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5539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6 12:05
一种连接器结构,由绝缘本体、金属外壳、遮蔽板组及导电端子组所组成,其中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向前延伸的舌板,金属外壳围绕舌板以形成对接空间,遮蔽板组包括主基板、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主基板设置于舌板,第二副板与第一副板呈前后相对设置于基部且分别电性连接于主基板以形成电性导通。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设置于舌板的第一表面,其第一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一副板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舌板的第二表面,其第二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第二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可提升特性阻抗稳定性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今多媒体、高速带宽的使用已日渐普及,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的数据量持续增加,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电子数据,是现今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除了增加电子装置间传输电子讯号的通路外,目前一般采取的对应措施是提高电子装置间所传递的电子讯号频率。连接器是一种位于不同电子装置间的电子讯号沟通桥梁,随着传输量要求的提升,连接器亦渐渐面临高频讯号传递的挑战。 通用串行总线(简称USB)规格的连接器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可谓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传输界面之一,由于USB界面的方便易用、尺寸小且成本合理,因此在各个不同工作场域都随处可见USB的踪迹。不论是家庭的核心娱乐装置如电视、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装置或是办公室的工作用计算机、打印机,乃至于汽车的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时常都仰赖USB来进行数据传输的任务。 为了使USB能够应用于更高速率的讯号传输,同时减少因USB插入方向或接线方向错误而发生无法传输的情况,全新的通用串行总线Type C便应运而生。USB国际制定标准协会(USB-1F)于日前宣布了这项名为USB Type C接口的标准规范,由于传输数据量的同步大量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对应的电磁辐射,以致干扰其它电子组件的正常运作,有鉴于此,业界普遍都会以接地方式来降低电磁干扰(EMI)的产生。 如图1所示,为一种采用USB Type C标准规范设计的连接器结构1,其包括有胶芯11、外壳12、上排端子13、下排端子14及接地片15,其中接地片15是位于上排端子13与下排端子14之间,此连接器结构I主要是利用接地片15来防止上排端子13与下排端子14之间产生交互干扰,藉以保护并维持连接器结构I的高频性能。上排端子13的上接脚131与下排端子14的下接脚1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间距大小必需配合板端的布局设计,由于受到板端的电路布局(LAYOUT)设计的影响,上排端子13及下排端子14的后端与接地片15之间的后端间距L2通常会设计成明显大于其前端与接地片15之间的前端间距LI,如此才能配合上排端子13的上接脚131与下排端子14的下接脚1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间距大小。然而,此种设计容易使得连接器结构I前后端的特性阻抗产生变化而造成不稳定,导致影响到高频讯号传输的效果,因此不能够符合客户讯号传递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悉知连接器的上下排端子受到板端电路布局设计的限制,使得上下排端子的后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大于其前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因此上下排端子前后端与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并不相同,导致连接器整体的特性阻抗产生变化而造成不稳定,如此容易产生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一金属外壳、一遮蔽板组及一导电端子组,其中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金属外壳为围绕舌板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前侧开口。遮蔽板组设置于绝缘本体,遮蔽板组包括一主基板、一第一副板及一第二副板,主基板设置于舌板且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二副板与第一副板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基部且呈前后相对设置,主基板、第一副板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舌板上,其中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每个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连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一连接部,第一接触部设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一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一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第一副板为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副板之间,每个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连接第二接触部的一第二连接部,第二接触部设置于第二表面上,第二连接部延伸至基部且与第二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第二副板为位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副板之间。 本技术所提供连接器结构,利用设置一遮蔽板组,此遮蔽板组包括有分开独立设置的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可藉由分别控制第一副板及第二副板与上下排端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上下排端子的后端与遮蔽板组之间的间距大约等于其前端与遮蔽板组之间的间距,因此可以控制连接器整体的特性阻抗变化较小,使其在进行高频讯号传输时能有稳定的特性阻抗表现,如此即可解决悉知技术所容易产生的高频讯号传输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悉知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的连接器结构中的遮蔽板组与导电端子组的侧面示意图。 组件标号说明: I连接器结构 11胶芯 12外壳 13上排端子 131上接脚 14下排端子 141下接脚 15接地片 2连接器结构 3绝缘本体 31基部 311收容槽 32舌板 321第一表面 322第二表面 33固定块 34保护块 4金属外壳 41对接空间 42前侧开口 43焊接部 5遮蔽板组 50主基板 501前段部 502后段部 503开口 51第一副板 52第二副板 6导电端子组 61第一端子 611第一接触部 612第一连接部 613第一接脚 62第二端子 621第二接触部 622第二连接部 623第二接脚 7辅助壳体 71焊接脚 81上金属片 811弹片 82下金属片 821接地部 LI前端间距 L2后端间距 Pl第一间距 P2第二间距 P3第三间距 Rl间距 R2间距 D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5,本技术为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此连接器结构2包括有一绝缘本体3、一金属外壳4、一遮蔽板组5及一导电端子组6,此连接器结构2是以焊接方式固定于电路板(未绘示)上。 绝缘本体3具有一基部31及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32,该舌板32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321与一第二表面32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易方便于此连接器结构2的组装与制造,其于绝缘本体3的基部31后侧设有一收容槽311,部份遮蔽板组5为事先设置于一固定块33上,之后再将此固定块33组装固定于基部31的收容槽311内,如此以达到便于组装与制造此连接器结构2的目的。此外,还可组装一保护块34于收容槽311中,此保护块34是用于遮盖与保护固定块33及导电端子组6。 金属外壳4包覆于绝缘本体3外侧,其中金属外壳4为围绕舌板32以形成一大致呈环形的对接空间41,该对接空间41具有一前侧开口 42,此前侧开口 42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绘示)互相插接。在本实施例中,此金属外壳4的两侧各设有一焊接部43,为了符合电路板上的布局设计,还可另外组装一辅助壳体7于金属外壳4上,此辅助壳体7的两侧各设有一焊接脚71,加上原先金属外壳4的焊接部43,如此就可以符合电路板上的布局设计。 为了符合USB标准的接地设计需求,因此连接器结构2增设有一上金属片81以及一下金属片82,此上金属片81与下金属片82分别组装设置于绝缘本体3的基部31上侧及下侧并且朝着舌板32的方向延伸,此上金属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基部及自该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一金属外壳,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侧,该金属外壳围绕该舌板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前侧开口;一遮蔽板组,设置于该绝缘本体,该遮蔽板组包括一主基板、一第一副板及一第二副板,该主基板设置于该舌板且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该第二副板与该第一副板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该基部且呈前后相对设置,该主基板、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及一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该舌板上,其中该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每个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一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该第一副板位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副板之间,每个该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二接触部的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二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该第二副板位于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一副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基部及自该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该舌板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一金属外壳,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侧,该金属外壳围绕该舌板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前侧开口; 一遮蔽板组,设置于该绝缘本体,该遮蔽板组包括一主基板、一第一副板及一第二副板,该主基板设置于该舌板且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该第二副板与该第一副板为各别分开独立设置于该基部且呈前后相对设置,该主基板、该第一副板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及 一导电端子组,设置于该舌板上,其中该导电端子组包括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每个该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一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一间距,该第一副板位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副板之间,每个该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及连接该第二接触部的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二连接部延伸至该基部且与该第二副板之间形成一第二间距,该第二副板位于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一副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间距与该第二间距为实质相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为,该第一接触部距离该主基板的间距实质等于该第一连接部距离该第一副板的该第一间距,该第二接触部距离该主基板的间距实质等于该第二连接部距离该第二副板的该第二间距。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旺昆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