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涉及一种适用于金刚石砂轮磨削加工工件的装置,提供一种磨削宽度大、效率高、成本低,磨具不需修整手段和工具对砂轮进行修整,能连续磨削的端面行星齿轮机构金刚石磨具。设有行星齿轮机构、弹簧卡套、冷却管路、固定连接壳体和转动壳体,行星齿轮机构设有轴承、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轴、螺母、轴承和压力冷却液流入管道。转动壳体与驱动轴连成一体,轴承设于驱动轴与固定连接壳体之间,太阳轮设在驱动轴上,驱动轴带动太阳轮转动,行星齿轮接太阳轮,行星轴与转动壳体之间设轴承,弹簧卡套设于行星轴输出端,在驱动轴轴向中心设冷却液流入管道,冷却液流入管道的一端与转动壳体的内置式冷却管路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金刚石砂轮磨削加工工件的装置,尤其是一种主要涉及用于特种陶瓷等超硬材料的磨削加工的端面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
技术介绍
金刚石砂轮磨削加工是机械加工中的重要部分,主要用于对硬性材料工件的加工,现有的金刚石砂轮磨削加工主要采用烧结型金刚石砂轮等设备,其存在的问题是1)在用烧结型金刚石砂轮进行传统磨削的过程中,要多次定期对磨具进行修整,既要浪费大量的生产辅助时间,又要专门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制作一些磨具修整器具,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加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其中磨具修整辅助时间至少占整个加工时间的30%左右。2)金刚石砂轮在使用期间内,在沿磨具宽度方向上,磨具的使用面积仅是有限的一段,即一片磨具在不断磨损和修整直至使用寿命完成后,至少60%以上的磨料要被浪费,始终没有参与加工。3)由于磨削性能好且形状较大的高品质单层钎焊金刚石砂轮制造困难,因此单层钎焊金刚石砂轮的尺寸较小,在磨削过程中的加工区域非常有限。公告号为CN2114533的技术专利提供一种适用于磨削耐火材料的金刚石磨具,它包括磨圈、金刚石磨条,其特点是在磨圈同侧的圆环上相对圆心均匀分布有楔形燕尾槽,楔形燕尾槽的楔形开口方向指向圆心,在楔形燕尾槽内设置有与其结构相对应的楔形块,在楔形块上固定有至少一块金刚石磨条。公告号为CN2747021的技术专利提供一种大规格金刚石磨具机构,包括辊轮、辊轮内的中心孔、主轴和紧固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辊轮中心孔的端部内设置有外部为锥形的收缩套,紧固件与收缩套端部压紧配合,所述中心孔的端部设置有与收缩套紧密配合的对应的锥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磨削宽度较大、加工效率较高、工具成本低,而且磨具不需要任何修整手段和工具对砂轮进行修整,能够连续进行磨削的端面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本专利技术设有行星齿轮机构、磨头弹簧卡套、内置式冷却管路、固定连接壳体和转动壳体,行星齿轮机构设有轴承、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轴、螺母、轴承和压力冷却液流入管道。转动壳体的端部与驱动轴的输入端相连成一体,驱动轴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机床的旋转轴联接做公转运动,轴承设于驱动轴与固定连接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的顶部与机床的静止部分相联接,太阳轮安装在驱动轴上,驱动轴带动太阳轮转动,行星齿轮接太阳轮并围绕太阳轮做行星运动,行星轴与转动壳体之间设轴承,磨头弹簧卡套设于伸出转动壳体底部的行星轴输出端,用于夹紧磨头,在驱动轴轴向中心设冷却液流入管道,冷却液流入管道的一端与转动壳体的内置式冷却管路相连,冷却液流至与行星轴相连的磨头弹簧卡套端部,进入金刚石磨头的中孔内,在加工时对磨头加工区域进行冷却和冲刷。所述的行星齿轮、行星轴和磨头弹簧卡套可设2~4套,相应带动2~4个金刚石磨头作高速自转运动,实施磨削加工。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传动结构方式的磨具,主要应用于中低速磨削加工。所采用的磨头为圆柱管形,壁厚约为0.5mm。与现有的一般磨具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金刚石砂轮的免修整端面精密磨削技术,采用了行星轮系机构的齿轮传动原理和砂轮端面磨削方式,其产品结构尺寸小,精度很高,同时配有内流道高压水冲刷和冷却,避免了磨具堵塞、脱落磨粒对工件表面的影响和切削热过热。磨具利用薄壁杯形金刚石砂轮在端面磨削中磨粒磨损后破碎产生新磨粒的自锐行为,保持了砂轮工作面上磨粒密度的相对稳定性,维持了砂轮的自砺锋锐性,避免了使用专门修整技术对金刚石磨具进行修整和修锐。只需在现有机床上对安装部分稍加改造,即可使用。本专利技术为特种陶瓷等超硬材料制品的精密磨削提供大磨削宽度的高效加工方式。借助行星齿轮机构上安装的薄壁杯形金刚石砂轮的行星运动,增大了加工制品的磨削宽度,加工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行星壳体和行星磨头各选择恰当的转速,端面行星齿轮机构磨头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平行砂轮磨削工件的平面和较大工件的开阔曲面。