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红外长余辉荧光粉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03276 阅读:5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1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红外长余辉荧光粉,其基体材料为ZnZAlYSiXO(Z+1.5Y+2X)或ZnZAlYGeXO(Z+1.5Y+2X)或ZnZGaYSiXO(Z+1.5Y+2X),其中,1≤X≤5,1≤Y≤5,1≤Z≤5;基体材料中掺杂0.001~5mol%的Cr3+和0.001~20mol%的M,其中M为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稀土元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近红外长余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近红外荧光粉,可以在可见光下激发,并且余晖时间大于120h,并且同时具备光激励发光特性,可以很好的用于生物成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荧光粉,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光学成像以光子作为信息源,代表了一个快速延伸的领域并被直接应用于药理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诊断学。但是这种技术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尤其是在体内光照时产生的组织自发荧光和在短波激发光照射下的弱的组织渗透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科学家研究了一系列无机发光材料,发射光是在近红外区域(N I R),分子发射近红外光(700 1000 n m),可以用于活体分子目标的探测,因为生物体血液和组织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内是相对透明的,从而减少了体内背景干扰造成的难题。但是由于不少荧光材料的激发光都是位于短波长区域,这样就既不便于激发荧光材料,更不便于观察现象。因此有不少的研究人员提出用近红外的长余辉材料来替代普通的荧光材料,从而实现在体外激发,注射到体内之后仍然存在的余辉依然可以用来做生物的荧光标记。近红外荧光标记物由于其发光位于近红外光区,而生物分子在该光区没有发光,没有光谱重叠造成的干扰,检测背景较低,近红外荧光标记物可使用较短波长的可见光或近紫外光激发,光谱的斯托克斯位移大,这有助于避免激发光散射的影响从而获得较高的灵敏度,此外,生物活体组织中的成份对近外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近红外长余辉荧光粉,其特征在于,其基体材料为ZnZAlYSiXO(Z+1.5Y+2X)或ZnZAlYGeXO(Z+1.5Y+2X)或ZnZGaYSiXO(Z+1.5Y+2X),其中,1≤X≤5,1≤Y≤5,1≤Z≤5;基体材料中掺杂0.001~5mol%的Cr3+和0.001~20mol%的M,其中M为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稀土元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董国平邱建荣马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