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包括防眩板本体(1)、隔离墩本体(3),所述隔离墩本体(3)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1)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1)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为可拆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在实现道路隔离功能的基础上,具备夜间防眩功能,有效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直接照射驾驶员,避免造成驾驶员视距短、视觉眩晕等安全隐患,提高道路行车安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道路设施,尤其涉及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隔离墩和防眩板,都是单独安装使用的,隔离墩通过插接式连接实现道路隔离效果,缺点是不防眩,有安全隐患。而防眩板是安装在钢制或混泥土支架上的,缺点是不可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包括防眩板本体、隔离墩本体,所述隔离墩本体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与所述隔离墩本体为可拆式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槽至少为三个,且至少三个容纳槽平行排列,至少三个容纳槽为依次排列的第一容纳槽、第二容纳槽和第三容纳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眩板本体为两个,两个防眩板本体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眩板本体为一个,所述防眩板本体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槽为卡槽,所述防眩板本体一端设有卡扣,所述防眩板本体的卡扣插入所述隔离墩本体的卡槽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两个卡槽之间的间距相等。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墩本体两侧分别设有插接槽和插接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隔离墩本体顶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墩本体内部设有中空腔体,所述防眩板本体内部设有中空腔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在实现道路隔离功能的基础上,具备夜间防眩功能,有效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直接照射驾驶员,避免造成驾驶员视距短、视觉眩晕等安全隐患,提高道路行车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包括防眩板本体1、隔离墩本体3,所述隔离墩本体3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I 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I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为可拆式连接。所述容纳槽至少为三个,且至少三个容纳槽平行排列,至少三个容纳槽为依次排列的第一容纳槽6、第二容纳槽7和第三容纳槽8。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板本体I为两个,两个防眩板本体I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槽6和所述第三容纳槽8内。当多个隔离墩本体3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均匀排列的带防眩板本体I的隔离墩集群效果。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板本体I为一个,所述防眩板本体I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7内。当多个隔离墩本体3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宽间距与均匀排列的带防眩板本体I的隔离墩集群效果。所述容纳槽为卡槽,所述防眩板本体I 一端设有卡扣2,所述防眩板本体I的卡扣2插入所述隔离墩本体3的卡槽内。每两个卡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隔离墩本体3两侧分别设有插接槽9和插接件,通过隔离墩本体3 —侧的插接件插入另一个隔离墩本体3 —侧的插接槽9内从而将两个隔离墩本体3连接在一起,同理可将多个隔离墩本体3串联在一起。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隔离墩本体3顶部。所述隔离墩本体3内部设有中空腔体,所述防眩板本体I内部设有中空腔体。该卡槽可以是T字型、矩型、燕尾型、圆型、或椭圆形,该卡扣2可以是T字型、矩型、燕尾型、圆型、或椭圆形。本技术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在实现道路隔离功能的基础上,具备夜间防眩功能,有效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直接照射驾驶员,避免造成驾驶员视距短、视觉眩晕等安全隐患,提高道路行车安全。而且在本技术中,防眩板本体I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为可拆式连接,所以拆卸及安装均十分方便,并且防眩板本体I可以灵活的排布以改变防眩板本体I之间的间距。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眩板本体(I)、隔离墩本体(3),所述隔离墩本体(3)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I) 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I)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 )为可拆式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至少为三个,且至少三个容纳槽平行排列,至少三个容纳槽为依次排列的第一容纳槽(6)、第二容纳槽(7)和第三容纳槽(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板本体(I)为两个,两个防眩板本体(I)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槽(6 )和所述第三容纳槽(8 )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板本体(I)为一个,所述防眩板本体(I)安装在所述第二容纳槽(7)内。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为卡槽,所述防眩板本体(I) 一端设有卡扣(2),所述防眩板本体(I)的卡扣(2)插入所述隔离墩本体(3)的卡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每两个卡槽之间的间距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两侧分别设有插接槽(9)和插接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隔离墩本体(3)顶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墩本体(3)内部设有中空腔体,所述防眩板本体(I)内部设有中空腔体。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包括防眩板本体(1)、隔离墩本体(3),所述隔离墩本体(3)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1)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1)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为可拆式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在实现道路隔离功能的基础上,具备夜间防眩功能,有效遮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灯光直接照射驾驶员,避免造成驾驶员视距短、视觉眩晕等安全隐患,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文档编号E01F7/06GK203034385SQ201220727580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6日专利技术者张伟, 袁晓华, 李振亮 申请人:江门市绿旗行警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防眩板的隔离墩,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眩板本体(1)、隔离墩本体(3),所述隔离墩本体(3)设有容纳槽,所述防眩板本体(1)一端安装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防眩板本体(1)与所述隔离墩本体(3)为可拆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袁晓华,李振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绿旗行警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