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16687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4 0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沥青混合料拌热再生设备中使用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它包括热再生干燥筒、引风机和冷料干燥筒,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出气管道经过引风机连接至冷料干燥筒的燃烧干燥室内。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通过管道将热再生干燥筒与冷料干燥筒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设置在管道上的引风机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进入到冷料干燥筒内,由此设置一方面降低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排放在大气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辅助冷料干燥筒燃烧干燥,节省了燃料,提高了燃烧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使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充分利用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浙青混合料拌热再生设备中使用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浙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设备的环保要求也更加严格,热再生干燥筒在燃烧时产生大量没有充分燃烧的尾气,如果直接排放会影响环境,燃烧效率也不高。针对这样的现实,设备制造商需要对尾气处理的设备进行设计改进。目前热再生尾气大部分采用简单的尾气排放处理,未对尾气充分利用采用比较合理的设计,因此现有的这种尾气排放处理方式仍然不能满足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燃烧效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燃烧效率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热再生干燥筒、引风机和冷料干燥筒,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出气管道经过弓I风机连接至冷料干燥筒的燃烧干燥室内。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通过管道将热再生干燥筒与冷料干燥筒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设置在管道上的引风机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进入到冷料干燥筒内,由此设置一方面降低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排放在大气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辅助冷料干燥筒燃烧干燥,节省了燃料,提高了燃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热再生干燥筒1、引风机2和冷料干燥筒3,热再生干燥筒I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4,出气管道4经过引风机2连接至冷料干燥筒3的燃烧干燥室内。通过上述的结构的设置,将现有的各自独立的热再生干燥筒与冷料干燥筒进行连接,当所有设备正常运转时,从热再生干燥筒燃烧时产生的尾气,通过出气管道引风机进入浙青搅拌设备的干燥筒内,由于在热再生干燥筒内已经燃烧过的尾气温度很高并且附着燃油,因此在进入浙青搅拌设备冷料干燥筒内后不仅能够提高里面的温度,而且能够使里面的冷料包裹一些燃油,使冷料被燃烧加热得更加均匀充分,并且可以减少浙青搅拌设备冷料干燥筒燃油消耗量,使冷料干燥内没有充分燃烧的尾气在冷料干燥筒内进行二次燃烧,提高了燃烧效率,由于是循环燃烧,使得含油烟的尾气能再次燃烧,没有排入空气中,也大大的保护了环境,并实现了热再生干燥筒尾气的充分利用。权利要求1.一种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再生干燥筒(I)、引风机(2)和冷料干燥筒(3),所述热再生干燥筒(I)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4),出气管道(4 )经过引风机(2 )连接至冷料干燥筒(3 )的燃烧干燥室内。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沥青混合料拌热再生设备中使用的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它包括热再生干燥筒、引风机和冷料干燥筒,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出气管道经过引风机连接至冷料干燥筒的燃烧干燥室内。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通过管道将热再生干燥筒与冷料干燥筒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设置在管道上的引风机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进入到冷料干燥筒内,由此设置一方面降低了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排放在大气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热再生干燥筒的尾气辅助冷料干燥筒燃烧干燥,节省了燃料,提高了燃烧效率。文档编号E01C19/05GK202989732SQ20132000054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4日专利技术者孔滨, 朱剑铭, 杨宝林, 徐宝元, 曹震, 王侃, 殷更红, 蒋红英 申请人:江苏华通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再生干燥筒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再生干燥筒(1)、引风机(2)和冷料干燥筒(3),所述热再生干燥筒(1)的尾气出口处连接有一段出气管道(4),出气管道(4)经过引风机(2)连接至冷料干燥筒(3)的燃烧干燥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滨朱剑铭杨宝林徐宝元曹震王侃殷更红蒋红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通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