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及散热管技术

技术编号:880211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单热管内形成从封尾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一传热路径和从填充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二传热路径;通过使所述单热管中部向外散热,在所述单热管中部形成冷凝段;将所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以便将所述热源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冷凝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一条热管通过多个热源,热源的热量通过两条路径被分别传递到热管的冷凝段,而位于冷源区域的热管均为有效段,一条热管可以产生两个热管的效能,极大提高了热管的散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散热方法的散热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而过多的热量若无法及时排出,将严重影响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运行时的稳定性,为此,如何将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等热源的热量及时排出成为业内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一个热源上装设一个热管散热器的方法来及时排出热源所产生的热量,该热管散热器包括热管和装设于热管上的散热翅片,使用时将热管尾端安置于热源上,将热管填充端安置于散热翅片上。由于热管尾端和填充端均有几毫米到二十几毫米长的无效段,因此装设在无效段区域的散热翅片换热效率极低,并且一个热源的发热量超过一条热管最大热通量,使得多热源系统中每个热管的负担无法均衡。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常如下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将热管I和热管2的尾端分别置于热源I和热源2上,而将热管I和热管2的填充端共同安置于一个散热翅片上,采用这种方式,一条热管对一个热源进行散热,并且两个热管的无效段位于散热翅片的同一侧,但是,采用这种方案,位于热管无效段的散热翅片不起散热作用,造成散热效能低下,并且两个热管不能对所负担的热量进行分配。为了使上述方案中位于散热翅片上的两个热管的无效段减少,现有技术中还采用如图2所示的解决方案,其将一条热管串联通过热源I和热源2,然后在热管的填充端安置一个散热翅片,但是,这种方案中仍然存在热管填充端的无效段的散热翅片无效,因此散热效能低下,并且受热管的最大热通量限制而使一条热管无法负担更多热源的热量,因此这种方案只适用于功耗较低的系统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条热管通过多个热源,热源的热量通过两条路径被分别传递到热管的冷凝段,而位于冷源区域的热管均为有效段,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条热管可以产生两个热管的效能,极大提高了热管的散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散热方法的散热管。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单热管内形成从封尾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一传热路径和从填充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二传热路径;通过使所述单热管中部向外散热,在所述单热管中部形成冷凝段;将所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以便将所述热源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冷凝段。其中,所述第一传热路径由单热管封尾端的端部至单热管中部之间的热管构成,所述第二传热路径由单热管填充端的端部至单热管中部之间的热管构成。优选的,所述单热管的封尾端和填充端的端部分别远离封尾端和填充端所通过的热源,以便封尾端和填充端的无效段分别远离所述热源。优选的,所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中的部分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共同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其中,使所述单热管中部向外散热通过在所述单热管中部设置一冷源的方法。优选的,所述冷源为焊接于所述单热管中部的散热器或设置于所述单热管中部附近的散热器和风扇。其中,所述单热管包括管壳、紧贴于管壳内壁的毛细结构和充满毛细结构的工质。优选的,所述管壳的横向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近似圆形或近似椭圆形。优选的,并排相向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的单热管为环形。或者,并排相向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的单热管为螺旋形。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散热方法的散热管,其包括:单热管;由单热管的封尾端至热管中部形成的第一传热路径;由单热管的填充端至热管中部形成的第二传热路径;其中,第一传热路径与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具有如下的优点:I)本专利技术采用在单热管内形成两条传热路径的方法,使得热源热量传递到热管封尾端和填充端后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及时传递到热管的冷凝段,从而提高热管的散热效率;2)本专利技术的冷源处的热管均为有效段,因此冷源均为有效的冷源,因此冷源可以完全发挥散热功能,散热效率高;3)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的封尾端和填充端的端部分别远离封尾端和填充端所通过的热源,从而使封尾端和填充端的无效段分别远离其所通过的热源,进而提高热管的散热效率;4)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具有两条传热路径,因此单热管可以负担多个热源,并且对热源的热量可以进行分配,从而不受单条热管最大热通量的限制,可应用于功耗高的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热管散热器的第一种布置方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热管散热器的第二种布置方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中单热管的布置方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热管管壳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中单热管的布置方式图;图6为图5所不的热管管壳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_热管;2、3、5_热源;4_散热器;6-管壳;7_毛细结构;8-工质;11-第二传热路径;12_第一传热路径;13_封尾端;14_填充端。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单热管内形成从封尾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一传热路径和从填充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二传热路径;通过使所述单热管中部向外散热,在所述单热管中部形成冷凝段;将所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以便将所述热源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冷凝段。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单热管为一条热管,采用由一条热管形成多个传热路径的方法将CPU、GPU等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迅速的散发出去,从而保证CPU、GPU等元器件正常、可靠的工作。本专利技术的热管包括管壳6、紧贴于管壳6内壁的毛细结构7和充满毛细结构7并密封于管壳6内的适量的工质8,热管的一端为封尾端13,另一端为填充端14。其中,管壳由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其可以采用铜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其它材料,如铝、钢、碳钢、不锈钢、铁、镍、钛等及其合金或导热性能好的高分子材料等,且管壳6的横向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近似圆形或近似椭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的多边形。而紧贴于管壳内壁的毛细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毛细结构,如沟槽型毛细结构、丝网型毛细结构及烧结型毛细结构等。充满毛细结构7的工质通常为流体,其可以采用水、氨水、甲醇、丙酮或庚烷等液体作为工质,也可以在上述液体中添加铜粉、纳米碳材等可导热的微粒,从而增加工质的导热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将单热管的封尾端和填充端并排安置,并且使热管的封尾端和填充端相背延伸,从而在单热管的封尾端和填充端分别形成一个蒸发段,并且在单热管内形成从位于封尾端的蒸发段至热管中部的第一传热路径12 (如图3、5中逆时针方向的箭头所示方向)和从位于填充端的蒸发段至热管中部的第二传热路径11(如图3、5中顺时针方向的箭头所示方向);接着,通过在上述单热管中部设置一个冷源的方法使热管中部向外散热,从而使热管中部形成冷凝段;最后,将上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共同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如CPU或GPU等工作时产生热量的元器件上,从而使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热管多路径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单热管内形成从封尾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一传热路径和从填充端至热管中部的第二传热路径;通过使所述单热管中部向外散热,在所述单热管中部形成冷凝段;将所述单热管的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并排相向的安置于一个或多个热源上,以便将所述热源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传热路径和第二传热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冷凝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宇王再跃甘骏杰
申请(专利权)人: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