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套珩研加工工艺及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3649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动机缸套珩研加工工艺及设备,其加工设备由控制操纵器、研磨剂供给器、珩研头和夹具组成,加工时,珩研头上的研磨片贴合在缸套内壁上,由珩研头带动进行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同时不断向缸套内加入研磨剂,研磨剂采用碳化硅与研磨油混合制成,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和设备,可使缸套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和固化层及必要的残余压应力,有利于形成不连续且均匀分布的贮油穴,提高了缸套内表面的抗疲劳强度、抗磨性及使用寿命,满足了增压式发动机提高功率的使用要求,解除了磷化处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缸套的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在民品汽车方面,《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杂志1997年第2期登载的文章“发动机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详细地介绍了汽车缸套的加工,文章对缸套内表面加工的设备及工艺做了详细地介绍,在缸套的最后精加工中采取珩磨后刷珩磨加工方式,此种工艺方式获得的缸套内表面质量由附图可知为连续沟槽与一定平面相间形状,一方面,沟槽用于贮油,工作时形成润滑油膜,另一方面平面起到支撑活塞作用,增加强度。不利方面是沟槽为连续型,易造成应力集中,用在增压式发动机上,满足不了要求,整体寿命降低。在军品方面,通常采用平顶珩磨后磷化处理,目的是为了获得均匀的贮油穴,由于影响磷化处理的因素很多,很难得到理想的磷化表面,导致在增压式发动机工作时,活塞环和缸套之间的油膜不完整,降低活塞环和缸套的寿命,另外磷化处理后,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提高发动机缸套内表面质量的发动机缸套珩研加工工艺及设备。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带有研磨片的珩研头与研磨剂对缸套内表面进行精加工。研磨剂采用碳化硅与研磨油混合制成,体积比为1份研磨油配0.7-1份碳化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缸套珩研加工工艺,是将研磨片贴合在缸套内壁上,由珩研头带动进行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同时不断向缸套内加入研磨剂,珩研头直线运动速度为每分钟7-9米,旋转速度为每分钟50-180转,珩研上下往复加工次数为120-150次,研磨剂的供给量为600-1200毫升,分16-22次加入,珩研压力为0.9-1.4bar,其中研磨剂采用碳化硅与研磨油混合制成,体积比为1份研磨油配0.7-1份碳化硅,碳化硅的型号为W20、W28、W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凤明王春阳刘劲松吴庆堂余金环崔文波王大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五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