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985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7 0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器械,其具有内燃机(12),通过喷射阀(26)将燃料输送到内燃机(12)。由燃料泵(23)将燃料从燃料箱(32)输送到喷射阀(26)。工作器械具有由内燃机(12)驱动的风扇叶轮(28)。内燃机(12)此外具有气缸(17),其布置在工作器械的第一冷却区间(A)中。风扇叶轮(28)将冷却空气输送到第一冷却区间(A)中。燃料泵(23)布置在工作器械的第二冷却区间(C)中。为了实现燃料泵(23)的尽可能好的冷却,设置成,在第一冷却区间(A)和第二冷却区间(C)之间构造缓冲区间(B),其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分离壁与第一冷却区间(A)分离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分离壁与第二冷却区间(C)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作器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器械,其中该工作器械具有内燃机,通过喷射阀将燃料输送到内燃机处,其中由燃料泵将燃料从燃料箱输送到喷射阀处,其中工作器械具有由内燃机驱动的风扇叶轮,其中内燃机具有气缸,该气缸布置在工作器械的第一冷却区间中,其中风扇叶轮输送冷却空气通过第一冷却区间,并且其中燃料泵布置在工作器械的第二冷却区间中。
技术介绍
从文件DE19654290A1中已知一种工作器械、即割草机(Rasentrimmer),其具有燃料泵、喷射阀以及内燃机。燃料泵布置在曲轴箱旁边。喷射阀布置在通风机之上并且被由通风机输送的冷却空气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实现这种类型的工作器械,即在其中实现燃料泵的更好的冷却。该工作器械具有多个冷却区间。在第一冷却区间中布置有内燃机的气缸,气缸在运行中为工作器械最热的构件。在第二冷却区间中布置有燃料泵。在第一冷却区间和第二冷却区间之间构造有缓冲区间,其分别通过至少一个分离壁与第一冷却区间和第二冷却区间分离。该缓冲区间引起在第一和第二冷却区间之间良好的热分离。由此,在运行中可避免燃料泵的过度加热。在燃料泵过度加热时,在燃料泵中可形成气泡,其防止继续将燃料输送到内燃机处。因此,必须避免燃料泵的该过度加热。在第一冷却区间和第二冷却区间之间布置有缓冲区间。由此得到燃料泵与气缸的空间上的分离,其同样防止燃料泵的过度加热。通过该缓冲区间,即使在内燃机停止时在内燃机的后加热期间也减小燃料泵的过度加热。该内燃机的后加热表示在内燃机停止之后这样的时间段,即在该时间段期间热分散到构件中。在此,内燃机的气缸冷却并且将其热散发到其它构件特别是邻近的构件(例如曲轴箱)处,其由此而加热。由于在后加热期间不再输送冷却空气,因此在后加热期间在各个构件处可产生比在运行中更高的温度。通过该缓冲区间,减小在后加热期间到燃料泵上的热传递。在此,分离壁不以强制密封的方式而是至少部分地将冷却区间与缓冲区间分离。分离壁尤其建立尽可能的分离,这种分离保证,在冷却区间和缓冲区间中的空气流基本上彼此分离地流动。在合适的部位处,通过该至少一个分离壁实现的基本上密封的分离可为有利的。为了在运行中实现燃料泵的良好的冷却,设置成,第二冷却区间位于由内燃机吸入的燃烧用空气的流动路径上。工作器械具有风扇叶轮,其用于输送冷却空气。该由内燃机吸入的燃烧用空气不像由风扇叶轮输送的空气那样已经被压缩并由此被加热。由此,由内燃机吸入的燃烧用空气稍微比由风扇叶轮输送的冷却空气更冷。有利地,工作器械具有吸入孔,通过该吸入孔将冷却空气吸入到第二冷却区间中。有利地,燃料泵布置在通过吸入孔流入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中。尤其地,燃料泵布置成直接邻近通到第二冷却区间中的吸入孔。由此,也不通过其它构件加热冷却燃料泵的燃烧用空气,从而得到燃料泵的非常良好的冷却。有利地,燃烧用空气直接从环境中被吸入到第二冷却区间中。在此,吸入孔尤其地布置在这样的区域中,即其与流动通过第一冷却区间的冷却空气离开工作器械的离开部即冷却气缸的冷却空气的离开部具有尽可能大的间距。在第一冷却区间和第二冷却区间之间布置有缓冲区间。有利地,由风扇叶轮将冷却空气输送到缓冲区间中。