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48211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数个第一、第二端子及软性排线,其中绝缘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其后端设有数个沟槽及连通于沟槽的插槽。第一端子组装于第一连接部的沟槽且其接触点延伸至插槽。软性排线由数个金属导线及包覆金属导线的绝缘层所组成,软性排线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插槽内,连接部的金属导线沿着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外露于连接部,第一端子的接触点弹性抵靠于连接部并与所对应的金属导线形成接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简单设计即可达到接地目的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一种SATA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速附加技术)连接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电子设备中,如笔记型计算机、服务器及网络存储设备等,其是一种创新的硬盘传输接口,它采用序列传输模式,可以让信号传输距离加长,并避免高速并行传输所造成的电子干扰现象,提供了计算机性能成长的空间、提高了数据传输性能及可靠性,同时也改善了系统的整体动态特性。一般现有应用于SATA的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前端设置有信号端口及与信号端口间隔设置的输电端口,于信号端口与输电端口内设有数个端子,二条独立排线的前端分别插置于绝缘本体后端的两插槽内并与组装于信号端口及输电端口的数个端子搭接,如此即可完成SATA连接器的结构。组装于信号端口与输电端口的该等端子中具有接地功用的接地端子,为了让信号端口与输电端口的接地端子能够串连起来形成电性导通,现有的作法是利用一金属片的两端分别搭接于信号端口与输电端口的接地端子来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然而,此种作法会使得连接器的结构变得复杂化,而且容易导致成本提高,实不符合现今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设计结构简单,进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数个沟槽及连通于该些沟槽的一插槽;数个第一端子,组装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些沟槽,该第一端子具有一接触点,该接触点延伸至该插槽内;以及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由数个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绝缘层所组成,该软性排线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插槽内,该连接部的该些金属导线沿着该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外露于该连接部,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接触点弹性抵靠于该连接部并与所对应的该些金属导线形成接触。至少一部分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接触点搭接于同一条该金属导线。至少一个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可搭接于二条该金属导线。该些第一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该连接部的该些金属导线之间的间距。至少一部分该些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插槽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彼此不相等,且至少二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插槽的开口之间的距离相差一相邻二该金属导线之间的间距或其倍数。该第一端子具有一对接点,至少二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对接点之间的长度彼此不相等。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对接点之间的长度形成一端子长度,该软性排线具有一本体部,该本体部延伸出于该插槽外,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搭接于该连接部的该金属导线的位置与该本体部之间的距离形成一导线长度,至少一部分该些第一端子彼此具有不相等的该端子长度与该导线长度。该些第一端子中具有最大的该端子长度搭配连接于最小的该导线长度,以使该些第一端子的该端子长度与该导线长度的总和彼此之间的差距变小或趋近于零。该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二侧面,该插槽位于该二侧面之间,任一该侧面设有一孔洞,该孔洞连通于该插槽,该软性排线的该本体部自该孔洞延伸出于该插槽外。还包括:数个第二端子,该绝缘本体具有与该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的一第二连接部,该些第二端子组装于该第二连接部,部分该些第一端子与部分该些第二端子可共同电性连接于该连接部的同一条该金属导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连接器结构,其利用软性排线的该些金属导线沿着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插槽内,且使得接地端子的接触点直接对应接触于金属导线,如此就能达到接地端子互相电性连接的目的,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图1连接器结构于另一方向的立体图。图3为图1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2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1连接器结构隐藏绝缘本体的俯视图。图6为图5第一端子搭接软性排线的立体图。图7为图1连接器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7所示,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I包括有一绝缘本体2、数个第一端子3、数个第二端子4以及一软性排线5。绝缘本体2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1及与第一连接部21间隔设置的一第二连接部22,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的前端分别设有一信号端口 211及一输电端口 221,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2皆设有数个沟槽23以连通绝缘本体2的前后两端,第一连接部21的后端设有连通于该些沟槽23的一插槽24,且此插槽24亦延伸至第二连接部22的后端。绝缘本体2具有相对设置的二侧面25,插槽24位于二侧面25之间。数个第一端子3组装于第一连接部21的该些沟槽23,第一端子3具有一接触点31及一对接点32,接触点31延伸至插槽24内,对接点32设置于第一端子3的前端且靠近于信号端口 211。同样的,数个第二端子4组装于第二连接部22的该些沟槽23,其具有另一接触点41及另一对接点42,接触点41延伸至插槽24内,对接点42设置于第二端子4的前端且靠近于输电端口 221。软性排线5由数个金属导线51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51的绝缘层52所组成,该软性排线5具有一连接部53及一本体部54,连接部53设置于插槽24内,本体部54延伸出于插槽24外,且连接部53的该些金属导线51沿着绝缘本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外露于连接部53,该些第一端子3的该些接触点31弹性抵靠于连接部53并与所对应的该些金属导线51形成接触导通,如此设计可使得第一端子3与连接部53之间的电性接触更具有弹性设计的空间。连接部53下贴设有一补强板55,该补强板55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绝缘本体2的长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减少软性排线5的金属导线51的使用数量,所以可将第一端子3与第二端子4中具有接地功能的接地端子3a、4a、4b、4c、4d、4e共同电性连接于连接部53的同一条金属导线51上,如此可缩小软性排线5的宽度并且减少生产成本。另一种选择是,为了达到信号或电源分流的效果,亦可将任一个第一端子3或第二端子4的接触点31、41同时搭接于二条以上的金属导线51,如此虽然会使得软性排线5的宽度变大且增加软性排线5的金属导线51的使用数量,但是却可以提供给客户不同的设计需求与选择。第一端子3的接触点31与对接点32之间的长度形成一端子长度LI,第一端子3的接触点31搭接于连接部53的金属导线51的位置与本体部54之间的距离形成一导线长度L2,此端子长度LI与导线长度L2的长度总和为电子流通时实际行走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如图6所示,第一端子3的接触点31与对接点32之间的端子长度LI从图标看来为直线距离,然此端子长度LI标示于图6中仅为示意的用,并非用以限定端子长度LI为直线距离,实际上还是以接触点31与对接点32之间所经过的第一端子3的形状长度为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数个沟槽及连通于该些沟槽的一插槽;数个第一端子,组装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些沟槽,该第一端子具有一接触点,该接触点延伸至该插槽内;以及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由数个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绝缘层所组成,该软性排线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插槽内,该连接部的该些金属导线沿着该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外露于该连接部,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接触点弹性抵靠于该连接部并与所对应的该些金属导线形成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的后端设有数个沟槽及连通于该些沟槽的一插槽; 数个第一端子,组装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些沟槽,该第一端子具有一接触点,该接触点延伸至该插槽内;以及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由数个金属导线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的绝缘层所组成,该软性排线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插槽内,该连接部的该些金属导线沿着该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外露于该连接部,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接触点弹性抵靠于该连接部并与所对应的该些金属导线形成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该些第一端子的该些接触点搭接于同一条该金属导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可搭接于二条该金属导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端子之间的间距大于该连接部的该些金属导线之间的间距。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该些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插槽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彼此不相等,且至少二该第一端子的该接触点与该插槽的开口之间的距离相差一相邻二该金属导线之间的间距或其倍数。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少凯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