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及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导风叶片单元,所述导风叶片单元包括与所述机壳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能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空调制冷过程中,换热器的各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均存在温度差。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等。以蒸发器为例,由于蒸发器的各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均存在温度差,使得蒸发器的制冷剂流路存在过热制冷剂流路和带液制冷剂流路,过热制冷剂流路为管内的制冷剂均吸热挥发为气态,吸热能力大大下降的制冷剂流路,带液制冷剂流路为管内的制冷剂存在液态部分,吸收热量不完全。蒸发器的过热制冷剂流路吸热能力受限,而带液制冷剂流路没有完全吸热挥发即流回压缩机重新循环,使得蒸发器的换热能力较低。目前,为使换热器达到最大的换热能力,需要减小每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间的温度差。传统的匹配方法是通过改变分液毛细管的内径或长度来调节各路的冷媒流量,从而保证出管温度的均匀性。但是,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调节是性能匹配中耗时最多、改机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而且受调节工装的影响,分液毛细管外置和内置时的调节效果差距较大,每调整一次毛细管,都需要重新烧焊。通常受壳体空间和毛细管调节能力的限制,存在几个制冷剂流路的出管温度偏低或偏高,同样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从而使空调能效较低。因此,如何提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闻空调能效,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提闻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闻了空调能效。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及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导风叶片单元,所述导风叶片单元包括与所述机壳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控制器。优选地,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的进风口的支架,所述导风叶片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优选地,所述支架与所述空调内机的过滤网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导风叶片单元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分区的数量相同且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叶片单元的导风重合值P大于所述换热器的管间距并且小于1.5倍的所述管间距;其中,导风重合值P为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叶片单元引导外界风在所述换热器的重合面积的宽度。优选地,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分区的冷媒出口端。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导风叶片连接的联动装置及驱动所述联动装置运动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联动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导风叶片。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对换热器的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进行导风,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空调内机的进风口的支架;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导风叶片单元,所述导 风叶片单元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导风叶片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控制器。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所述导风叶片连接的联动装置及驱动所述联动装置运动的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联动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导风叶片。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内机,增加了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通过测量换热器的换热分区温度并将换热分区温度传递给控制器,由控制器发出控制驱动装置运行的驱动信号,以调整位于进风口的导风叶片的倾斜角度,改变换热器的局部受风量,使换热器上的温度均匀分布,减小过热换热分区的进风量,增加带液换热分区的进风量,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及空调能效。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空调内机中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由于上述空调内机具有上述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介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的进风控制区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内机,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能效。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的进风控制区域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7及设置于机壳7内的换热器6,换热器6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机壳7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4;导风叶片单元3,导风叶片单元3包括与机壳7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31及驱动导风叶片31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测温元件4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导风叶片31转动的控制器5。需要说明的是,将换热器的多个换热分区与相同数量的测温元件4 一一对应,并通过各个测温元件4对各个换热分区进行测温。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内机,增加了调节换热器6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通过测量换热器6的换热分区温度并将换热分区温度传递给控制器5,由控制器5发出控制驱动装置运行的驱动信号,以调整位于进风口的导风叶片31的倾斜角度,改变换热器的局部受风量,使换热器上的温度均匀分布,减小过热换热分区的进风量,增加带液换热分区的进风量,进而提闻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闻空调制冷效果并且提闻了空调的能效。以处于制冷状态时的换热器,即蒸发器为例,当Λ Tn= I Tn-T I彡Λ T时,控制器5控制导风叶片31维持原状;当Λ Tn= I Tn-T I >Λ T且Tn > T时,控制器5调整与该换热分区对应的导风叶片31的倾斜角度,以减小该换热分区的风量;当Λ Tn= I Tn-T I >Λ T且Tn < T时,控制器5调整与该换热分区对应的导风叶片31的倾斜角度,以增加该换热分区的风量。其中,Tn换热分区温度,T为预设温度,ATn为差值绝对值,Λ T为允许温度差。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壳7的进风口的支架1,导风叶片31转动设置于支架I上。通过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7)及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的换热器(6),所述换热器(6)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4);导风叶片单元(3),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包括与所述机壳(7)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31)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测温元件(4)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控制器(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内机,包括机壳(7)及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的换热器(6),所述换热器(6)包括多个按照制冷剂流路划分的换热分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壳(7)内,用于调节换热器进风分布的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 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包括: 与所述换热分区对应设置,用于测量所述换热分区温度的测温元件(4); 导风叶片单元(3),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包括与所述机壳(7)转动配合的导风叶片(31)及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驱动装置; 根据所述测温元件(4)采集的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的控制器(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导风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壳(7 )的进风口的支架(I),所述导风叶片(31)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I)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I)与所述空调内机的过滤网(2)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的数量与所述换热分区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与所述换热分区一一对应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叶片单元(3)的导风重合值P大于所述换热器的管间距并且小于1.5倍的所述管间距; 其中,所述导风重合值P为相邻两个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汪俊勇,颜圣绿,何国军,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