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道控制压力中继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186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继阀,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输入压力通道、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所述阀体还具有多个预控压力通道用于输入多个控制压力;气阀,设置在阀体中,气阀的闭合和开启控制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和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与连通;多个膜板组件,设置在阀体的腔中,其中所述多个膜板组件根据所述多个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闭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继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运载装备空气制动系统的双膜板结构中继阀。
技术介绍
制动系统是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的重要设备,中继阀是制动系统中最常见的部件,通过对小容量压力空气的输入控制实现压力空气容量输出的放大作用。在制动系统设计时,为满足控制或冗余要求,经常会涉及使用双通路的预控压力输入来控制一个中继阀的压力输出。为避免这两路预控压力的相互干扰,就需要在气路设计中采取一些措施,以确保两路预控压力各自单独存在或共同存在时能够实现对中继阀的压力输出进行控制,并且在两路预控压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遵循使用较大的预控压力控制中继阀输出压力的原则。采取双通路预控压力控制中继阀压力输出,可以确保即使在其中一路预控压力失效的情况下,另一路预控压力还能起到控制作用。此外,当选择采用来自不同作用要求的预控压力时,经中继阀比较后直接选择较大预控压力作为中继阀输出的控制压力。现有制动系统用中继阀作为主要执行部件,都是单膜板组件结构,其作用原理为两压力作用式,通过膜板组件下方一侧的输入压力控制输出压力,即仅能由一个预控压力控制气阀的开启和闭合,进而控制输出压力。如果涉及到需要两个预控压力控制,则是在中继阀主体结构外通过增加辅助结构使双路预控压力转变成单路预控压力来实现双路预控压力的控制作用,主要方法采用了双向阀结构,经过双向阀来选择一路预控压力进入中继阀。此类双向阀结构一般有用球形或柱塞两种形式,球形结构双向阀在选择预控压力时有时会存在相互干扰问题,柱塞式双向阀则体积较大,在两路预控压力同时作用时,灵敏度因受柱塞面积的限制会降低。采用辅助结构会降低中继阀的精度和可靠性,甚至出现控制逻辑混乱的现象,并且使整个系统设计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就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使用缺点,在不改变中继阀主要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副膜板机构实现双预控压力控制。轨道交通领域的机车车辆制动系统使用这种结构中继阀可以实现单路或双路预控压力对中继阀输出压力的控制,保证输出压力准确和输出压力空气容量放大,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由于采用此种结构,使得中继阀的模块化设计变得简单,有利于制动系统技术的提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中继阀,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输入压力通道和输出压力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所述阀体还具有多个预控压力通道用于输入多个预控压力;气阀,设置在阀体中,气阀控制压力通道的断开和连通;多个膜板组件,设置在阀体的腔中,其中所述多个膜板组件根据所述多个预控压力控制所述阀,实现输入压力通道和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与连通控制,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与连通控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中继阀包括第一膜板组件和第二膜板组件,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预控压力通道和第二预控压力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阀体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推抵所述气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阀体包括第一腔室,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输入压力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中继阀,还包括阀杆,所述阀杆连接在其中所述多个膜板组件中的一个与所述气阀之间,所述多个膜板组件中的所述一个通过所述阀杆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闭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阀杆与所述多个膜板组件中的所述一个膜板组件成整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阀体包括其中一个腔室,所述第一膜板组件和第二膜板组件设置在所述腔室内,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第二子腔室、第三子腔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子腔室限定在所述第一膜板组件和第二膜板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子腔室限定在所述第一膜板组件的与所述第二子腔室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三子腔室限定在所述第二膜板组件的与所述第二子腔室相反的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子腔室与所述输出压力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室与所述第一预控压力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子腔室与所述第二预控压力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多个膜板组件根据所述多个预控压力中最大的一个控制阀杆推抵并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闭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膜板组件也可以为活塞组件。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单路或双路或多路预控压力控制的中继阀结构。本专利技术在传统中继阀控制膜板组件的下方增加了一组膜板组件,为了实现双路输入预控压力的大小比较,两个膜板组件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连接装置。中继阀主要由阀体组件、第一膜板组件、第二膜板组件、充排气阀等组成。本方案通过使所述第二膜板组件的上下有效工作面积及所述第一膜板组件的下有效工作面积相等或相当来保证双路预控压力控制比较的准确性。根据不同的要求,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传统中继阀的所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双路预控共同参与控制或双路预控中的任意单路参与控制功能。所述第一膜板组件在膜板下方的单路预控压力的作用下使所述气阀脱离阀体组件中的阀座,打开相应阀口,产生输出压力。当预控压力降低时,在膜板上方输出压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膜板组件下移,使气阀与第一膜板组件(阀杆)间的相应阀口打开,输出压力空气经由此阀口、第一膜板组件中的阀杆中心孔、阀座组件排入大气。所述第二膜板组件在膜板下方的单路预控压力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膜板组件贴合,并推动所述第一膜板组件上移,第一膜板组件中的阀杆推动气阀压缩复位弹簧上移,使所述气阀与阀体组件中阀座的阀口打开,输入的压缩空气经由此阀口、阀体组件输出,并最终产生输出压力。当预控压力降低时,输出压力使所述第一膜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膜板组件同时下移,气阀与阀杆的阀口打开,输出压力排大气。在双路预控压力同时作用时,所述第一膜板组件下方的预控压力,即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上方的预控压力,可以与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下方的预控压力进行大小比较。如果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上方压力较大时,则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下移到所述阀体组件底部,所述第一膜板组件在该压力的作用下上移,使充排气阀的大阀口打开,产生输出压力;如果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下方压力较大时,则所述第二膜板组件上移并推动所述第一膜板组件上移,使气阀与阀体组件上的阀口打开,产生输出压力。当预控压力降低时,输出压力排大气同时受控于较大的预控压力。目前为止,铁道车辆制动系统中继阀结构均为单膜板结构,仅能有一路预控压力控制,而双膜板结构中继阀实现了双路预控压力控制,且结构简单。附图说明通过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主旨。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中继阀的结构图;图2a示出了当第一预控压力大于第二预控压力时,中继阀处于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连通的位置,图2b示出了当第一预控压力小于第二预控压力时,中继阀处于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连通的位置;图3a示出了当第一预控压力大于第二预控压力时,中继阀处于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断开的位置,图3b示出了当第一预控压力小于第二预控压力时,中继阀处于输入压力通道与输出压力通道断开的位置;图4示出了当第一预控压力和第二预控压力小于输出压力时,中继阀处于输出压力通道与大气通道连通的位置。图5示出了双活塞结构中继阀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I阀体组件2第一膜板组件3第二膜板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继阀,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输入压力通道、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所述阀体还具有多个预控压力通道用于输入多个控制压力;气阀,设置在阀体中,控制输入压力通道和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与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与连通;多个活动组件,设置在阀体的腔中,其中所述多个活动组件根据所述多个预控压力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闭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晖池海吴仁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纵横机电技术开发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