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10169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2 02:28
一种在安装于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内侧具备内衬层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配置于轮胎内侧的第1层和配置成与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橡胶层相接的第2层所构成,所述第1层是以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主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所述第2层是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a)所述第1层以及第2层的至少任一个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相对于所述热塑性弹性体100质量份,含有增粘剂0.1~100质量份,或者(b)所述第2层含有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10~80质量%的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内衬层的充气轮胎,特别涉及伴随着轮胎行驶时的反复屈挠变形的内衬层的龟裂增长得到减轻,轮胎内压下降得到减轻的同时,滚动阻力降低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于对汽车低油耗化的强烈社会需要,人们在寻求轮胎的轻量化,即使在轮胎构件中,在设置在轮胎内部、具有降低空气从充气轮胎内部向外部的泄漏量的功能的内衬层中,也在进行轻量化等。目前,内衬层用橡胶组合物通过使用例如含有丁基橡胶70~100质量%以及天然橡胶30~0质量%的以丁基橡胶为主体的橡胶配方,来提高轮胎的耐空气透过性。此外,以丁基橡胶为主体的橡胶配方中除丁烯以外含有约1质量%的异戊二烯,其与硫、硫化促进剂、氧化锌相互配合,使橡胶分子间的交联成为可能。上述丁基系橡胶在一般配方的情况下,乘用车用轮胎中必须要0.6~1.0mm左右的厚度,卡车、大客车用轮胎中必须要1.0~2.0mm左右的厚度,但为了谋求轮胎的轻量化,需要一种耐空气透过性比丁基系橡胶更优秀、可使内衬层的厚度更薄的聚合物。过去,为了谋求轮胎的轻量化,提出了由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材料形成的薄膜代替上述橡胶组合物的方案。但是,使用薄的热塑性树脂的内衬层制造轮胎时,硫化工序的压力使局部变得过薄,结果轮胎制品的内衬层的成品厚度变得比设计的要薄。制成后较薄的内衬层会在较薄处出现胎体帘线凸出而可见的现象(帘线撑开,openthread),给用户带来外观较差的印象,不仅如此,如果内衬层较薄,局部阻气性会变差,轮胎内压下降,最差的情况下会有爆胎的担忧。此外,内衬层在轮胎行驶时,在胎肩部附近有较大的剪切应变作用。将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材料用作内衬层时,由于该剪切应变,内衬层与胎体帘布层的粘合界面容易发生剥离,有发生轮胎空气泄漏的问题。此外,为了内衬层的轻量化,还提出了使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技术。但是已知,厚度薄于丁基橡胶的内衬层、且显示出高耐空气透过性的材料,其与邻接内衬层的隔离胶以及胎体帘布层橡胶的硫化粘合力比丁基橡胶的内衬层差。若内衬层的硫化粘合力低,则内衬层与隔离胶、或胎体橡胶间会混入空气,出现像小气球一样的东西,产生所谓的气泡(air-in)现象。若轮胎内侧有多处小的斑点花纹,除了给用户留下外观不好的印象以外,行驶中还会以空气为起点发生剥离,在内衬层上产生龟裂,使轮胎内压下降,最差的情况下会有爆胎的担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3646号公报)中提出了在热塑性弹性体SIBS中作为增粘剂使用石油树脂、萜烯树脂,提高粘合力。但是,除了SIBS以外,混合有聚酰胺系聚合物,有耐屈挠龟裂性下降的问题。此外,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00675号公报)中提出了在SIBS与可以与硫交联的聚合物的混合物中,作为增粘剂,使用天然松香、萜烯、色满茚树脂、石油树脂或烷基酚树脂等,提高胎体帘布层橡胶的胶粘性。但是,相对于SIBS100重量份,混合可用硫硫化的聚合物10~300重量份的技术中,当可以用硫交联的聚合物为100重量份以下时,就变成SIBS为基质(海部分),可用硫交联的聚合物为微区结构(岛部分),与胎体橡胶的接触界面中的粘合力得不到提高。此外,当可用硫交联的聚合物为100重量份以上时,丁基橡胶以外的情况阻气性下降,丁基橡胶的情况粘合力下降,进一步地,视混合的聚合物不同,存在粘着力增高、无法制作厚度在600μm以下的薄膜的间题。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08-029781号公报)用混合了热塑性树脂与热塑性弹性体的薄膜积层体的胶条制造轮胎。通过做成积层体,可以改善阻气性、胶粘性,使缎带状的胶条间的接合成为可能。