由此,得到缓冲区间的良好的冷却,并且使从第一冷却区间到第二冷却区间上的热传递最小化。在此,该缓冲区间可布置在风扇叶轮的吸入侧上即风扇叶轮的上游,或者在风扇叶轮的压力侧(有时称为排出侧)上即风扇叶轮的下游。在缓冲区间在风扇叶轮的下游的布置方案中、即当风扇叶轮将冷却空气压入缓冲区间中时,得到简单的布置方案。然而也可为有利的是,风扇叶轮通过缓冲区间吸入冷却空气,即该缓冲区间位于风扇叶轮的上游。尤其地,冷却空气在这种情况中由在工作器械的通常的停放位置中位于下部的区域吸入并且通过在风扇叶轮壳中的孔到达风扇叶轮壳中。由风扇叶轮吸入的冷却空气尚未被风扇叶轮压缩,并且因此比从风扇叶轮中流出的冷却空气更冷,从而通过将缓冲区间布置在由风扇叶轮吸入的冷却空气流中得到缓冲区间的有效的冷却。有利地,喷射阀布置在缓冲区间中。通过喷射阀不布置在第一冷却区间中,而是布置在通过分离壁至少部分地与第一冷却区间分离的缓冲区间中,可实现喷射阀的改进的冷却。有利地,压力阻尼器(Druckdämpfer)邻近喷射阀布置在缓冲区间中。同样在运行中必须尽可能良好地冷却该压力阻尼器,以用于防止在压力阻尼器中形成气泡。同时有利的是,压力阻尼器布置成尽可能靠近喷射阀。这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压力阻尼器在缓冲区间中布置成邻近喷射阀。为了实现喷射阀和压力阻尼器的尽可能良好的冷却,设置成,喷射阀布置在这样的区域中,即其通过连接通道与风扇叶轮壳的内部空间相连接。由此可有目的地将冷却空气引导到这样的区域中,即在该区域中布置有喷射阀。在此,该通道构造成尽可能短,以用于保持流动阻力小并且实现在其中布置有喷射阀的区域的尽可能直接的冷却。当喷射阀布置在缓冲区间的前腔(Vorkammer)(冷却空气从该前腔中流入缓冲区间的主腔中)中时,可改进喷射阀的冷却。缓冲区间分割成前腔和主腔使喷射阀的以及如有可能压力阻尼器的改进的、直接的冷却成为可能。流入缓冲区间中的空气在其通过其它构件被加热之前直接到达喷射阀和压力阻尼器。在此有利地,前腔构造成较小,从而有目的地将冷却空气引导到喷射阀和包围该喷射阀的构件。当前腔由空气引导构件与主腔分离时,得到简单的结构。有利地,该空气引导构件被保持在内燃机的曲轴箱处。在此,冷却空气有利地在空气引导构件和曲轴箱之间流入主腔中。通过以下方式以简单的方式形成在缓冲区间的前腔和主腔之间的连接孔,即空气引导构件不相对于内燃机的曲轴箱密封,而是相对于曲轴箱具有小的间距。由此也减小通过与曲轴箱的接触引起的空气引导构件的直接加热。有利地,该空气引导构件尽可能紧密地包围布置在前腔中的部件,从而保证,由冷却空气围绕这些部件流动并良好地冷却这些部件。有利地,第一分离壁至少部分地由发动机遮盖部的区段形成。有利地,发动机遮盖部布置在工作器械的外壳之内并且由工作器械的外罩遮盖。由此,可避免操作者与在运行中加热的发动机遮盖部接触。发动机遮盖部遮盖内燃机的气缸。风扇叶轮将冷却空气输送到发动机遮盖部以下。尤其有利地,将冷却空气压到发动机遮盖部以下。然而也可设置成,如此布置风扇叶轮,即冷却空气吸入到发动机遮盖部以下,即第一冷却区间位于风扇叶轮的吸入侧上。可为有利的是,第一分离壁至少部分地由空气引导构件限制。有利地,第二分离壁的至少一个分离壁区段模制(anformen)在工作器械的燃料箱壳处。有利地,缓冲区间位于工作器械的空气滤清器和内燃机之间。内燃机具有吸入通道,其将内燃机与空气滤清器相连接并且其由于缓冲区间布置在空气滤清器和内燃机之间被引导穿过缓冲区间。设置成,内燃机的吸入通道伸出穿过第二分离壁。当第二分离壁的至少一个分离壁区段构造在独立的固定在燃料箱壳处的构件处时,得到简单的结构。有利地,这两个分离壁区段限制用于吸入通道的通过孔,从而吸入通道可被放置到燃料箱壳上并且独立的构件可被安防在燃料箱壳上并且可被固定在燃料箱壳处。由此实现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装配。工作器械例如切断机或类似者在运行中利用水工作。为了使在运行中聚集的在工作器械的壳体中的液体的导出成为可能,设置成,用于导出流体的引开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工作器械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作器械,带有内燃机(12),通过喷射阀(26)将燃料输送到所述内燃机(12)处,其中由燃料泵(23)将燃料从燃料箱(32)输送到所述喷射阀(26)处,其中所述工作器械具有由所述内燃机(12)驱动的风扇叶轮(28),其中所述内燃机(12)具有气缸(17),该气缸布置在所述工作器械的第一冷却区间(A)中,其中所述风