔开关机构,该纽孔开关机构由纽孔压脚、纽孔切换臂、纽孔切换杆以及检测开关构成,上述纽孔压脚装配在缝纫机的压杆的下端,上述纽孔切换臂安装成能够以紧固于缝纫机的机架的上部左端的转动轴为支点朝进给方向转动,上述纽孔切换杆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纽孔切换臂上下移动,通过固定在机架的上部左端的纽孔切换臂的转动,上述检测开关的触点导通。在进行缝纽孔作业时,首先将纽扣装配于纽孔压脚,并将形成于纽孔压脚的两个突起部的间隔调整成与纽扣的直径相应的间隔。其次,将纽孔切换杆拉下到上述两个突起部之间。进而,若开始缝纽孔作业,通过纽孔切换杆与各突起部抵接,纽孔切换臂转动从而检测开关导通,由此,成为缝制对象的布料自动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技术涉及抑制双面送料缝纫时在阶梯差部产生的跳线的缝纫机,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将装配于压杆的下端的双面送料缝纫压脚的活动部组合于上述纽孔切换杆的构造。根据该构造,与在双面送料缝纫(上台阶、下台阶)时双面送料缝纫压脚的活动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纽孔切换杆转动,从而上述检测开关导通。进而,通过与检测开关的导通联动地使针筒正时调整机构动作,从而调整缝纫针与筒之间的相遇的正时,从而能够防止发生针脚的跳线。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脑缝纫机在缝纫机主体的壳体装备有检测纽扣的直径的BH传感器。BH传感器由检测杆、纽扣壳体以及滑动电阻(可变电阻器)构成。在将纽扣安置于纽扣壳体之后,当使检测杆移动而将纽扣夹在纽扣壳体内壁与检测杆之间时,滑动电阻的电阻值根据检测杆的移动量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与该电阻值对应的纽扣的直径。进而,在缝纫机的CPU中,基于所检测到的纽扣的直径和用户设定的布料进给量制作钮孔的缝制数据,并基于该缝制数据自动的进行缝钮孔作业。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脑缝纫机将滑动电阻内置于装配在缝纫机的压杆的下端的钮孔压脚。钮孔压脚具备固定于压杆的压脚体和相对于压脚体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压脚框,能够利用滑动电阻检测压脚体与压脚框之间的相对变位量。进而,在该缝纫机中,能够边进行借助滑动电阻的电阻值的变化而进行的对装配于钮孔压脚的纽扣的直径的检测、以及钮孔压脚的位置的常态检测,边自动地进行缝钮孔作业。日本特开2010- 22739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 1412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 12052号公报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缝纫机中,为了确保缝钮孔作业的质量(外管),需要根据钮孔切换臂的规定的转动量使检测开关的触点正确地导通。因此,在缝纫机制造工序中,需要使得制造者(操作者)能够进行检测开关的导通位置的调整的调整机构以及调整工序。虽然在专利文献I中并未记载检测开关的导通位置的调整,但能够以下述方式进行导通位置的调整。图11中示出示意性地说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缝纫机的钮孔开关机构的侧视图。在图11的(a)中,7表示钮孔压脚,120表示一体地表现出钮孔切换臂以及钮孔切换杆的杆部件,23表示检测开关,124表示检测开关23的安装座。杆部件120的转动轴120c以及安装座124的转动轴124a分别固定于缝纫机主体的非活动部。如图11的(b)所示,检测开关23是具有中央触点23a、后方触点23b以及前方触点23c的双触点式的开关。在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调整之前,如图11的(b)所示,中央触点23a与后方触点23b之间的触点间隔、以及中央触点23a与前方触点23c之间的触点间隔为均等间隔F3。当为了开始缝钮孔作业而如图11的(a)所示使杆部件120的下端部120b与钮孔压脚7的突起部72a接触时,当下端部120b的朝前方的压入量F2大的情况下,借助杆部件120的上端的开关动作部120a使其移动的中央触点23a的朝后方的移动量也变大。此时,在成为中央触点23a被朝后方触点23b侧过剩地压入的状态的情况下,因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偏移,存在有损于缝钮孔作业的质量的情况。因此,制造者使安装座124绕转动轴124a转动,将检测开关23的中央触点23a与后方触点23b之间的触点间隔调整成比F3宽的F5(图11的(c)中示出)。由此,能够消除在缝钮孔作业开始时中央触点23a被朝后方触点23b侧过剩地压入的情况。