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179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散热组与导流体;壳体具有供冷却流体进出的入口与出口,入口设置于壳体的隅角附近;导流体设有与入口相通的第一导流槽、与出口相通的第二导流槽、连通第一导流槽与第二导流槽并罩盖散热组的容置槽,第一导流槽与第二导流槽相对于壳体及散热组呈对角线配置。借此能够使冷却流体均匀地流过每个微流道且行进路线的距离均相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
本技术有关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尤指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组件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但是这些高性能的电子组件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没有及时适当地散选出去的话,将会使这些电子组件的工作温度超过正常可容许的范围,甚至故障或烧毁。为了将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出去,已知有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一般的结构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散热组,壳体是由金属等导热材质制成,其贴附欲被冷却的电子组件,壳体具有入口及出口,壳体内部具有与入口相通的进水槽及与出口相通的出水槽;散热组具有两个以上鳍片,相邻两个鳍片之间构成供冷却流体流过的微流道,散热组设置于壳体内并热接触电子组件。所以,使用时,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会被壳体传导至散热组,冷却流体从壳体的入口流入进水槽,然后从该进水槽流过散热组的微流道而将散热组吸收的热量带走,冷却流体最后从出水槽与出口离开壳体,借此将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别处。根据现有技术,进水槽与出水槽一般设置在壳体的两个相反侧而呈对向设置,这样的配置方式理论上是为了使冷却流体的流动路径最短,而加快冷却流体在壳体内部通过散热组的速率。然而,在实际运作上,这类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却具有如下的问题:第一、冷却流体通过散热组的时间不够长,因此冷却流体无法完全与散热组进行热交换。第二,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现有技术中壳体的入口与进水槽为等直径的管道或槽道,并无任何缓冲或扩散设计,且冷却流体在壳体的入口及进水槽的流速较快,所以快速的冷却流体仅冲击一部分的散热组,冷却流体无法完全均匀地流入每个微流道内,且一部分的冷却流体甚至会被散热组反弹回来而与其它冷却流体形成扰流,进而影响冷却流体流入散热组的流动速率。第三、现有技术中,进水槽与出水槽位于壳体的相反两侧,也位于散热组的相反两侦U。所以,冷却流体主要是通过散热组较中间的微流道,而对于距离进水槽与出水槽的连线较远的两侧微流道来说,冷却流体流过的比例较少,所以散热组内设置的微流道的使用效率不一致,而且冷却流体通过中间微流道的行进路线较短,而流过外侧微流道的行进路线较长,如此无法产生均匀的微流道效果。另一方面,在现有技术中,壳体的出水槽与出口无任何加速设计,导致通过散热组的冷却流体的速度与进入时的冷却流体的速度产生较大的落差,如此也会影响冷却流体通过整个热交换模块的速率。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即成为本技术改良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能够使冷却流体均匀地流过每个微流道且行进路线的距离均相等。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能够减少冷却流体在进入散热组之前产生的扰流现象而达成均匀一致的流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包括:壳体;散热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导流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该导流体设有与所述壳体相通的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并罩盖所述散热组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朝向所述容置槽逐渐扩大,所述第二导流槽远离所述容置槽逐渐缩小。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特色,所述壳体具有入口及出口,所述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隅角处,且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相对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散热组呈对角线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槽从所述入口朝所述容置槽逐渐扩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槽从所述容置槽朝所述出口逐渐缩小。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上盖及底板,所述上盖用以罩盖并密封所述底板,所述上盖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供所述散热组及所述导流体容置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上盖,所述入口位于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侧表面上且邻近隅角,所述出口位于所述上盖的顶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具有两个以上鳍片,相邻两个所述鳍片之间构成微流道,所述鳍片及所述微流道彼此平行,致使所述散热组具有接近所述入口的进水侧及远离该进水侧的出水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槽的起点的形状对应所述入口的形状而呈扁矩形,所述第一导流槽的终点则扩大而涵盖所述散热组的所述进水侧,所述第二导流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轮廓呈相反对称,所述第二导流槽的起点涵盖整个所述散热组的所述出水侦牝所述第二导流槽逐渐收拢缩小而汇聚在所述导流体的另一隅角附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及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导流体的下部且实质上与所述散热组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导流体在所述第二导流槽的上方设有缓冲集流槽,该缓冲集流槽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导流槽与所述出口,该缓冲集流槽的起点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相通的缺口,该缓冲集流槽的终点设有与所述出口相通的排水孔。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功效:根据本技术,由于入口设置于壳体的隅角附近,且第一导流槽与第二导流槽相对于壳体及散热组呈对角线配置,这样的配置方式能够使冷却流体在相同底面积的壳体内的行进路线距离最大,故在该最大的行进路线上能使更多的冷却流体充分地与散热组进行热交换。另外,由于入口设置于壳体的隅角附近,且第一导流槽与第二导流槽相对于壳体及散热组呈对角线配置,第一导流槽从入口朝容置槽逐渐扩大,且第二导流槽从容置槽朝出口逐渐缩小,所以,这样的配置方式能够使冷却流体在散热组内的每个微流道的流动路线距离几乎相等,故能产生均匀流道的效果并充分运用散热组的每个微流道,不会有现有技术中仅主要运用中间地带的微流道的情形。另一方面,就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从入口流进第一导流槽的冷却流体会因为逐渐扩大的第一导流槽而达到扩散的效果,不会像现有技术一样集中撞击一部分的散热组而反弹造成扰流,而且,逐渐缩小的第二导流槽会逐渐收拢而增加冷却流体离开壳体的速度,故能够使冷却流体进入壳体与离开壳体的速率保持一致,从而增加热交换模块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操作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从底面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仰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侧剖视示意图,显示冷却流体流过散热组的情形;图8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侧剖视示意图,显示冷却流体流经出口的情形。附图标记说明I热交换模块10壳体11 上盖111 入口112 出口12 底板20散热组21鳍片211微流道Lin进水侧Ltjut出水侧30导流体31第一导流槽3`2第二导流槽33容置槽34缓冲集流槽341 缺口342 排水孔100电路板200电子发热组件300循环泵310进水管320出水管330导管400散热模块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以下简称为热交换模块I)。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热交换模块I运用冷却流体对电路板100上的电子发热组件200进行散热,热交换模块I具有供冷却流体进出的入口 111及出口112,入口 111连接有进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散热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导流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该导流体设有与所述壳体相通的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并罩盖所述散热组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朝向所述容置槽逐渐扩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散热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导流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该导流体设有与所述壳体相通的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并罩盖所述散热组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朝向所述容置槽逐渐扩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槽远离所述容置槽逐渐缩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入口及出口,所述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隅角处,且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第二导流槽相对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散热组呈对角线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从所述入口朝所述容置槽逐渐扩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槽从所述容置槽朝所述出口逐渐缩小。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均匀流道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上盖及底板,所述上盖用以罩盖并密封所述底板,所述上盖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供所述散热组及所述导流体容置的空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均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哲圣李哲尹
申请(专利权)人: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