但是,该技术中,薄膜积层体在未硫化生胎中的厚度是一定的,若使厚度减薄,则硫化后的轮胎成品在胎肩加强部等处有变薄的可能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364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00675号公报专利文献3:WO2008/029781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充气轮胎是具有内衬层的充气轮胎,轮胎内压下降得到减轻,伴随着轮胎行驶时的反复屈挠变形的内衬层的龟裂增长得到减轻,且滚动阻力降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在安装于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内侧具备内衬层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配置于轮胎内侧的第1层、和配置成与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橡胶层相接的第2层构成,所述第1层是以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主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所述第2层是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a)所述第1层以及第2层的至少任一个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相对于所述热塑性弹性体100质量份,含有增粘剂0.1~100质量份,或者(b)所述第2层含有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10~80质量%的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所述增粘剂优选重均分子量Mw为1×102~1×106,软化点为50℃~150℃的范围。此外,所述第2层是含有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以及苯乙烯-异丁烯二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任一个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该第2层的热塑性弹性体优选含有5~90质量%的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述第1层的厚度为0.05mm~0.6mm、第2层的厚度为0.01mm~0.3mm的所述充气轮胎。进一步,优选所述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成分含量为10~30质量%,重均分子量为50,000~400,000,所述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优选苯乙烯成分含量为10~30质量%,重均分子量为100,000~290,000。此外,优选所述苯乙烯-异丁烯嵌段共聚物是直链状,苯乙烯成分含量为10~35质量%,重均分子量为40,000~120,000。专利技术的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用以SIBS为主体的第1层和由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第2层构成内衬层,在任一个中都混合了增粘剂,因此可以改善第1层与第2层间的硫化粘合。其结果是,第1层与胎体帘布层的胶粘性也得到强化。而且,可以防止第1层与胎体帘布层之间、第1层与第2层之间以及胎体帘布层与第2层之间发生气泡,轮胎耐久性能提高。此外,由于第2层中混合了SIBS,因此与第1层的胶粘性得到了改善,第1层/第2层间/胎体帘布层间的粘合强化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右半部分的的概略截面图。图2:图2(a)~(d)是显示内衬层与胎体的配置状态的概略截面图。符号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4胎圈部、5胎圈芯、6胎体帘布层、7带束层、8胎圈三角胶、9内衬层、PL聚合物积层体、PL1SIBS层、PL2SIS层、PL3SIB层。具体实施方式<轮胎的结构>下面基于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内侧具有内衬层的充气轮胎。图1是充气轮胎的右半部分的的概略截面图。图中,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从该胎面部两端以形成圆环面形状的方式形成的胎侧部3和胎圈部4。进一步,胎圈部4中埋设有胎芯5。此外,配置有从一侧的胎圈部4横跨另一侧的胎圈部设置的、两端于胎圈芯5的周围反卷而被卡止的胎体帘布层6,以及在该胎体帘布层6的胎冠部外侧由至少2枚帘布构成的带束层7。所述带束层7通常是,由钢丝帘线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帘线构成的2枚帘布配置为,相对于轮胎周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1.02 JP 2010-2460171.一种充气轮胎,在安装于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内侧具备内衬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由配置于轮胎内侧的第1层和配置成与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橡胶层相接的第2层构成,所述第1层是以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为主体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所述第2层是含有苯乙烯-异丁烯嵌段共聚物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所述苯乙烯-异丁烯嵌段共聚物为直链状,苯乙烯成分含量为10~35质量%,所述第2层含有占热塑性弹性体成分的10~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睦树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