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竹编钩针,它包括针杆(1),针杆(1)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2),钩口(2)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构成,钩口(2)的前侧面(5)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6),弯钩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6)的下表面与钩口(2)的前侧面(5)平滑连接,针杆(1)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1)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7)连接,针杆(1)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8)。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够完成传统手工编织较难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且在编织过程中竹丝不易脱落,钩针的头部为楔形,编织过程中方便钩针的穿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竹编用工具,特别是一种竹编钩针。
技术介绍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竹编不断进步。竹编从类型上主要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竹编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后,需求量和生产量都非常大,竹编逐步发展成为竹编艺术。竹编按不同门类不断推陈出新,艺术效果越来越好。利用平面竹编技术可以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图样,各种样式、花色、图案都可以用平面竹编来表现。按不同的编织要求,竹编所采用的竹丝一般为2 48丝,所述的丝数是指每Icm宽度中的竹丝根数。竹编按竹丝的不同规格可分为粗竹编、中档竹编、高档竹编和精档竹编,5丝以内为粗竹编,6 10丝为中档竹编,12 18丝为高档竹编,18丝以上为精档竹编,传统竹编多采用手工编织的粗竹编和中档竹编,而对于高档竹编和精档竹编采用手工编织存在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对于规格较细的竹丝甚至难以通过手工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提高编织效率、使用方便的竹编钩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竹编钩针,它包括针杆,所述的针杆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所述的钩口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底面和前侧面构成,后侧面与位于钩口后方的针杆的上表面连接,钩口的前侧面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弯钩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的下表面与钩口的前侧面平滑连接,弯钩部的上表面与位于钩口后方的针杆的上表面连接,针杆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连接,所述的连接面沿从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倾斜,针杆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沿从后到前的方向,左右侧面上的斜面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后侧面与针杆的上表面间设有连接后侧面与针杆的上表面的过渡曲面。所述的连接面为平面或凸形曲面。后侧面、底面和前侧面与针杆的左右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后侧面、底面和前侧面与针杆的左右侧面的过渡曲面。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够完成传统手工编织较难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能够快速、准确钩起竹丝,且在编织过程中使钩起的竹丝不易脱落,钩针的头部为楔形,编织过程中方便钩针的穿插;钩口内部表面平滑,钩口与其他表面的连接面均为过渡曲面,从而对竹丝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了竹丝的损伤和折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_针杆,2-钩口,3-后侧面,4-底面,5-前侧面,6-弯钩部,7-连接面,8-斜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竹编钩针,它包括针杆1,所述的针杆I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 2,所述的钩口 2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构成,后侧面3与位于钩口 2后方的针杆I的上表面连接,钩口 2的前侧面5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6,弯钩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6的下表面与钩口 2的前侧面5平滑连接,上述依次平滑连接的侧面、底面4、前侧面5和弯钩部6的下表面便于进入钩口 2竹丝顺利沿后侧面3和底面4面进入钩口2的前部,并停留于底面4、前侧面5和弯钩部6的下表面形成的钩槽内,弯钩部6的上表面与位于钩口 2后方的针杆I的上表面连接,针杆I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I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7连接,所述的连接面7沿从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倾斜,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8,沿从后到前的方向,左右侧面上的斜面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且所述的连接面7为平面或凸形曲面,从而使竹编钩针的端部呈针尖型,方便竹编钩针的穿插。后侧面3与针杆I的上表面间设有连接后侧面3与针杆I的上表面的过渡曲面,便于竹丝从针杆I上表面顺利进入钩口 2。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与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与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圆弧过渡面,可以避免相邻面连接处的棱角对竹丝造成损害,也可避免竹丝因被弯折成90°折角造成竹丝折断等。权利要求1.一种竹编钩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针杆(1),所述的针杆(I)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2),所述的钩口(2)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构成,后侧面(3)与位于钩口(2)后方的针杆(I)的上表面连接,钩口(2)的前侧面(5)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6),弯钩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6)的下表面与钩口(2)的前侧面(5)平滑连接,弯钩部(6)的上表面与位于钩口(2)后方的针杆(I)的上表面连接,针杆(I)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I)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7)连接,所述的连接面(7)沿从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倾斜,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8),沿从后到前的方向,左右侧面上的斜面(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编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侧面(3)与针杆(I)的上表面间设有连接后侧面(3)与针杆(I)的上表面的过渡曲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编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面(7)为平面或凸形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编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与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与针杆(I)的左右侧面的过渡曲面。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竹编钩针,它包括针杆(1),针杆(1)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2),钩口(2)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构成,钩口(2)的前侧面(5)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6),弯钩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6)的下表面与钩口(2)的前侧面(5)平滑连接,针杆(1)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1)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7)连接,针杆(1)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够完成传统手工编织较难完成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编织效率,且在编织过程中竹丝不易脱落,钩针的头部为楔形,编织过程中方便钩针的穿插。文档编号D04B33/00GK103194854SQ201310079779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专利技术者陈云华 申请人: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竹编钩针,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针杆(1),所述的针杆(1)的前部的设置有钩口(2),所述的钩口(2)由依次平滑连接的后侧面(3)、底面(4)和前侧面(5)构成,后侧面(3)与位于钩口(2)后方的针杆(1)的上表面连接,钩口(2)的前侧面(5)的上部设置有弯钩部(6),弯钩部(6)沿前后方向延伸,弯钩部(6)的下表面与钩口(2)的前侧面(5)平滑连接,弯钩部(6)的上表面与位于钩口(2)后方的针杆(1)的上表面连接,针杆(1)下表面的前端和针杆(1)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连接面(7)连接,所述的连接面(7)沿从上到下的方向相后倾斜,针杆(1)的左右侧面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内倾斜的斜面(8),沿从后到前的方向,左右侧面上的斜面(8)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