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制作方法,包括步骤:在透明基板表面形成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图形;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形成透明的保护层。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作的导光板能够使显示装置实现双面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就是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发光体,使液晶显示器能正常显示影像。目前,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尤其在背光模组的设计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背光模组除了应用在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之外,还可以为数码相框、电子纸、手机等显示装置提供发光体。背光模组依据发光体的位置不同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直接把发光体安放在出射面下面,发光体发出的光经过一段空间距离和扩散板的扩散和混合后,成为面光源发射出来;侧入式背光模组一般将发光体置于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光线由侧面耦合入导光板,在导光板内形成全反射并不断向前传播。通过对全反射条件的破坏,实现导光板出射面均匀射出光线。因此,导光板的结构对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基材,该导光板基材包括一用以接收光束的入射面1、一与入射面相连的底面3、一与入射面I相连且与底面3相对的出射面2、一与入射面I相对的侧面4及其余相对的两侧面。为了破坏光线在导光板内的全反射,在底面3上设置了光学网点5,入射光进入导光板后在导光板内侧多次全反射,扩展至整个导光板内部,入射光传播至光学网点5时,发生漫反射而通过导光板的出射面2射出导光板(底面不透光)。通过光学网点5的密度调整,可以使导光板的出射光亮度在整个出射面上均匀分布。在导光板入射面I外侧设置发光体6,发光体6外部设置反射罩7,侧面4及其他侧面上通过设置反射片而形成反射面。发光体6通过入射面I将光线射入导光板内,经过底面3和侧面4的反射作用,由出射面2射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光体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处,这里为了说明的方便,只是将发光体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个侧面处。但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是单面显示,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只能出射面单面出光,无法满足双面显示装置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制作一种能够使显示装置双面显示的导光板。(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步骤:在透明基板表面形成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图形;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形成透明的保护层。其中,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具体包括:在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图形的表面形成光刻胶;通过掩膜板对所述光刻胶曝光显影去除所述第一凹槽对应区域的光刻胶;形成反射材料薄膜;剥离剩余的光刻胶,使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反射层。其中,所述形成透明的保护层之后还包括:在所述保护层表面对应第一凹槽的区域形成第一非反射层。其中,所述形成反射材料薄膜后还包括:在所述反射薄膜表面形成非反射材料薄膜;之后执行所述剥离剩余的光刻胶的步骤,使所述第一凹槽表面依次形成有第一反射层和第一非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的同时还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形成包括第二反射层的图形,具体包括:在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图形的表面形成光刻胶并使其平坦化;对所述光刻胶进行灰化,保留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底部的光刻胶,使保留的光刻胶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形成反射材料薄膜,并剥离剩余的光刻胶,以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形成包括第二反射层的图形。其中,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形成包括第二反射层的图形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二凹槽侧面和第一凹槽对应区域之外的反射材料薄膜。其中,所述形成透明的保护层之后还包括:在所述保护层表面对应第一凹槽的区域形成第一非反射层,对应第二凹槽侧面对应的区域形成第二非反射层。其中,形成反射材料薄膜后还包括:在反射材料薄膜表面形成非反射材料薄膜;之后执行所述剥离剩余的光刻胶的步骤,使所述第一凹槽表面依次形成第一反射层和第一非反射层的图形,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依次形成第二反射层和第二非反射层的图形。其中,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和第一非反射层的图形,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形成包括第二反射层和第二非反射层的图形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二凹槽侧面和第一凹槽对应区域之外的反射材料薄膜和非反射材料薄膜。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0.5μπι 3μπι,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3μπι 50 μ m0其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两腰与下底形成的夹角为20° 60°。其中,所述第二凹槽为六面体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为六面体形的上底面,与上底面平行的表面为下底面,其余四面为侧面,下底面的面积大于上底面的面积。其中,所述梯形为等腰梯形。(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在透明基板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底部设置反射层,用于反射光线,由该方法制作的导光板内部形成有间隔排列的透射凸起(对应第二凹槽)和反射凸起(对应第一凹槽),透射凸起用于光线从显示装置的一面射入显示面板,反射凸起用于反射穿过显示面板的光线,同时避免显示装置的另一面的光线透过干扰该面显示,从而能够实现显示装置两面分别显示画面。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导光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中在导光板基板形成上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示意图;图3是在图2的基础上形成光刻胶,并对其曝光显影后在其上形成反射材料薄膜的不意图;图4是在图3的基础上剥离光刻胶形成第一反射层的示意图;图5是在图4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采用图5的导光板的双面显示装置及利用外部光源显示的光路示意图;图7是在图4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在图2的基础上形成光刻胶,并对其曝光显影后在其上形成依次反射材料薄膜和非反射材料薄膜的示意图;图9是在图8的基础上剥离光刻胶后的形成第一反射层和第一非反射层的示意图;图10是在图9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在图2的基础上形成光刻胶并平坦化的示意图;图12是在图11的基础上灰化光刻胶后形成反射材料薄膜的示意图;图13是在图12的基础上剥离光刻胶后的示意图;图14是在图13的基础上去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侧面对应区域之外的反射材料薄膜后的示意图;图15是在图14的基础上形成的第四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采用图15的导光板的双面显示装置及利用内部光源显示的光路示意图;图17是在图14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五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在图11的基础上灰化光刻胶后依次形成反射材料薄膜和非反射材料薄膜的不意图;图19是在图18的基础上剥离光刻胶后的示意图;图20是在图19的基础上去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侧面对应区域之外的反射材料薄膜和非反射材料薄膜后的示意图;图21是在图20的基础上形成的第六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导光板(带有非反射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如图2所示,在透明基板100 (如:玻璃、石英材料等)表面形成多个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在透明基板表面形成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图形;在所述第一凹槽表面形成包括第一反射层的图形;形成透明的保护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熙哲,魏燕,徐超,张春芳,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