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921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披露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背光源、光学板及光学涂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入光端。入光端位于出光面的相邻侧。背光源设置对应入光端,并产生光线入射入光端。光学板设置于出光面的上方。光学板包含延伸部,延伸部延伸设置于背光源的上方。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降低背光模块的生产成本,也可简化其组装程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可避免背光模块的漏光现象。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显示科技不断的发展,就量产规模与产品应用普及性而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无疑地稳居平面显示技术的主流。一般而言,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器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导光板(Light GuidePlate, LGP)为背光模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一旦导光板发生变形翘曲的现象,很可能会导致显示器的显示亮度不均匀而产生各种痕迹的现象,例如波纹状或条纹状的痕迹。有鉴于此,如图1所示,于现今生产的液晶显示器所采用的侧光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I中,将入光侧的框架12设计为全包式以固定导光板10,以避免导光板10产生变形翘曲而导致上述的缺点。然而,此一设计的缺点在于:由于锁附电路板14的螺孔耳状(ear)结构140而使得框架12上存在有破孔。为了避免发光二极管背光源16所发出的光线从这些破孔射出背光模块I外,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16与发光二极管支架18之间需额外贴附一层反射片R,不仅使得背光模块I的生产成本提高,也导致其组装变得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范畴在于提出一种应用于液晶显不器的背光模块,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种种问题。于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背光源、光学板及光学涂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入光端。入光端位于出光面的相邻侧。背光源设置对应入光端。光学板设置于出光面的上方。光学板包含延伸部,延伸部延伸设置于背光源的上方。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于一实施例中,光学板为扩散片(diffusion film)或菱镜片(prism film)。于一实施例中,光学涂层由光反射材料或光吸收材料所构成。于一实施例中,光反射材料选自硫酸钡、氧化钛、聚对苯二甲二乙酯(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二氧化娃、白色油墨、白色树脂及金属所组成的群组之一 O于一实施例中,光吸收材料选自灰色树脂、黑色树脂、灰色油墨及黑色油墨所组成的群组之一。于一实施例中,光学涂层通过涂布、沉积或电镀的方式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于一实施例中,表面为延伸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于一实施例中,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的入光区域内,入光区域所涵盖范围的一边界为有源区的边缘,另一边界最远延伸至与背光源的一侧边对齐。有源区为背光模块上方所设置的显示面板的可视区域。于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进一步包含框架。框架邻近背光源的下方及侧边而设置。框架对应于背光源的侧边处具有开口,延伸部延伸至开口的边缘处。于一实施例中,该光学板于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该导光板于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于一实施例中,该光学板的面积大于该导光板的面积。于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进一步包含另一光学板。另一光学板也设置于出光面的上方。另一光学板包含另一延伸部,另一延伸部延伸设置于背光源的上方。于一实施例中,另一光学板设置于光学板的上方或下方。于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背光源、光学板及光学涂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入光端。入光端位于出光面的相邻侧。背光源设置对应入光端。光学板设置于出光面的上方。光学板包含延伸部,延伸部延伸至导光板的入光端。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于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背光源、光学板及光学涂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入光端。入光端位于出光面的相邻侧。背光源设置对应入光端。光学板设置于出光面的上方。光学板包含延伸部。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表面上。光学板的延伸部与背光源及部分的导光板向上垂直投影的面积重叠。相较于先前技术,本专利技术所披露的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仅需对原有的光学板进行向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延伸的设计,不需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与其支架之间额外设置一层反射片,即可有效地避免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所发出的光从框架金属件上的破孔射出背光模块外,除了能够降低背光模块的生产成本外,也可简化其组装程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示出先前技术中的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具体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图3、图5、图6及图7分别示出背光模块中的光学板组的不同实施例的剖面视图。图4A至图4F分别示出光学涂层形成于延伸部的下表面上的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A及图SB分别示出光学涂层涂布于光学板上的不同实施例的剖面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2:背光模块10、20、20”,:导光板11、21、21’、21”:光学板组 12、22:框架13、23:软性电路板14、24:电路板16、26、26”,:发光二极管背光源18,28:发光二极管支架 140:螺孔耳状结构R:反射片 261:第一侧边201:出光面 202:入光端C:显示面板AA:动作区262:第二侧边 N:开口CLE:光学涂层的边缘SDE:下表面的边缘H:破口 K:反折部111、211、211,、211”、211”,:上扩散片112、212、212’、212”、212”,:上菱镜片113、213、213’、213”、213”,:下菱镜片114、214、214,、214”、214”,:下扩散片2140、2130,、2130”:延伸部SD、SD’、SD”:下表面CL、CL’、CL”、CL1、CL2、CL3:光学涂层SU、SU,、SU”:上表面SS、SS’、SS”:侧表面L:光线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具体实施例为一种背光模块。于此实施例中,该背光模块为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内的侧光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并且该背光模块不需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与其支架之间额外设置一层反射片,即可防止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从金属件上的破孔射出。接下来,将就上述进行详细的介绍。请参照图2,图2示出此具体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的剖面视图。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2包含导光板20、光学板组21、框架22、软性电路板23、电路板24、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及发光二极管支架28。其中,导光板20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设置于框架22上方。导光板20具有出光面201与入光端202,且入光端202位于出光面201的相邻侧。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的第一侧边261设置对应导光板20的入光端202,并产生光线入射入光端202而进入导光板20内。光学板组21设置于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1的上方。框架22邻近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的下方及第二侧边262而设置。框架22与发光二极管支架28为一体件,发光二极管支架28在对应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的第二侧边262处具有开口 N。于此实施例中,框架22用以容纳发光二极管背光源26及导光板20。至于背光模块2上设置有显示面板C,显示面板C具有有源区(Active Area)。于此实施例中,有源区指显示面板C的可视区域,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显示面板C可为触控显示器,则有源区可为可触控感应的区域。为了清楚起见,此具体实施例中的光学板组21的详细结构请参照图3。如图3所不,光学板组21总共包含四层光学板211 214,由上到下分别为:上扩散片211、上菱镜片212、下菱镜片213及下扩散片214。也即,下扩散片214最靠近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1,而上扩散片211则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一入光端,其中该入光端位于该出光面的一相邻侧;一背光源,设置对应该入光端;一光学板,设置于该出光面的上方,该光学板包含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延伸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该延伸部的靠近该背光源的一端于该背光源与该导光板之间向下弯折;以及一光学涂层,形成于该延伸部的一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鸿黄达人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