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选择开关,其包括壳体,可转动的操作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操作机构固定连接的传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传动件配合连接的操动件,所述操动件控制基座内的动、静触点的接触或不接触,实现电路通断;所述传动件在与所述操动件配合一侧的底面上成型有旋转推动脚;所述操动件的顶面上成型有与所述旋转推动脚配合的自锁控制面或自复位控制面,所述自锁控制面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凹槽面,所述自复位控制面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平面。该组合式选择开关解决了现有选择开关转动不灵活的技术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式选择开关
本技术属于开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选择开关。
技术介绍
选择开关是把分接选择器和切换开关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能承载、通断电流的一 种开关装置。其根据操作机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旋钮选择开关和钥匙选择开关;根据旋钮切 换位置的个数可分为两位选择开关和三位选择开关;根据旋钮的不同停止位置可分为自锁 选择开关和自复位选择开关。现有的选择开关中,一般都是通过一个操动件来实现自锁或自复位两种功能,如 中国专利文件CN1341264公开的组合式选择按钮,其包括外壳,弹簧加载的操动件,旋转的 操作机构以及将操作机构的运动经过控制曲面传送至控制推杆的传动构件组成,相对于外 壳固定的止挡和活动逆止挡构成可用来选择切换位置的数量和操纵方式不同的止动元件。 该选择按钮设置一个操动件配合传动件以及止动元件动作实现自锁和自复位两种功能,这 导致自复位的弧面坡度较大,弧面较短,扳动按钮较为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组合选择按钮开关的结构设计不 合理导致扳动按钮不够灵活,进而提供一种能够使组合式选择开关在自锁和自复位两种状 态下均能较为灵敏地扳动旋钮的选择开关的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组合式选择开关,其包括,壳体,可转动的操 作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操作机构固定连接的传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并与所述传动件配合连接的操动件,所述操动件控制基座内的动、静触点的接触或不接触, 实现电路通断;所述传动件在与所述操动件配合一侧的底面上成型有旋转推动脚;所述操 动件的顶面上成型有与所述旋转推动脚配合的自锁控制面或自复位控制面,所述自锁控制 面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凹槽面,所述自复位控制面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 于坡面顶部的平面。所述壳体内侧对称放置两个所述操动件,所述操动件的外侧设有复位弹簧,在所 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所述操动件顶靠于所述传动件上。还包括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止挡,以及设置于所述 传动件上与所述止挡配合的限位凸起。所述传动件在与所述操动件配合一侧的底面上对称成型有两个V字型的所述旋 转推动脚;沿所述传动件底面的最外周上对称成型有四个所述限位凸起。所述传动件在与所述操动件配合一侧的底面上成型有一个W字型的所述旋转推 动脚;在所述传动件底面的最外周上,在所述旋转推动脚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限位凸起。所述操作机构为旋钮操作机构,所述旋钮操作机构与所述传动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操作机构为钥匙操作机构,所述钥匙操作机构包括锁芯以及套设于所述锁芯上的锁帽,所述锁芯内部插设多个平行设置的锁片,所述锁芯与所述传动件一体成型。所述锁帽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用于与所述锁芯配合,所述内 环面上对称设有一对锁片弹出槽,在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之间设置止挡筋,所述止挡筋与 所述锁芯上的限位止挡配合。所述锁帽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用于与所述锁芯配合,所述内 环面上对称设有三对锁片弹出槽,在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之间设置止挡筋,所述止挡筋与 所述锁芯上的限位止挡配合。所述操动件下侧连接有底扣,所述底扣上成型有安装柱以及挂钩,所述安装柱插 入所述操动件上的安装槽内实现定位,所述挂钩挂扣于所述操动件上与所述操动件连接。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的组合式选择开关配置了两个不同的操动件用于实现自锁和自复 位,这样在开关自复位时,操动件的坡面较长,较缓;使旋钮转动较为灵活。(2)本技术的组合式选择开关中,在两个操作件的外侧分别设置复位弹簧,与 现有技术中在两个操作件外侧设置一个复位弹簧的结构相比,该选择开关的作用可靠。