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4998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其中,飞花回收装置(30)具备配置在退绕辅助装置(2)的可动筒(13)的上方开(13a)侧边的上喷嘴(31)和配置在可动筒(13)的下方开(13b)侧边的下喷嘴(32)。由此,不仅能够将飞散到可动筒(13)下方的飞花,而且也能够将飞散到可动筒(13)上方的飞花回收。并且,由于采用了不仅使可动筒(13)、而且使上下喷嘴(31、32)追随从喂纱筒管(B)的退绕作业地下降位移的结构,因此与飞花回收装置(30)的喷嘴的姿势位置固定的形态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回收飞散的飞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卷绕装置,尤其涉及退绕辅助装置的飞花回收装置的改良。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飞花回收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可以列举本专利申请人提出的日本特开平05-139621号公报、特开2009-046267号公报等。在特开平05-139621号公报中,在伴随退绕作业的进行而下降位移的气圈限制部件中设置了飞花回收装置。这里的气圈限制部件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形成为具有内流路和外流路的双重管结构,在分隔两流路的内管的筒壁上设置有飞花吸引用的开口。从内管的下部被吸入了的飞花通过开口到达外流路,从与外流路连通的吸引管送至集棉箱。特开2009-046267号公报中记载的飞花回收装置具备具有吸引回收飞花的吸引开口部的吸引喷嘴、以及使吸引喷嘴升降位移的升降机构。并且,追随从喂纱筒管的退绕作业的进行地用升降机构使吸引喷嘴下降位移,以使吸引喷嘴的吸引开口部临近喂纱筒管的退绕位置和退绕的纱线形成气圈的气圈形成区域。特开平05-139621号公报的飞花回收装置中,因为在喂纱筒管的正上方回收飞花,因此对附着在以从喂纱筒管沿水平方向扩展的气圈形态下退绕的纱线上的飞花的回收效率差,飞花容易飞散到周围。与此不同,根据特开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绕装置,使纱线从喂纱筒管向卷装行走来进行卷绕作业,其特征在于,具备:?退绕辅助装置,通过追随从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退绕作业的进行地使第一限制部移动,辅助从该喂纱筒管的纱线退绕作业;以及?飞花回收装置,具有配置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纱线行走方向下游侧的开口的侧边的下游喷嘴,由该下游喷嘴进行飞散到该第一限制部的下游位置的飞花的回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1 JP 206567/20111.一种卷绕装置,使纱线从喂纱筒管向卷装行走来进行卷绕作业,其特征在于,具备: 退绕辅助装置,通过追随从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退绕作业的进行地使第一限制部移动,辅助从该喂纱筒管的纱线退绕作业;以及 飞花回收装置,具有配置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纱线行走方向下游侧的开口的侧边的下游喷嘴,由该下游喷嘴进行飞散到该第一限制部的下游位置的飞花的回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游喷嘴能够沿上述喂纱筒管的长度方向移动地构成;具备追随从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退绕作业的进行地使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下游喷嘴移动的升降机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飞花回收装置还具备配置在该第一限制部的纱线行走方向上游侧的开口的侧边的上游喷嘴; 上述飞花回收装置进行飞散到该第一限制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飞花的回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上述下游喷嘴和上述上游喷嘴能够沿上述喂纱筒管的长度方向一体移动地构成; 具备追随从上述喂纱筒管的退绕作业的进行地使上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埜贤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