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端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8304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端加工装置,其是将现有技术中的夹管部结构以二相枢接的耳部结构取代,可外掀式的耳部结构可以增加充足的空间使刀具更换更便利,以及使钢管在切削前放置位置更为精确,以免钢管撞损切刀刀刃。并在管体内设置轴套及轴承,使旋转轴在高速旋转时也不易产生高温,而且在滑套外套设一弹簧,使管端加工完毕后放开转轮,旋转轴即可因弹簧弹力而后退,如此可使更换钢管规格更为容易,进而使更换时间大幅缩短,并且因降低磨耗而减少零件上的摩擦损耗及高温,而且在操作完毕后切刀组件可自动退回,使切刀组件意外受损的机率减少,并且减少原有现有的操作步骤。(*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加工装置,特别是有关一种操作容易,管径规格更换快速的管端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在切割钢管后,在钢管外部大都会残留毛边或稍微不平整的情形发生,因此必须将钢管的外端部、内端部或轴端面上进行修边及平面加工的加工装置,而现有管端加工机,如图1及图2所示,此管端加工机包括一圆筒状的本体10,在此本体10内设有一轴套12,在轴套12内套设一转轴14,在转轴14的二端分别设有一切刀固定座16及一连接孔18,此切刀固定座16可夹固一切刀组件20,而连接孔18则可连接一驱动装置22,此驱动装置22可带动转轴14在轴套12内转动,且在本体10的侧缘设置一转轮24,此转轮24连接一偏心轮轴26,此偏心轮轴26连接至转轴14,当此转轮24转动时可使此转轴14呈现前后往复移动。另外本体10的前端设有一固定式夹管部28,此夹管部28上、下端分别设有固定螺丝30,此夹管部28内可装置一夹固组件32,并利用固定螺丝30固定在夹管部28内,此夹固组件32是由二半圆形管夹34及二弹簧36所组成,且此夹固组件32可将一钢管28夹设固定,使钢管的端面位在切刀组件20前方,通过由驱动装置22带动转轴14转动,并手动操作转轮24使转轴14往前移动,使切刀固定座16上的切刀组件20碰触钢管的端面,将钢管端面整平。然而此管端加工机在进行端面加工时产生许多的问题,如在更换不同管径的钢管时,必须将夹固组件32做适当的替换,而此替换的过程非常繁琐,要先将二螺丝30松开,再将夹固组件32从夹管部28取出,而且夹固组件32中的弹簧36在长期使用下容易弹性疲乏而使钢管28不容易装设,另外在进行管端加工时转轴14长时间旋转,使本体10的温度急遽升高,使得本体10不易握持,导致更换零件难度增加。此外切刀固定座16的移动是由转轮24转动控制,而在完成端面加工时必须将转动转轮24使切刀固定座16后退,防止取出钢管时,使钢管与切刀组件20再次碰撞,使切刀组件20刀刃损毁,而此切刀固定座16后退步骤常是使用者所遗忘的,因此常造成材料及设备的损失。而固定式夹管部28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更换切刀组件20,因此每次更换切刀组件20时,必须先拆卸下夹固组件32后才能更换切刀组件20,操作十分费时。有鉴于此,本技术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一种管端加工装置,有效克服现有管端加工机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管端加工装置,以二相枢接的耳部结构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夹管部结构,使更换钢管规格及更换刀具为容易,更可正确确认管端放置位置,以减少管端放置时碰损刀具,进而使更换时间大幅缩短。而固定装置和滑动式压紧装置采分离式滑动设计,当固定装置下压滑动式压紧装置时,在滑动式压紧装置和第二耳部两相接触面,不会产生扭转动作,以保护第二耳部不会摩擦受损。当固定装置上升退回时,滑动式压紧装置上的O型环会带着滑动式压紧装置随固定装置上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管端加工装置,在管体内设置轴套及轴承,使旋转轴在高速旋转时也不易产生高温,减少零件上的摩擦损耗。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管端加工装置,在滑套套设一弹簧,使管端加工完毕后放开转轮,旋转轴即可因弹簧弹力而后退,而使切刀组件意外受损的机率减少,并且减少原有现有的操作步骤。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管端加工装置,通过由在旋转轴的夹持部侧面上设置调整孔,在更换切刀组件时,利用调整孔转动旋转轴转动角度,使固定切刀组件的固定孔在适合操作的角度外露,进而使切刀组件更容易更换。