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端面仿形倒棱设备的动力头装置,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动力头装置中,电动机固定在支座上,电动机的输出轴利用套筒联轴器与轴连接,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利用上下轴承及其轴承座安装于套筒内,套筒利用其端部的法兰固定在支座中间的平板上;在支座的下端设置保护罩下盖;在轴的下端设置联接套;在联接套上设置过渡套。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倒棱大小的精确控制,沿齿高方向的全齿均匀倒棱,提高倒棱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端面仿形倒棱设备的动力头装置,属于机械制造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机械、汽车、摩托车、采煤等行业也日益兴盛。 这些行业所需的传递动力和运动同时具有改变转速和转向作用的齿轮生产也进 入了大批量的时代。齿轮生产厂家在大批量生产时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即齿轮 加工过程中,在齿轮端面形成锐边并残留着毛刺。而这些锐边、毛刺直接影响 着齿轮的质量这些锐边及毛刺,如果不去除,经过渗碳淬火后变得很硬,在 后道齿轮精加工时齿棱容易崩刃,在工作时它会划伤与之啮合的齿轮齿面,会 产生高噪音,对高速齿轮尤为明显。为了克服以上弊病,生产厂家必须将齿轮 加工过程中在齿端形成的锐边进行倒角并将残留在齿轮端面的毛刺去除,即齿 端倒棱。传统的倒棱装置大约有四种形式飞刀倒棱法、圆片砂轮自动倒棱法、蜗 杆式砂轮倒棱法、端铣连续分度倒棱法。这几种倒棱方式大多存在着以下的缺 陷倒棱尺寸大小不易控制,齿高方向倒棱不均匀,不能实现全齿倒棱,靠近 齿底部位倒棱效果差;受直径大小和模数的限制,适用范围窄;传动和分度机 构较复杂,成本高;倒棱效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发动机、涡轮机用高精度、高速传动齿轮对倒棱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型的倒棱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齿轮端面 仿形倒棱设备的动力头装置,以实现倒棱大小的精确控制,沿齿高方向的全齿 均匀倒棱,提高倒棱质量。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动力头装置中,电动机固定在支座上, 电动机的输出轴利用套筒联轴器与轴连接,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利用上下轴承及 其轴承座安装于套筒内,套筒利用其端部的法兰固定在支座中间的平板上;在 支座的下端设置保护罩下盖;在轴的下端设置联接套;在联接套上设置过渡套。在轴承上设置密封圈,上轴承的上端与轴间由轴用卡簧定位;下轴承的上 下两端分别安装隔套和下轴承端盖;隔套用止动垫片和圆螺母锁紧;在套筒上 设置横板,在套筒的横板上固定上轴承端盖与所述下轴承端盖;在联接套与轴 间采用螺钉和垫片定位,并利用下端的螺纹锁紧;在过渡套和联接套之间用平 键连接,并用紧定螺钉进行定位和锁紧。在动力头装置的下方有弹性夹头,所述弹性夹头夹持刀具,在动力头装置 上固定罩壳。刀具由弹性夹头夹持并通过锁紧螺母进行锁紧。本专利技术应用仿形原理倒棱,标准模型即为加工零件(齿轮)本身,无需设 计制造标准模型,适合直齿、斜齿、锥齿和链轮等各种齿形零件的齿端倒棱, 倒棱效率高且传动机构简单。本专利技术与己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制 造成本低;由于应用仿形原理进行齿端倒棱,标准模型即为加工零件(齿轮) 本身,无需另外设计制造标准模型,由被倒棱齿轮(工件)直接推动仿形触头 来控制倒棱刀具的运动轨迹,传动系统非常简单,故设备本身制造成本及客户 使用成本较低。本专利技术适合直齿、斜齿、锥齿和链轮等各种齿形零件的齿端倒 棱,通用性广。本专利技术中调节装置有粗调和微调装置两部分,调节方便可靠, 倒棱大小可精确控制、能实现沿齿高方向的全齿均匀倒棱,达到了高的倒棱质 量。本专利技术,可大大提高齿端倒棱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动力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图3中的滑块与滑座的结构图。 图6为直线导轨副结构的设计。