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生物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具体为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联合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所述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菌种分别接入灭菌的种子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培养物接入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培养18h,后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取菌体沉淀即得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得的絮凝剂活性高、耐热性强、对pH稳定、无二次污染,适宜大规模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
,具体涉及生物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絮凝剂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其中目前常用的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系絮凝剂及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而饮用水中铝离子可以引发老年痴呆,丙烯酰胺单体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因此开发高效、安全、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絮凝剂很有必要。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有微生物在特定培养条件下产生得具有絮凝功能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主要成份有糖蛋白、多糖等,能对液体中难沉降的固体悬浮颗粒起到絮凝作用,从而加速沉降以达到固液分离。从微生物絮凝剂的来源和成份来看,其安全无毒,易被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符合安全无毒的新型絮凝剂开发的要求。申请号为201110215312.0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披露了一种粘质沙雷氏菌(Sarratiamarcesens),该菌株的保藏编号为CCTCCM2011209,其具有溶解微囊藻并产生灵菌红素的能力。该菌生产溶藻代谢产物灵菌红素,可以消除微囊藻水华及其水华带来的环境污染。但是,还没有关于粘质沙雷氏菌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报道。也没有任何关于粘质沙雷氏菌和其它菌种联合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提供微生物的新应用,该应用为制备生物絮凝剂提供了好的思路。为实现上述 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粘质沙雷氏菌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所述粘质沙雷氏菌分离于含有餐厨垃圾的污泥。通过16S rRNA测序,粘质沙雷氏菌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进一步,所述的应用中,所述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 M2013041。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应用中,所述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联合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所述克雷伯菌分离于榨菜厂综合废水。通过16S rRNA测序,所述克雷伯菌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进一步,所述的应用中,所述克雷伯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 M201304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其含有的两种微生物在絮凝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由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按1: 0.5-2的数量比组成,所述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 M 2013041,所述克雷伯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M2013043,所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中细菌总数大于或等于101(lCFU/mL。优选的所述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由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按1:1的数量比组成。微生物的数量是通过读取OD值来判断的。也可以通过本领域的其他常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将所述粘质沙雷氏菌菌种和/或所述克雷伯菌菌种分别接入灭菌的种子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进行混合发酵,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所述菌体或菌液为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进一步,所述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种子液的制备将粘质沙雷氏菌的单菌落和/或克雷伯菌的单菌落分别接入灭菌的种子培养基中28-32C,180-220rpm振荡培养24±6小时,分别得粘质沙雷氏菌菌液和克雷伯菌菌液,所述种子培养基的原料按下述比例组成:葡萄糖,10.0g ;Κ2ΗΡ04,5.0g ;MgS04.7Η20,0.2g ;KH2PO4, 2.0g ;NaCl,0.1g ;尿素,0.5g ;酵母粉,0.5g,蒸馏水 IL ;B混合发酵将步骤A所得生长稳定期的粘质沙雷氏菌菌液和\或克雷伯菌菌液按1-2%的接种量接种至发酵培养基,28-32 V,180-220rpm振荡培养16_24h后,所述菌体或菌液为微生物絮凝剂,所述发酵培养基的原料按如下比例组成:蔗糖或甘露醇8.0-12.0g,Κ2ΗΡ042.0-5.0g, MgSO4.7Η200.1-0.3g, KH2PO4L 0-3.0g, NaCl0.05-0.15g,尿素 0.5-1.5g,蒸馏水1L。进一步,所述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种子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中可用乳糖、淀粉、甘露醇和柠檬酸等碳量代替;所述发酵培养基中的的尿素用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硝酸钠和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等氮量代替。进一步,所述的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粘质沙雷氏菌菌液中的粘质沙雷氏菌与克雷伯菌菌液中的克雷伯菌的数量比为1: 0.5-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制得的絮凝剂活性高、耐热性强、对PH稳定、无二次污染,适宜大规模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絮凝活性成分的分布图。图2为发酵液、菌悬液和上清液对絮凝率的影响。图3为不同碳源对CB-1絮凝活性的影响。图4为不同氮源对CB-1絮凝活性的影响。图5为絮凝剂CB-1的温度稳定性。图6为絮凝剂CB-1的pH值稳定性。图7为金属离子添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8为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图9为作用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中,将粘质沙雷氏菌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3041,地址位于中国武汉武汉大学,收到日期为2013年I月23日;本专利技术中,将克雷伯菌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3043,地址位于中国武汉武汉大学,收到日期为2013年I月23日。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案例I高效絮凝菌的筛选与鉴定具有絮凝作用的备选微生物从活性污泥(来源于重庆市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活性污泥,)、垃圾渗滤液(来源于重庆市涪陵辣妹子榨菜厂综合废水)中筛选,将分离获得的菌株分别接入装有5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广口三角瓶中,置于摇床中于30°C、200rpm培养24h,取发酵液进行絮凝活性测试。图1为筛选得到的菌株的絮凝活性测试结果,其中粘质沙雷氏菌(又名phe-5)(生物保藏号为CTCC M 2013041)和克雷伯菌(又名ZC-7)(生物保藏号为CCTCCM2013043)的絮凝活性在所筛选菌株中最高,分别为67.6%和61.3%。上述两株菌种分别通过16S rRNA测序并在NCBI比对(比对对象详见下表描述栏),相似度达至IJ 99%。其中,phe-5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ZC-7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权利要求1.粘质沙雷氏菌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M 20130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联合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克雷伯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M2013043。5.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其特征在于:由粘质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按1: 0.5-2的数量比组成,所述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 M 2013041,所述克雷伯菌的生物保藏号为CCTCC M 2013043,所述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中细菌总数大于或等于101(lCFU/mL。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粘质沙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粘质沙雷氏菌在制备微生物絮凝剂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立岩,乔婧,唐薇,黄亦存,李斗,尹雅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