根据本技术,一种管端加工装置,包括一管体,此管体具有一驱动端及一加工端,此加工端设有第一耳部,第一耳部一端枢接有一固定装置及一滑动式压紧装置,而其另一端枢接一第二耳部,固定装置可将第二耳部固定在第一耳部上,第一耳部与第二耳部可夹固一管件,且在管体内设有一滑套,此滑套内环设有至少一轴承,在此轴承内设有一旋转轴,此旋转轴二端分别具有一转动孔及一夹持部,转动孔可连接一驱动装置,而夹持部可夹设一切刀组件,此驱动装置可带动旋转轴及切刀组件转动,而在管体侧缘设有一移动装置,此移动装置穿透管体且连接至滑套,移动装置可带动滑套及旋转轴前后往复移动,使切刀组件碰触管件的端面。以下通过由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管体及二耳部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管体及二耳部正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管体及二耳部侧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号说明10 本体 12 轴套14 转轴 16 切刀固定座18 连接孔 20 切刀组件22 驱动装置 24 转轮26 偏心轮轴 28 夹管部30 固定螺丝 32 夹固组件34 管夹 36 弹簧38 管体 40 驱动端42 加工端 44 第一耳部 46 固定装置 47 滑动式压紧装置48 第二耳部 50 管夹52 弧形槽口 54 管件56 开口 58 紧迫部60 卡止部62 滑套64 挡块 66 弹性组件68 轴承 70 旋转轴72 转动孔74 夹持部76 驱动装置 78 切刀固定孔80 调整孔82 切刀组件84 移动装置 86 转轮88 偏心轮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管端加工装置,首先解说此管端加工装置管体外观结构部分,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此管端加工装置包括一管体38,此管体38具有一驱动端40及一加工端42,在加工端42上设有一第一耳部44,此第一耳部44二端分别枢接一固定装置46及滑动式压紧装置47及一第二耳部48,在第一耳部44及第二耳部48上分别设有设有一管夹50,此二管夹50分别设有相对应的弧形槽口52,将第二耳部48旋转至第一耳部44上,使二管夹50上的弧形槽口52围成一圆形孔洞,此圆形孔洞可夹固一钢质管件54,再由固定装置46将第二耳部48固定在第一耳部44上,且在管体38与第一耳部44及第二耳部48的间分别设有一开口56,另外在管体38的驱动端40环设有一紧迫部58。接续解说管体38内部结构部分,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在管体38内且位于驱动端40环设有一卡止部60,并在管体38内设有一滑套62,此滑套62设有一挡块64,在卡止部60与挡块64的间设置一弹性组件66,此弹性组件66是为弹簧。接着在滑套62内设置二轴承68,将一旋转轴70穿设在二轴承68内,此旋转轴70二端分别具有一转动孔72及一夹持部74,此转动孔72是位在管体38的驱动端40周围,此转动孔72可供一驱动装置76连接,此驱动装置76可带动旋转轴70转动,且可由驱动端40所环设的紧迫部58将驱动装置76加以固定;而旋转轴70另一端的夹持部74设有三孔切刀固定孔78及对称面的调整孔80,此切刀固定孔78及调整孔80可在开口56处露出,再利用锁固方式将一切刀组件82设置在夹持部74上,而夹持部74上的调整孔80可提供使用者手动调整旋转轴70转动,使夹持部74上的固定孔78可在适当的角度、位置露出,进而使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端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管体,其是具有一驱动端及一加工端,该加工端设有一第一耳部,该第一耳部一端枢接有一固定装置及一滑动式压紧装置,而其另一端枢接一第二耳部,该固定装置可将该第二耳部固定在该第一耳部上,该第一耳部与该第二耳部可夹固一管件;    一滑套,其是设置在该管体内,且在该滑套内环设有至少一轴承;    一旋转轴,其是位在该轴承内,在该旋转轴二端分别具有一转动孔及一夹持部,该转动孔可连接一驱动装置,而该夹持部可夹设一切刀组件,该驱动装置可带动该旋转轴及该切刀组件转动;以及    一移动装置,其是设置在该管体侧缘,并穿透该管体且连接至该滑套,该移动装置可带动该滑套及该旋转轴前后往复移动,使该切刀组件碰触该管件的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家德
申请(专利权)人:宝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