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机及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8583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及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导风叶片单元,所述导风叶片单元包括与所述机壳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能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空调制冷过程中,换热器的各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均存在温度差。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等。以蒸发器为例,由于蒸发器的各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均存在温度差,使得蒸发器的制冷剂流路存在过热制冷剂流路和带液制冷剂流路,过热制冷剂流路为管内的制冷剂均吸热挥发为气态,吸热能力大大下降的制冷剂流路,带液制冷剂流路为管内的制冷剂存在液态部分,吸收热量不完全。蒸发器的过热制冷剂流路吸热能力受限,而带液制冷剂流路没有完全吸热挥发即流回压缩机重新循环,使得蒸发器的换热能力较低。目前,为使换热器达到最大的换热能力,需要减小每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间的温度差。传统的匹配方法是通过改变分液毛细管的内径或长度来调节各路的冷媒流量,从而保证出管温度的均匀性。但是,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调节是性能匹配中耗时最多、改机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而且受调节工装的影响,分液毛细管外置和内置时的调节效果差距较大,每调整一次毛细管,都需要重新烧焊。通常受壳体空间和毛细管调节能力的限制,存在几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偏低或偏高,同样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7)及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的换热器(6),所述换热器(6)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4);导风叶片单元(3),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包括与所述机壳(7)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31)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4)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控制器(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7)及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的换热器(6),所述换热器(6)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 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 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4); 导风叶片单元(3),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包括与所述机壳(7)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31)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驱动装置; 根据所述测温元件(4)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控制器(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7 )的进风口的支架(I),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I)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I)与所述空调内机的过滤网(2)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分区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与所述换热分区一一对应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的导风重合值P大于所述换热器的管间距并且小于1.5倍的所述管间距; 其中,所述导风重合值P为相邻两个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汪俊勇颜圣绿何国军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