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77195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2 0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抑制充电器发热导致的弊端的充电器。具备:主体壳体(10),其外形为箱形,上表面的面积比要安装的电池组(BP)的底面大;安装部(20),其设置在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用于以直立姿势安装电池组(BP);电路基板(30),其内置于主体壳体(10),安装有充电电路(32),该充电电路(32)用于供给电力以对安装于安装部(20)的电池组(BP)充电;罩部(14),其覆盖主体壳体(10)的表面,具有隔热性,其中,将主体壳体(10)的内部划分为设置有安装部(20)的电池安装区域和配置有充电电路(32)的电路配置区域,并且将安装部(20)设置在偏离主体壳体(10)的中心的位置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对电池组进行充电的充电器,该电池组装卸自由地设置于电动摩托车、助力自行车、电动手推车等电动车辆,对使电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供给电力。
技术介绍
对使电动摩托车等电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池组为了增大输出,即增大对电动车辆供给的放电电力,而内置大容量的电池或者内置许多电池来增大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在该电池组的电池组壳体上设置有连接器而成为能够装卸自由地设置于电动车辆的结构,使电池组放电来供给电力。另外,从电动车辆卸下电池组而设置于充电器,通过充电器对内置于电池组的电池进行充电。图12表示将电池组设置于充电器的状态的一个例子。该充电器100X由角形的充电器的主体壳体IOX构成,其上表面具备组插入部,电池组BPX以直立姿势插入该插入部。这样的充电器内置有充电电路,其用于从外部接受电力供给并变换为适合于对电池组充电的电压。该充电电路安装有作为功率系半导体元件的FET、二极管、变压器等部件,它们由于通电而发热。特别在功耗为100W以上的情况下,发热量增大而充电器的内部容易充满热。因此,存在以下的问题:在充电时由于这样的发热部件的发热而主体壳体的表面变热。主体壳体的表面变热时,产生用户误解为充电器故障、电池组由于辐射热而被加热等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64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6]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是以解决以往的这样的问题点为目的的。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充电器发热引起的弊端的充电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技术的效果本技术所涉及的第一充电器将沿一个方向延长的电池组BP以直立姿势设置于该充电器来对该电池组进行充电,该充电器能够是具备:主体壳体10,其外形为箱形,上表面的面积比要安装的电池组BP的底面大;安装部20,其设置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用于以直立姿势安装电池组BP ;电路基板30,其内置于上述主体壳体10,安装有充电电路32,该充电电路32用于供给电力以对安装于上述安装部20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以及,罩部14,其覆盖上述主体壳体10的表面,具有隔热性,其中,上述主体壳体10的内部划分为设置有上述安装部20的电池安装区域以及配置有充电电路32的电路配置区域,并且上述安装部20设置在偏离上述主体壳体10的中心的位置处。由此,在将充电器的上表面设得比电池组的底面大而在纵向放置安装了电池组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电池组的充电器中,通过将设置电池组的位置不设置在中心而设置在偏离中心的位置处来确保内部空间连续而容易配置部件等。并且,通过不是重叠而是分开地配置用于配置发热的充电电路的电路配置区域和用于安装电池组的电池安装区域,能够避免电池组由于充电电路等被加热。另外,通过设置于主体壳体的表面的隔热性的罩部,能够抑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充电电路的发热从充电器的表面发热。另外,第二充电器能够是在上述罩部14与上述主体壳体10的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P。由此,除了隔热性的罩部以外,在该罩部与充电器表面之间还能够隔着空气层隔热,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充电器的表面散热。并且,第三充电器能够是还具备:腿部44,其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底面设置于角部;以及散热板40,其配置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内部的底面侧。由此,还能够从主体壳体的底面侧散热,得到能够相对地降低从表面侧散热的散热量的有益效果。并且,第四充电器能够是在上述散热板40与上述电路基板30之间存在导热片42,上述散热板40和上述电路基板30通过上述导热片42热结合。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电路基板的发热热传导到散热板,能够提高从充电器的底面侧散热的散热性能。并且,第五充电器能够是还具备显示单元50,该显示单元50设置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上述显示单元50由半导体发光元件构成。由此,能够通过显示单元来确认充电器的动作,即使充电器的表面温度上升,也能够通过向用户示出正在进行动作来避免被误解为异常发热。并且,第六充电器能够是上述罩部14具有透光性。由此,通过使罩部具有透光性,能够改善充电器的外观美观,另外通过更换罩部还能够容易进行外观设计的改变。并且,使显示单元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扩散而实现更美观的显示。并且,第七充电器能够是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内部,上述电池安装区域和上述电路配置区域配置为对角状。由此,在主体壳体内的有限空间内能够使安装电池组的部位和设置发热的部件的部位极力地分开,能够降低热可能对电池组造成的影响。并且,第八充电器能够是还具备使电池组BP与上述安装部20机械卡合连结的卡合构造。由此,能够在将电池组安装于充电器的状态下机械地连结,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并且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且,第九充电器能够是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内部,通过肋16对上述电池安装区域进行划分。由此,即使水滴等从安装电池组的部位浸入,也能够通过肋防止水向其他部位浸入,实现防止向电池组的散热、由于浸水引起的电子电路被腐蚀,提高充电器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电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电池组安装于图1的充电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1的充电器的俯视图。图4是从背面看图1的充电器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的沿V-V线的垂直截面图。图6是表示从图1的充电器卸下罩部和上壳体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3的俯视图的沿VI1-VII线的垂直截面图。图8是从斜下方看从图1的充电器卸下下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图8的充电器卸下散热板和导热片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图1的充电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电池组与充电器连接的状态的电路图。图12是表示将电池组设置于以往的充电器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0U00X:充电器;10、10X:主体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4:罩部;16:肋;18:缺口 ;19:凸部;20:安装部;22:连接端子;22a:充电端子;22b:信号端子;30:电路基板;31:控制电路;32:充电电路;33:整流电路;34:充放电端子;36:控制部;37:外部端子;39:电池;40:散热板;42:导热片;44:腿部;50:显示单元;BP、BPX:电池组;GP: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将本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并不是将本技术限定为以下的内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权利要求书,对“权利要求书”和“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部分所示的部件附加与实施例所示的部件相对应的编号。但是,绝不是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部件限定为实施方式的部件。特别是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并不是将本技术的范围仅限定于此,而只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子。此外,为了明确地说明,有时夸张示出各附图所示的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相同的名称、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同质的部件,并适当地省略详细说明。并且,构成本技术的各要素也可以是以同一部件构成多个要素来用一个部件兼作多个要素的形式,相反,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分担实现一个部件的功能。另外,在一部分的实施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使用于其他实施例、实施方式等。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器,将沿一个方向延长的电池组(BP)以直立姿势设置于该充电器来对该电池组进行充电,该充电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壳体(10),其外形为箱形,上表面的面积比要安装的电池组(BP)的底面大;?安装部(20),其设置在上述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用于以直立姿势安装电池组(BP);?电路基板(30),其内置于上述主体壳体(10),安装有充电电路(32),该充电电路(32)用于供给电力以对安装于上述安装部(20)的电池组(BP)进行充电;以及,?罩部(14),其覆盖上述主体壳体(10)的表面,具有隔热性,?其中,上述主体壳体(10)的内部划分为设置有上述安装部(20)的电池安装区域以及配置有充电电路(32)的电路配置区域,并且上述安装部(20)设置在偏离上述主体壳体(10)的中心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