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7110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6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该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架梁外壳、支撑杆连接盘、架梁外套筒;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通过平行放置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来支撑起,且第三固定板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架梁外壳与支撑杆连接盘通过在凸耳中装配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连接。架梁外套筒的一端连接在架梁外壳的前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机身采用杆件结构,使得其外部不单独设计密封外套,在进入水体环境时,各个杆件之间的空隙可以迅速充水,使无人机机体的平均密度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水的密度,有利于实现无人机从空气环境到水体环境的过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人机的机身,更特别地说,是指一种适用于海空两栖生存能力无人机用的具有架梁结构的机身。
技术介绍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简称,英文缩写为UAV (Unmanned Aerial Vehicle)。无人机的设计最重要的要求是在机身系统达到足够坚固的情况下,尽可能更轻便。而各种任务载荷要求下的无人机留给运动传动机构的空间和质量配额都十分有限,要灵活并高效地将工程上基本的驱动运动,如高速转动,转变为有利的受控运动。基本的航空传动方式包括直接驱动、比例放大驱动、电力伺服驱动与液压伺服驱动等。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可反覆使用多次。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I版第I次印刷,魏瑞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该架梁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第一固定板(6E)、第二固定板(6F)、第三固定板(6G)、架梁外壳(6H)、支撑杆连接盘(6J)和架梁外套筒(6K);其中,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的结构相同;第一固定板(6E)上设有架梁第四通孔(6E1)、架梁第五通孔(6E2)、架梁第六通孔(6E3)、架梁第七通孔(6E4)和夹持件(6E5);架梁第四通孔(6E1)用于第一支撑杆(6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跨海空两栖无人机的架梁机身,其特征在于:该架梁机身包括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第四支撑杆(6D)、第一固定板(6E)、第二固定板(6F)、第三固定板(6G)、架梁外壳(6H)、支撑杆连接盘(6J)和架梁外套筒(6K); 其中,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和第四支撑杆(6D)的结构相同; 其中,第一固定板(6E)与第二固定板(6F)的结构相同; 第一固定板(6E)上设有架梁第四通孔(6E1)、架梁第五通孔(6E2)、架梁第六通孔(6E3)、架梁第七通孔(6E4)和夹持件(6E5); 架梁第四通孔(6E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五通孔(6E2 )用于第二支撑杆(6B )穿过; 架梁第六通孔(6E3 )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七通孔(6E4 )用于第四支撑杆(6D )穿过; 夹持件(6E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前端(6G3); 第二固定板(6F)上设有架梁第八通孔(6F1)、架梁第九通孔(6F2)、架梁第十通孔(6F3)、架梁第^^一通孔(6F4)和夹持件(6F5); 架梁第八通孔(6F1)用于第一支撑杆(6A)穿过; 架梁第九通孔(6F2)用于第二支撑杆(6B)穿过; 架梁第十通孔(6F3)用于第三支撑杆(6C)穿过; 架梁第十一通孔(6F4)用于第四支撑杆(6D)穿过; 夹持件(6F5)上安装有第三固定板(6G)的后端(6G4); 第三固定板(6G)上设有架梁第十二通孔(6G1)、气瓶安装腔(6G2);所述气瓶安装腔(6G2)上安装有气瓶(IlB);所述架梁第十二通孔(6G1)用于换向舵机的摇臂穿过; 架梁外壳(6H)内部设有内腔(6H3),该内腔(6H3)用于放置共轴反衆组件中的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架梁第一通孔(6H4); 架梁外壳(6H)的前端设有连接头(6H1),该连接头(6H1)与架梁外套筒(6K)的后端连接,架梁外套筒(6K)的前端连接在共轴反浆组件的第一轴套上; 架梁外壳(6H)的后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一连接凸耳(6H2),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设有六个结构相同的第二连接凸耳(6J2),所述第一连接凸耳(6H2)与第二连接凸耳(6J2)对齐,且通过螺钉与螺母的配合实现架梁外壳(6H)的后端与支撑杆连接盘(6J)的前端之间的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宏杨兴帮吴海亮王田苗姚国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