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图8为恒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夹具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1、螺钉,2、夹具装置,3、刀具,4、工件(齿轮),5、控制面板,6、调 节装置,7、动力头装置,8、螺钉,9、罩壳,10、螺钉,11、仿形触头,12、 螺钉,13、直线导轨副,14、螺钉,15、恒力装置,16、床身,17、锁紧螺母, 18、过渡套,19、联接套,20、密封圈,21、下轴承端盖,22、隔套,23、止 动垫片,24、圆螺母,25、轴,26、轴承,27、上轴承端盖,28、套筒联轴器, 29、平键,30、紧定销钉,31、支座,32、电动机,33、螺钉,34、套筒,35、 密封圈,36、轴用卡簧,37、螺钉,38、轴承,39、螺钉,40、保护罩下盖, 41、螺钉,42、垫片,43、紧定螺钉,44、平键,45、弹性夹头,46、 Y向滑 座,47、 X向滑座,48、中固定板,49、销钉,50、第一螺杆,51、第一刻度 滚花螺母,52、螺钉,53、 Z向滑座,54、上固定板,55、螺钉,56、第一滑块, 57、螺母,58、螺钉,59、第二螺杆,60、轴承座,61、锁紧螺母,62、手轮, 63、平键,64、衬套,65、密封圈,66、圆螺母,67、止动垫片,68、隔套, 69、轴承,70、隔套,71、隔套,72、轴承,73、螺钉,74、轴承端盖,75、 密封圈,76、螺钉,77、第二刻度滚花螺母,78、销钉,79、第三螺杆,80、 下固定板,81、螺钉,82、第三刻度滚花螺母,83、销钉,84、第四螺杆,85、 螺钉,86、限位块,87、螺钉,88、螺钉,89、调节支架,90、吊环螺钉,91、 锁紧螺母,92、铜镶条,93、锁紧螺母,94、底板(燕尾部带镶条),95、导轨座,96、导轨,97、第二滑块,98、轴承端盖,99、螺钉,100、轴用卡簧,101、 轴承,102、轴承端盖,103、螺钉,104、螺钉,105、轴承座,106、齿轴,107、 齿条,108、滚花螺母,109、螺钉,110、滑轮座,111、滑轮,112、孔用挡圈, 113、轴承,114、隔套,115、垫片,116、销轴,117、螺母,118、弹性垫片, 119、刻度盘,120、平键,121、固定板,122、手轮,123、锁紧螺母,124、 第五螺杆,125、恒力装置牵引绳,126、下导向套,127、螺母,128、第一隔 套,129、第六螺杆,130、配重块,131、吊环螺钉,132、螺纹法兰,133、第 二隔套,134、螺母,135、上导向套,136、螺钉,137、摆线针轮减速机,138、 螺钉,139、连接盘,140、可换夹具,141、螺钉,142、平键,143、底盘。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如图l所示,夹具装置2用螺钉1固定在床身16的台面 上。刀具3由动力头装置7下方的弹性夹头夹紧。控制面板5安装在床身16的 台面上。工件齿轮4由夹具装置2定位夹紧。动力头装置7用螺钉10固定在调 节装置6中的滑块上。仿形触头11安装在调节装置6上。罩壳9用螺钉8固定 在动力头装置7上。调节装置6用螺钉12固定在直线导轨副13的滑块上。恒 力装置15用螺钉14固定在直线导轨副13上。直线导轨副13用螺钉固定在床 身16上。工作时,被倒棱的工件齿轮4定位并夹紧在夹具装置2上。动力头装置7 与调节装置6固定在直线导轨副13上。动力头装置7下方弹性夹头上安装有可 换刀具3。工作前,先根据所需倒棱尺寸的大小及齿轮螺旋角来微调调节装置6 (具体见图3调节装置机构说明),调节刀具3和仿形触头11与工件齿轮4的X、 Y、 Z三个方向相对位置。工作时,工件齿轮4由夹具装置2带动进行低速连续 旋转,工件齿轮4的轮齿慢速转动推动固定在调节装置6上的仿形触头11沿着 齿廓向远离工件齿轮4的中心方向运动。当转过齿顶时,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齿轮端面仿形倒棱设备的动力头装置,其特征是:电动机(32)固定在支座(31)上,电动机(32)的输出轴利用套筒联轴器(28)与轴(25)连接,轴(25)的上下两端分别利用上下轴承(26、38)及其轴承座安装于套筒(34)内,套筒(34)利用其端部的法兰固定在支座(31)中间的平板上;在支座(31)的下端设置保护罩下盖(40);在轴(25)的下端设置联接套(19);在联接套(19)上设置过渡套(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诗斌,张升学,盛永嘉,苏靖,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南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