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866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9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致动装置,其包含一具有壳体与致动器的传动单元;一设于壳体一侧且连结致动器的连接单元;以及一端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的传输单元。借此,可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作为遥控机具的伺服电机使用,使传输单元分别与连接单元及遥控接收器结合,并将传输单元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上,而以遥控器驱动传动单元作动,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时,传动单元可利用连接单元以使传输单元直接拆卸,而不须卸解已整理固定的传输单元,轻易达到方便组装、容易拆卸及无须重复理线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致动装置(致动,亦即驱动),尤指一种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时,传动单元可利用连接单元以使传输单元直接拆卸,而不须卸解已整理固定的传输单元,轻易达到方便组装、容易拆卸及无须重复理线的功效。
技术介绍
公知的伺服电机(如图4所示),由一电机本体7、一与电机本体7内部控制电路固接的导线8、及一设于导线8 一端的连接器81所构成;而使用时,可利用连接器81遥控接收器连结,并将电机本体7固定后,再将导线8利用束带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的适当位置上,借以令遥控器驱动电机本体7进行作动。但是,公知伺服电机其导线8与电机本体7内部的控制电路固接后,即设于电机本体7的一侧;当操用者欲替换电机本体7时,必须先将所有用以固定导线8的束带予以剪开破坏,之后方能卸移连接器81以进行替换,待替换后,必须再将导线8整理妥当,另以更新的束带将导线8予以固定,着实不利于电机本体7的组装与拆卸,且皆须重复的整理导线8,造成替换步骤繁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致动装置,以克服
技术介绍
所述的缺陷。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所实现:一种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传动单元,包括有一壳体、及一设于壳体内的致动器;一连接单元,设于壳体一侧且与致动器连接;以及一传输单元,其一端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如上所述的致动装置,该壳体上具有多个固定部。如上所述的致动装置,该致动器包括有一马达电机、一控制元件、一连接马达电机与控制元件的电路板、以及一与马达电机连接且部分延伸出壳体的齿轮组,而该连接单元与电路板连结。如上所述的致动装置,该连接单元为多个端子或为连接座。如上所述的致动装置,该传输单元包括有一导线、及分别设于导线两端的对接部,而导线其一端的对接部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如上所述的致动装置,该对接部为连接座或为多个端子。借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避免了上述
技术介绍
的缺失持续存在,而可令本技术作为遥控机具的伺服电机使用,使传输单元分别与连接单元及遥控接收器结合,并将传输单元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上,而以遥控器驱动传动单元作动,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时,传动单元可利用连接单元以使传输单元直接拆卸,而不须卸解已整理固定的传输单元,轻易达到方便组装、容易拆卸及无须重复理线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公知伺服电机的立体外观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部分)传动单元I壳体11固定部111螺丝112致动器12电机121控制元件122电路板123齿轮组124连接单元2传输单元3导线31对接部32、33遥控接收器4束带5杆体6(公知部分)电机本体7导线8连接器8具体实施方式为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有更完整及清楚的揭露,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并请一并参阅附图及部件标号。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结合示意图、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致动装置,由一传动单元1、一连接单元2及一传输单元3所构成。上述该传动单兀I包括有一壳体11、及一设于壳体11内的致动器12,该壳体11上具有多个固定部111,而该致动器12包括有一电机121、一控制元件122、一连接电机121与控制元件122的电路板123、以及一与电机121连接且部分延伸出壳体11的齿轮组124。该连接单元2设于壳体I 一侧且与致动器12的电路板123连结,而该连接单元2为多个端子(或连接座)。该传输单元3的一端与连接单元2活动结合,而该传输单元3包括有一导线31、及分别设于导线31两端的对接部32、33,而其一端的对接部32与连接单元2活动结合,其中该对接部32、33为连接座(或多个端子)。如是,借由上述结构组合成一全新的致动装置。当本技术用于实施运用时,可作为遥控机具的伺服电机使用,而组装时,以传输单元3两端的对接部32、33分别与连接单元2及遥控接收器4结合,并将传输单元3的导线31借以束带5 (或其它绑束用具)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的杆体6 (或其它适当位置)上,且使传动单元I利用其壳体11上的各固定部111,配合螺丝112固定于遥控机具上(图未示),快速完成相关的组装,使操用者以遥控器(图未示)驱动传动单元I进行相关的作动;而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I时,传动单元I可利用连接单元2以使传输单元3的对接部32直接拆卸,意即不须卸解已利用束带5整理固定的导线31,待卸除后,同样依前述的步骤针对其它的传动单元I与对接部32进行组结,如此既简单容易拆卸且无须重复理线。综上所述,本技术致动装置确实有效改进
技术介绍
缺失,可令本技术作为遥控机具的伺服电机使用,使传输单元分别与连接单元及遥控接收器结合,并将传输单元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上,而以遥控器驱动传动单元作动,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时,传动单元可利用连接单元以使传输单元直接拆卸,而不须卸解已整理固定的传输单元,轻易达到方便组装、容易拆卸及无须重复理线的功效。以上所举仅为本技术示意性的部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包括在本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传动单元,包括有一壳体、及一设于壳体内的致动器; 一连接单元,设于壳体一侧且与致动器连接;以及 一传输单元,其一端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上具有多个固定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包括有一电机、一控制元件、一连接电机与控制元件的电路板、以及一与电机连接且部分延伸出壳体的齿轮组,而该连接单元与电路板连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单元为多个端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单元为连接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输单元包括有导线、及分别设于导线两端的对接部,而导线一端的对接部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接部为连接座。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接部为多个端子。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致动装置,其包含一具有壳体与致动器的传动单元;一设于壳体一侧且连结致动器的连接单元;以及一端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的传输单元。借此,可令本技术作为遥控机具的伺服电机使用,使传输单元分别与连接单元及遥控接收器结合,并将传输单元整理固定于遥控机具上,而以遥控器驱动传动单元作动,当操用者欲替换传动单元时,传动单元可利用连接单元以使传输单元直接拆卸,而不须卸解已整理固定的传输单元,轻易达到方便组装、容易拆卸及无须重复理线的功效。文档编号H02K11/00GK203039486SQ201220702379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专利技术者庄宗明 申请人:泰世科技模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致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传动单元,包括有一壳体、及一设于壳体内的致动器;一连接单元,设于壳体一侧且与致动器连接;以及一传输单元,其一端与连接单元活动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宗明
申请(专利权)人:泰世科技模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