本专利技术使磨料磨粒得到更充分的合理利用,所采用的方法使磨料沿轴向分层磨损,因此磨具上的磨粒得到更合理地充分利用,工具成本得到降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免修整行星磨具技术完全适合替代较大规格的内外圆砂轮,实现对一般较大尺寸的超硬材料制品的高效精密磨削。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在金刚石磨头具备自砺特性的条件下,加工工件的尺寸范围大,操作方便灵活,避免了磨具的频繁修整,提高了磨具加工的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辅助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械传动式端面行星结构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杯形金刚石磨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机械传动式端面行星结构磨具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给出一种机械传动类型端面行星齿轮机构磨具。本专利技术设有行星齿轮机构、磨头弹簧卡套10、内置式冷却管路14、转动壳体1和固定连接壳体2等。行星齿轮机构设有轴承3、太阳轮4、行星齿轮5、行星轴6、螺母7、轴承8、轴承9。转动壳体1的顶部与驱动轴12的输入端相连并成一体,驱动轴12的输入端通过联轴器与机床的旋转轴联接做公转运动,轴承3设于驱动轴12与固定连接壳体2之间,固定连接壳体2的顶部与机床的静止部分13相联接。太阳轮4设于驱动轴12上,驱动轴12带动转动壳体1输入轴端上的太阳轮4转动。行星齿轮5接太阳轮4并围绕太阳轮4做行星运动,行星轴6接行星齿轮5,行星轴6与转动壳体1之间设轴承8,在行星轴6输出端上装有磨头弹簧卡套10,用于夹紧磨头11。在驱动轴12的轴心设有冷却液流入管路并与转动壳体1上的内置式冷却管路14相通,高压冷却液流入封闭的冷却管路直接通向行星轴6的中孔冷却管路,并从行星轴6的端部射入磨头的内孔中,达到磨削加工中的冷却目的。转动壳体1上分别设有3根行星轴6和3个磨头弹簧卡套10,相应带动3个金刚石磨头作高速自转运动,实施磨削加工。图3给出一种与本专利技术相配合的杯形金刚石磨头结构示意图,所采用的磨头为圆柱管形,壁厚约为0.5mm。在磨头的柄部15上有金刚石磨料层16,中心孔17为压力冷却液入口。权利要求1.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其特征在于设有行星齿轮机构、磨头弹簧卡套、内置式冷却管、固定连接壳体和转动壳体,行星齿轮机构设有轴承、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轴、螺母、轴承和冷却液流入管道。转动壳体的顶部与驱动轴的下端相连并成一体,驱动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机床的旋转轴联接做公转运动,轴承设于驱动轴与固定连接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的顶部与机床的静止部分相联接,太阳轮设于驱动轴上,驱动轴带动太阳轮转动,行星齿轮接太阳轮传递的运动并围绕太阳轮做行星运动,行星轴与转动壳体之间设轴承,磨头弹簧卡套设于伸出转动壳体端部的行星轴输出端,在驱动轴回转中心设冷却液流入管道,压力冷却液流入管道直通到磨头卡套上安装的金刚石磨头中孔中,在加工时对磨头加工区域进行冷却和冲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机构和磨头弹簧卡套设2~4套,相应带动2~4个金刚石磨头作高速自转运动。全文摘要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涉及一种适用于金刚石砂轮磨削加工工件的装置,提供一种磨削宽度大、效率高、成本低,磨具不需修整手段和工具对砂轮进行修整,能连续磨削的端面行星齿轮机构金刚石磨具。设有行星齿轮机构、弹簧卡套、冷却管路、固定连接壳体和转动壳体,行星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行星机构金刚石磨具,其特征在于设有行星齿轮机构、磨头弹簧卡套、内置式冷却管、固定连接壳体和转动壳体,行星齿轮机构设有轴承、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轴、螺母、轴承和冷却液流入管道。转动壳体的顶部与驱动轴的下端相连并成一体,驱动轴的上端通过联轴器与机床的旋转轴联接做公转运动,轴承设于驱动轴与固定连接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的顶部与机床的静止部分相联接,太阳轮设于驱动轴上,驱动轴带动太阳轮转动,行星齿轮接太阳轮传递的运动并围绕太阳轮做行星运动,行星轴与转动壳体之间设轴承,磨头弹簧卡套设于伸出转动壳体端部的行星轴输出端,在驱动轴回转中心设冷却液流入管道,压力冷却液流入管道直通到磨头卡套上安装的金刚石磨头中孔中,在加工时对磨头加工区域进行冷却和冲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斌,席文明,陈春榕,郭隐彪,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