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与管相贯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4226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与管相贯节点,为解决现有的管管之间形成相贯节点的过程中,定位、焊接困难,形成的受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而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管相贯节点,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用于为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相贯提供焊接平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截交于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两管的截交线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管相贯节点通过增加第一连接板,提供了管与管相贯一个平整的连接面,从而降低了定位及焊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管相贯节点的结构合理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个管相贯的连接节点,应用于钢结构建筑领域。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技术当中,两个管相贯,一个管直接焊接在另一个管上形成管与管相贯节点。由于两个管相贯的连接面不平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两连接管之间定位困难;2、焊接困难,焊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3、焊接质量差且稳定性差,尤其是大口径的管以及不规则的管,结构受力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建筑的安全隐患;4、多根管相互焊接时,焊接后通常只能形成Y字形、K字形、米字形等较为规范的连接相贯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焊接方便,受力结构合理,布局灵活度高以及安全性高的管与管相贯节点。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管与管相贯节点,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用于为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相贯提供焊接平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截交于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两管的截交线相对应。进一步地,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结合处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有第三管,所述的第三管截交于第二连接板一侧,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结合处截交于第二连接板另一侧,第二连接板两侧的截交线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的轴线与第一管或第二管的轴线的夹角大于90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一过浆孔以及第二过浆孔;所述第一过浆孔连通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三管;所述第二过浆孔连通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三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在与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焊接处均向外延伸形成焊接外延;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板在与所述第三管、第一管以及第三管焊接处均向外延伸形成焊接外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三管为圆管或椭圆管。首先,本技术管与管相贯节点,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一管与第二管,焊接面平整、定位便捷、焊接方便、节点构造清晰、抗震性好、稳定性强、加工方便。其次,本技术管与管相贯节点,由于采用连接板形式的连接两个管,由于两个焊接面平整,定位容易,焊接更加简便,从而有效的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述管与管相贯节点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四所述的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管与管相贯节点,包括第一管4、第二管5,以及用于为所述第一管4与所述第二管5相贯提供焊接平面的第一连接板I ;所述第一管4与所述第二管5截交于第一连接板I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管4与第二管5的截交线相对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将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管口焊接在第一连接板上,根据具体的需要如第一管与第二管之间的夹角、所需连接的管口的面积将第一管的管口以及第二管的管口设计成一定角度的斜面,分别焊接在第一连接板的不同面。这样就避免了在传统工艺中,第二管直接焊接在第一管的管壁上,由于管壁本身的圆弧曲度导致了的第二管的定位难,焊接更难的问题,从而降低了焊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益。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这种节点构造,结构稳定,受力清晰,大大的降低了传统工艺中因焊接不牢带来的安全隐患。本实施例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由图示可知,第一管4与第一连接板1、第二管5与第一连接板I的焊接面平整,从而定位容易,固定容易,降低了焊接的难度,从而有效的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劳工成本,且在结构上,连接更加稳定,受力更加牢固,抗震性能好。实施例二: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管与管相贯节点,包括第一管51、与第一管51相贯的第二管5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管51与第二管52之间的第一连接板I。第一连接板为所述第一管51、第二管52相贯提供了焊接平面。在第一管51和第二管52的结合处通过第二连接板2连接有第三管6,所述的第三管6截交于第二连接板2 —侧,第一管51和第二管52的结合处截交于第二连接板I另一侧,第二连接板2两侧的截交线相对应。本实施例管与管相贯节点包括三个管,通过第二连接板2的设置简便的实现了三个管稳定相贯。本实施例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中,所述第三管的走势范围更加宽阔,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管的布局更加灵活。如图3所示,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管6的轴线与第一管51或第二管52的轴线的夹角大于90度。在传统的工艺中,一个管与管相贯节点需要包括三个管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通常是将第二管连接在第一管上,通常第一管本身是直的,焊接后从焊接点开始后的第一管保持直的形成Y字形管,限制了焊接点后其他管的走势,局限性很强,是不能用于构成如图2所示的管管相贯的节点的。第二种:采用三根管,将第二管、第三管均焊接在第一管上,这种方式形成了 K字形管,第一根管在焊接点后伸出的部分是不需要,从而管连接后有多余的部分伸出,多余部分不仅影响管的布局的美观而且还影响后续管的布局;同时上述两种管与管相贯节点,均具有结构不够稳定,施工困难的缺点。而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管,通过第二连接板可以灵活的设置第二管的走势,且能满足布局整体美观,减少相邻管之间布局限制。且进一步地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管铺设需要调整连接板摆放方向配合管连接面,实现简便灵活。实施例三: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管与管相贯节点包括第一管51、与第一管51相贯的第二管5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管51与第二管5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51、第二管52焊接的第一连接板I ;第一连接板I为第一管与第二管的相贯提供了焊接平面,且在与所述第一管51、第二管52连接处均向外延伸形成焊接外延11。在具体的焊接过程中,如若第一管51与第一连接板I或第二管52与第一连接板I之间组成的夹角很小,就可能造成了焊接不好操作的困难,而本实施例通过焊接外延11的设置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焊接空间,从而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管与管相贯节点形成工艺,进一步的降低了连接的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劳资成本。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板2在与所述第三管6、第一管管51以及第二管52焊接处均向外延伸形成焊接外延23。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管之间夹角小,导致连接板与管之间连接角小,造成的焊接相对困难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实施例四:如图2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三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连接板2上设有第一过浆孔23以及第二过浆孔22 ;所述第一过浆孔23连通所述第一管51与所述第三管6 ;所述第二过浆孔22连通所述第二管52与所述第三管6。当所述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三管设计为钢管混凝土柱,在铺设完毕后需要向管内浇灌混凝土以增加管稳固性。为了防止第二连接板2的设置使得第一管51、第二管52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下端的位置浇灌不实的现象,增设了过浆孔22、23。过浆孔23、22连通了将第三管6与第一管51、第二管52,通过第三管6中的烧注物流入到第一管51、第二管52中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连接处浇灌不严实的现象。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第一管51、第二管52以及第三管6通常为圆管或椭圆管。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与管相贯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用于为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相贯提供焊接平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截交于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两管的截交线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与管相贯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用于为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相贯提供焊接平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截交于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且两管的截交线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结合处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有第三管,所述的第三管截交于第二连接板一侧,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结合处截交于第二连接板另一侧,第二连接板两侧的截交线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与管相贯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的轴线与第一管或第二管的轴线的夹角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水荣王海龙吴昌栋卞晓芳李相杰刘鹏杨春峰郑国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