扇叶轮(28)输送冷却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并且其中所述燃料泵(23)布置在所述工作器械的第二冷却区间(C)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和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之间构造有缓冲区间(B),该缓冲区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分离壁与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分离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分离壁与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07 DE 102011120471.01.一种工作器械,带有内燃机(12),通过喷射阀(26)将燃料输送到所述内燃机(12)处,其中由燃料泵(23)将燃料从燃料箱(32)输送到所述喷射阀(26)处,其中所述工作器械具有由所述内燃机(12)驱动的风扇叶轮(28),其中所述内燃机(12)具有气缸(17),该气缸布置在所述工作器械的第一冷却区间(A)中,其中所述风扇叶轮(28)输送冷却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并且其中所述燃料泵(23)布置在所述工作器械的第二冷却区间(C)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和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之间构造有缓冲区间(B),该缓冲区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分离壁与所述第一冷却区间(A)分离并且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分离壁与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分离,所述燃料箱(32)构造在燃料箱壳(25)中,并且,所述燃料箱壳(25)通过振动间隙(60)与所述内燃机(12)分离,所述振动间隙(60)伸延穿过所述缓冲区间(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位于由所述内燃机(12)吸入的燃烧用空气的流动路径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冷却空气通过吸入孔(65)流入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中,并且所述燃料泵(23)位于通过所述吸入孔(65)流入的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23)布置成直接邻近所述吸入孔(6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用空气直接从环境中被吸入到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冷却空气通过吸入孔(65)流入到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中,所述吸入孔(65)为用于冷却空气的独立的吸入孔,其与由所述风扇叶轮(28)吸入的冷却空气的吸入孔分离,并且被吸入到所述第二冷却区间(C)中的燃烧用空气流向空气净化单元(71)的空气进入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风扇叶轮(28)将冷却空气输送到缓冲区间(B)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阀(26)布置在所述缓冲区间(B)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器械,其特征在于,邻近所述喷射阀(26)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沙伊费尔W莱赫尔C托斯特A基嫩I克拉里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