在上述的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调整机构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第一,由于上述的调整机构是通过制造者的试错(try&error)来进行调整,因此,在试错的反复次数变多的情况下,存在作业工时增大、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第二,对于上述的调整机构,需要由熟练的制造者来进行调整,用户难以进行调整。因此,当在缝纫机的使用后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再次发生不良情况的情况下,存在用户需要委托制造商等进行缝纫机的修理的烦恼。第三,通过使中央触点23a与后方触点23b之间的触点间隔从F3增加至F5,中央触点23a与前方触点23c之间的触点间隔从F3减少至F4 (图11的(c)中示出)。此时,当在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调整量大从而触点间隔F4变得过小的情况下,使输送布料的方向反转的正时的偏移变得显著。即,当杆部件120的下端部120b与钮孔压脚7的突起部71a接触从而使输送布料的方向反转时,在触点间隔F4小的情况下,输送布料的方向在较早的正时反转。由此,存在钮孔的缝纫长度变得比设定值短的问题。第四,在上述的调整机构中,由于杆部件120的转动轴120c被固定在缝纫机主体的非活动部,因此,为了将杆部件120的压入量F2收纳在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可调整范围内,存在对缝纫机构成部件要求过高的尺寸精度、对缝纫机制造工序要求过高的组装精度、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图12中示出示意性地说明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缝纫机的钮孔开关机构不同的钮孔开关机构的侧视图。图12所示的钮孔开关机构与专利文献I同样由组合了检测开关23和用于使检测开关23动作的杆部件的构造构成,但具备与专利文献I不同的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调整机构。如图12的(a)所示,钮孔开关机构的杆部件220被分割成杆主体221和调整部222,能够变更杆主体221与调整部222之间的夹角Hl。杆主体221和调整部222 —体化而成的杆部件220由固定于缝纫机主体的非活动部的转动轴220c支承而能够转动。如图12的(b)所示,在检测开关23的导通位置的调整之前,杆主体221与调整部222之间的夹角Hl为180°。进而,在缝纫机制造工序中,当制造者使调整部222的下端部220b与钮孔压脚7的突起部72a接触时,下端部220b的朝前方的压入量H2大,从而成为检测开关23的触点由杆主体221的上端的开关动作部220a过剩地压入的状态。此时,如图12的(c)所示,制造者通过将杆主体221与调整部222之间的夹角Hl变更成小于180°的角度,能够减少检测开关23的触点的过剩的压入量。在该检测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钮孔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钮孔开关机构具备:钮孔压脚,该钮孔压脚装配于缝纫机的压杆的下端,且具有压脚框和两个突起部,所述压脚框能够相对于所述压杆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两个突起部隔开与纽扣的直径相应的间隔在前后方向并排设置且与所述压脚框一体地移动;钮孔开关机构,该钮孔开关机构配设于所述缝纫机的臂部,且具有检测开关,当所述压脚框位于最前方时以及所述压脚框位于最后方时所述检测开关的触点导通;输送齿,该输送齿配设在所述钮孔压脚的下方,并与所述压脚框协作而使作为缝制对象的布料以规定的输送间距沿前后方向移动;缝纫针,该缝纫针伴随着上下移动而在所述布料形成针脚,且构成为也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钮孔开关机构的所述检测开关的导通对所述输送齿以及所述缝纫针的移动进行控制;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被固定于缝纫机主体的非活动部;安装座,该安装座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沿前后方向移动;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对所述固定部件以及所述安装座的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加以固定;杆部件,该杆部件由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转动轴支承为能够朝前后方向转动,且所述杆部件的下端部能够延伸到所述钮孔压脚的两个所述突起部之间;以及所述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被固定于所述安装座,并且在所述杆部件的所述下端部由各所述突起部按压而转动的情况下,使所述检测开关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合泰典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