(3)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该组合式选择开关将旋钮与传动件一体注塑成型。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旋钮选择开关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旋钮选择开关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钥匙选择开关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钥匙选择开关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操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锁帽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底扣的立体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壳体,2.1-旋钮操作机构,2.2-钥匙操作机构,3.1,3.2,3.3,3.4_传动件,4.1、 4.2-操动件,4.1.1-自复位控制面,4.2.1-自锁控制面,5.1、5.2-旋转推动脚,6-限位凸 起,7-复位弹簧,8-锁芯,9.1、9.2、9.3、9.4-锁帽,10-锁片,11-锁片弹出槽,12-止挡筋, 13-底扣,14-上座,15-下座,16-螺母,17-垫圈,18-旋钮外圈,19-安装柱,20-挂钩。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式选择开关,其为旋钮式自复位选择开关,其包括 壳体1,以及可转动的旋钮操作机构2.1,设置于所述壳体I内部并与所述操作机构固定连 接的传动件3.1,设置于所述壳体I内部并与所述传动件3.1配合连接的操动件4.1,所述操动件4.1控制基座内的动、静触点的接触或不接触,实现电路通断;所述传动件3.1在与 所述操动件4.1配合一侧的底面上对称成型有两个V字型的所述旋转推动脚5.1 ;所述操 动件4.1的顶面上成型有与所述旋转推动脚5.1配合的自复位控制面4.1.1,所述自复位控 制面4.1.1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平面。由于所述自复位操作面4.1.1的坡 面较缓较长,这样,可以使开关在自复位时转动灵活。所述壳体I内侧对称放置两个所述操动件4.1,所述操动件4.1的外侧设有复位 弹簧7,在所述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使所述操动件4.1顶靠于所述传动件3.1上。如图9 所示,所述操动件4.1下侧连接有底扣13,所述底扣13上成型有安装柱19以及挂钩20,所 述安装柱19插入所述操动件4.1上的安装槽内实现定位,所述挂钩20挂扣于所述操动件 4.1上与所述操动件4.1连接。该选择开关还包括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I上的止挡,以 及设置于所述传动件3.1上与所述止挡配合的限位凸起6。所述限位凸起6沿所述传动件3.1底面的最外周上对称设置。所述基座包括上座14以及下座15 ;所述上座14分别与所述壳体I和所述下座15 卡扣连接;所述下座15内设有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固定连接于推杆上,所述推杆 伸出所述下座15并抵靠在所述按钮操动件上。所述下壳体15与所述上座14通过卡扣连接,所述下壳体15在与所述上座14的 连接处设有凸扣,所述上座14对应处设有与其配合的扣位。所述壳体I的外周面连接有用于将所述下壳体I固定连接于基板上的螺母16 ;所 述螺母16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一侧设置止退凸点,所述螺母16的周向上间隔设有若干个 适于手握的旋拧凸起,所述旋拧凸起上设有与手指配合的凹面。所述壳体I在与所述基板配合的台阶面上设有用于放置垫圈垫圈17的台阶筋。本实施中,所述旋钮操作机构2.1的手柄为一字型,所述旋钮操作机构2.1插入旋 钮外圈18内部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选择开关,其包括,壳体(1),可转动的操作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并与所述操作机构固定连接的传动件(3.1、3.2、3.3、3.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并与所述传动件(3.1、3.2、3.3、3.4)配合连接的操动件(4.1、4.2),所述操动件(4.1、4.2)控制基座内的动、静触点的接触或不接触,实现电路通断;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3.1、3.2、3.3、3.4)在与所述操动件(4.1、4.2)配合一侧的底面上成型有旋转推动脚(5.1、5.2);所述操动件(4.1、4.2)的顶面上成型有与所述旋转推动脚(5.1、5.2)配合的自锁控制面(4.2.1)或自复位控制面(4.1.1),所述自锁控制面(4.2.1)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凹槽面,所述自复位控制面(4.1.1)包括一段坡面以及设置于坡面顶部的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柱,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信达利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