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蓄电池,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的负极板;处于壳体两端的单体电池的一侧电性极板耳通过焊接形成一电池极点,除形成电池极点的电性极板耳外,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与相邻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通过一金属片联接;所述金属片上对应需联接的电性极板耳的数量开有若干个卡口,所述金属片通过其上的若干个卡口与对应的电性极板耳相互卡紧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采用卡口金属片使电性极板耳联接,节约成本,且保证电池的正常运作;其有效解决了现有铅酸蓄电池连接结构用料大、易腐蚀和存在危害健康隐患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电池的使用非常普通,其中铅酸蓄电池为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蓄电池,其所使用的阳极为铅、阴极为二氧化铅,电解液为27-45%的硫酸溶液,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结构简单、电动势大、操作温度广和良好的循环寿命等优点,其在蓄电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主要应用于汽械车等领域。一般的铅酸蓄电池是由正负极板(2、3)、隔板11、壳体1、电解液、极板分隔填充物4、汇流排及正负输出电极(5、6)等组成,其放电的化学反应是依靠正极板活性物质(二氧化铅和铅)和负极板活性物质(海绵状纯铅)在电解液(稀硫酸溶液)的作用下进行。如图1和2所示,铅酸蓄电池的隔板11把壳体I内分成若干个单体电池,每个单体电池内间隔分布正负极板(2、3),正极板2和负极板3之间设置极板分隔填充物4,正负极板(2、3)均设置极板耳(正极板2设有正极板耳21,负电极板3设有负极板耳31),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板耳21设置为同侧、负极板耳31也设置为同侧,每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21与相邻的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31位于同一侧。进一步,位于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21采用汇流排连接在一起,该汇流排定义为正汇流排91 ;且位于同一单体电池的负极板耳也采用汇流排连接在一起,该汇流排定义为负汇流排92。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汇流排91与正输出电极5焊接,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汇流排92与负输出电极6焊接,其余相邻单体电池的正汇流排91和负汇流排92采用设有隔板槽的连接铅柱7焊接相连,上述汇流排及正负输出电极均为铅件,且用量较大。现有的铅酸蓄电池极板耳和输出电极的连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汇流排、铅柱及输出电极采用的铅料用量大,导致成本较高,而且汇流排其作用只是导电,不参与电池充放电化学反应,因此会造成大量材料浪费;(2)汇流排长期在强酸液的环境存在,如果存在焊接缺陷会非常容易出现酸腐蚀后极板掉片或汇流排断裂;(3)汇流排、连接铅柱及输出电极在烧焊过程产生的铅雾对操作者健康也存在一定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结构蓄电池,其内部的电性极板耳间的联接及单体电池的电性连接更可靠实用,并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新型结构蓄电池,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的负极板;除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及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外,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与相邻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通过一金属片联接;所述金属片上对应需联接的电性极板耳的数量开有若干个卡口,所述金属片通过其上的若干个卡口与对应的电性极板耳相互卡紧固定。作为优选,所述金属片为长方形,其上的卡口为设置在金属片长边边缘上的内陷缺口。作为优选,处于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末端焊接形成正极点,处于壳体中的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末端焊接形成负极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取消了现有采用铅材料的汇流排、铅柱及输出电极的设计,而采用卡口金属片使电性极板耳联接,从而使各单体电池电性连接;并通过焊接工艺将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形成正极点,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形成负极点。很大程度节省了材料,节约成本,且保证了各单体电池之间的良好电性连接,保证电池的正常运作;并有效解决了现有铅酸蓄电池连接结构用料大、易腐蚀和存在危害健康隐患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蓄电池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I—壳体;11—隔板;2 —正极板;21—正极板耳;3 —负极板;31—负极板耳;4一极板分隔填充物;5—正输出电极;6—负输出电极;7—连接铅柱;8—金属片;91 一正汇流排;92—负汇流排。现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新型结构蓄电池,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21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31的负极板。处于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末端焊接形成正极点,处于壳体中的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末端焊接形成负极点。除形成电池极点的电性极板耳外,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21与相邻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31通过一金属片8联接;所述金属片8上对应需联接的电性极板耳的数量开有若干个卡口,所述金属片8通过其上的若干个卡口与对应的电性极板耳卡紧固定。所述金属片8为长方形,其上的卡口为设置在金属片8长边边缘上的内陷缺口在电池应用时,通过金属片卡紧在电性极板耳上,使正极板耳与负极板耳联接在一起,从而使各单体电池形成串联,使电池内部正常运作;并通过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形成的正极点及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形成的负极点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结构蓄电池,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的负极板;其特征在于,除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及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外,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与相邻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通过一金属片联接;所述金属片上对应需联接的电性极板耳的数量开有若干个卡口,所述金属片通过其上的若干个卡口与对应的电性极板耳相互卡紧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结构蓄电池,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若干单体电池,每一单体电池内间隔设置带有正极板耳的正极板及带有负极板耳的负极板;其特征在于,除壳体中的第一格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及最后一格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外,同一单体电池内的正极板耳与相邻单体电池内的负极板耳通过一金属片联接;所述金属片上对应需联接的电性极板耳的数量开有若干个卡口,所述金属片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谢建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