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锥盘式水稻抛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66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旋转锥盘式水稻抛秧装置。是一种农业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为迅速推广水稻抛秧增产新技术,克服人工抛秧及手动抛秧机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机动抛秧装置损伤秧苗营养钵的问题,本装置是由喂秧斗、带有若干螺线型导秧轨的旋转锥盘和挡秧板组成。由于旋转锥盘底部的线速度很低当钵体秧苗被喂入到旋转锥盘底部时,营养钵受到的冲击力也很小,因而不会破坏秧苗的营养钵。旋转锥盘上的螺线型导秧轨将秧苗逐渐加速并完成抛秧工作。其生产率高,抛秧均匀性好,秧苗直立度高,能很好满足抛秧栽培技术的农艺要求。该装置可用于各类机动水稻抛秧机上。(*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农业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水稻增产先进技术。这种栽培技术可使秧苗的返青期大大缩短,增加有效分蘖,从而可提高产量。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等省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人工进行抛秧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作业质量差,影响了水稻抛秧的进一步推广。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的水稻抛秧机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较为有效实用的水稻抛秧机械。据专利文献检索得知,1989年吉林延边研制了一种“人力钵体苗水稻抛插机”(专利号89215533.7)每台日作业量为3亩,生产率很低不适于大面积生产使用。目前北京正在研究的一种机动抛秧机,其主要工作部件抛秧装置是采用皮带输送抛掷方式,利用皮带转动输送秧苗,使秧苗获得一定速度后被抛向空中来完成水稻抛秧的。这种抛秧方式因秧苗与皮带初始接触时的相对速度大,极易破坏秧苗的营养钵,致使秧苗的入土、直立和抛秧均匀度很难保证;且抛秧幅度受到皮带宽度的限制而不能很宽,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故采用此种抛秧装置的抛秧机还不能用于生产。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不破坏秧苗营养钵、生产率高、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作业能满足水稻抛秧农艺要求的水稻抛秧装置。本技术是由喂秧斗(1)、旋转锥盘(2)和挡秧板(3)所组成。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喂秧斗(1)悬装在旋转锥盘(2)的前部上方,其下口与旋转锥盘(2)内底部的接秧处A相对,下口距旋转锥盘(2)内底部接秧处A的高度等于或略低于钵体秧苗的高度。由机架支撑的旋转锥盘(2)内表面带有若干条螺线型导秧轨(4),导秧轨(4)是由中心向后掠的,导秧轨(4)的高度等于秧苗的钵体高度,导秧轨(4)在接秧处A的相隔间距为秧苗钵体直径的2~4倍。安装在机架上两块相同的挡秧板(3)分别位于旋转锥盘(2)后部两侧外缘的上端,两块挡秧板(3)之间的角度β与喂秧斗(1)的喂秧角度α相对应且相等。下面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简图。附图2为本装置的结构简图的顶视图。本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将已育好的水稻钵体秧苗(下简称钵苗)从喂秧斗(1)喂入到旋转锥盘(2)内底部的接秧处A。喂秧斗(1)的喂秧角度α一般应为60°~90°。旋转锥盘(2)下端的轴通过传动系统由动力驱动旋转,其转速在200~500转/分。旋转锥盘(2)内表面有6~12条螺线型导秧轨(4)。工作时由于旋转锥盘(2)旋转产生的离心作用,使钵苗沿导秧轨(4)向外运动,同时亦随旋转锥盘(2)一起转动,在钵苗运动-->到旋转锥盘(2)上端外缘后,钵苗与旋转锥盘(2)脱离,以沿导秧轨(4)运动的相对速度与随旋转锥盘(2)转动的牵连速度的合速度从两块相同的挡秧板(3)之间被抛出。钵苗被抛出后落入本田完成了水稻的抛秧作业。机器在田间以匀速V前进,钵苗被抛向后方,只要均匀喂入即可实现均匀抛秧。采用本装置的抛秧机其抛秧幅度可达9~10米,抛秧高度为3~4米,抛秧距离为5~7米,当机器前进速度为1~2公里/小时,生产率可达10~20亩/时。本装置构成的水稻抛秧机,当钵苗喂入到旋转锥盘(2)底部接秧处A时,因A处的线速度低,故对秧苗营养钵的冲击力也低,因此不会损伤秧苗,也不会破坏秧苗的营养钵,且生产率高,抛秧均匀性好,秧苗直立度高,能很好地满足抛秧栽培技术的农艺要求。该装置结构简单巧妙,易于制造,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锥盘式水稻抛秧装置,是由喂秧斗(1)、旋转锥盘(2)和挡秧板(3)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喂秧斗(1)悬装在旋转锥盘(2)的前部上方,其下口与旋转锥盘(2)内底部的接秧处A相对,由机架支撑的旋转锥盘(2)内表面带有若干条螺线型导秧轨(4),导秧轨(4)是由中心向后掠的,其高度等于秧苗的钵体高度,安装在机架上两块相同的挡秧板(3)分别位于旋转锥盘(2)后部两侧外缘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锥盘式水稻抛秧装置,是由喂秧斗(1)、旋转锥盘(2)和挡秧板(3)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喂秧斗(1)悬装在旋转锥盘(2)的前部上方,其下口与旋转锥盘(2)内底部的接秧处A相对,由机架支撑的旋转锥盘(2)内表面带有若干条螺线型导秧轨(4),导秧轨(4)是由中心向后掠的,其高度等于秧苗的钵体高度,安装在机架上两块相同的挡秧板(3)分别位于旋转锥盘(2)后部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建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