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739216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包括混合反应池、沉淀浓缩池和除磷回流池,所述混合反应池上连接设置有供污泥进入的进液通道以及供碱液进入的碱液投加管道,混合反应池的出口通道与所述沉淀浓缩池连通;所述沉淀浓缩池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道与所述除磷回流池连通,沉淀浓缩池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管道;所述除磷回流池上连通设置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回流池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除磷回流池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本技术能够将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分离、释放,作为补充碳源,不仅可以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降低剩余污泥的后续处理成本,而且还能作为一种廉价的补充碳源弥补市政污水进水中碳源不足这一现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的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日常用水量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难度大等因素,造成城市污水常常呈现出有机物浓度低,氮磷含量较高。尤其是南方城市,雨水充沛,生活污水的收集方式常常与小河沟联系在一起,即直接拦截河沟将污水引入污水厂,进一步降低了进厂有机物浓度,加大处理难度。城市污水水质呈现有机物浓度越来越低、氮磷营养物越来越高,污水的C/N、C/P比值持续下降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污水厂而言,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而在低碳源处理系统中,这种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加之排放标准要求愈加严格,因此在低碳源处理系统中在保证脱氮的同时保证除磷效果并达标排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污水厂针对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无法保证同步脱氮除磷问题的常规手段为在二沉池投加除磷药剂、在反硝化段投加甲醇。很显然这种运行模式是导致低碳源污水厂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污水厂采用的投加碳源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同时也违背了节能减排、低能耗的宗旨。同时,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它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目前,剩余污泥处理大都采用填埋或焚烧,这些常规方法在处理污泥的同时又会给环境带来新的负面效应,此外,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可占整个污水厂投资及运行费用的25% -65%,已成为污水厂所面临的沉重负担。虽然市政污水污泥含水率高,粘性强,不易实现泥水分离,但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据相关资料显示,活性污泥的有机物含量为70%以上,有机物的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10% 20%,脂肪20% 40%,蛋白质30% 40%。因此,申请人考虑到,如果能够设计一种系统,使其能够将活性污泥法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回收利用到污水进水中,提高污水进水的碳源比例,则既能够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也能够降低污水进水补充碳源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将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进行回收利用的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其能够将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分离、释放,作为补充碳源,不仅可以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降低剩余污泥的后续处理成本,而且还能作为一种廉价的补充碳源弥补市政污水进水中碳源不足这一现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反应池、沉淀浓缩池和除磷回流池,所述混合反应池上连接设置有供污泥进入的进液通道以及供碱液进入的碱液投加管道,混合反应池的出口通道与所述沉淀浓缩池连通;所述沉淀浓缩池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道与所述除磷回流池连通,沉淀浓缩池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管道;所述除磷回流池上连通设置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回流池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除磷回流池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本技术使用时,将活性污泥法产生的部分剩余活性污泥,通过进液通道输入到混合反应池内,同时混合反应池内通过碱液投加管道投加碱液,使污泥在混合反应池停留一段时间与碱液充分反应,进行碱解发酵处理。经过碱解发酵处理的污泥混合液经混合反应池的出口通道排至沉淀浓缩池,进行惰性污泥和富碳上清液分离,分离后所得含碳源上清液经出水管道进入下一处理环节一除磷回流池,沉淀所得难碱解污泥经经底部的污泥出口管道外排,具体实施时,可以排至脱水间进行脱水外运处理。在除磷回流池中,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向除磷回流池中加入除磷剂,进行污泥外循环除磷处理,以进一步降低回流至生物反应器中重复利用的碳源水中所含磷污染物。最终在除磷回流池中得到的上清液,即可经过上清液出水通道排出到 污水厂进水处,作为碳源进行利用,以提高污水厂进水的碳源比例,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这样,废弃污泥重复利用生产碳源,无需额外再购买甲醇等碳源进行投加,节省了成本。其中,混合反应池内碱解发酵处理原理为:在较高的pH值下(如pH彡10)微生物的细胞失去了部分活性,不能很好地维持平衡渗透压而受到破坏,碱性物质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壁以不同方式发生反应(包括与脂类物质的皂化反应),造成了细胞膜的溶解,使胞内物质逐渐被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当PH值升高时,污泥颗粒表面带有的负电荷渐渐增多,从而产生了较大的静电排斥作用,结果使部分胞外聚合物(ECP)解析出来,导致SCOD浓度增闻。作为优化,还设置有加药间,所述加药间内具有和碱液投加管道连通的碱液投加池,还具有和除磷剂投加管道连通的除磷剂投加池。这样,可以集中对药物投加进行管理,提高系统可控性。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将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分离、释放,作为补充碳源,不仅可以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降低剩余污泥的后续处理成本,而且还能作为一种廉价的补充碳源弥补市政污水进水中碳源不足这一现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所示,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包括混合反应池1、沉淀浓缩池2和除磷回流池3,所述混合反应池I上连接设置有供污泥进入的进液通道4以及供碱液进入的碱液投加管道5,混合反应池I的出口通道6与所述沉淀浓缩池2连通;所述沉淀浓缩池2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道7与所述除磷回流池3连通,沉淀浓缩池2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管道8 ;所述除磷回流池3上连通设置有除磷剂投加管道9,除磷回流池3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10,除磷回流池3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11。具体实施时,还设置有加药间12,所述加药间12内具有和碱液投加管道5连通的碱液投加池13,还具有和除磷剂投加管道9连通的除磷剂投加池14。具体实施时,所述进液通道4与活性污泥排放管道连接并供部分剩余污泥进入到混合反应池I内,所述除磷回流池3上的上清液出水通道10可以与污水厂进水连接并用于提高进水碳源比例,沉淀浓缩池2底部的污泥出口管道8和除磷回流池3底部的除磷污泥出口管道11可以接通到一个管道后连接到脱水间进行脱水处理。经过具体实施试验,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及意义:(I)能够大幅度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降低脱水、外运污泥量,达到节约生产成本与源头控制污泥产量的双重效果。(2)可缓解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碳源不足造成的脱氮除磷工艺对氮、磷去除能力降低的技术缺陷。(3)在污泥外循环增加的旁路除磷工艺,能够强化对磷的去除能力,提高化学除磷剂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出水中磷元素的含量。(4)所需构筑物修建简单,所需设备及药剂容易获得,运行工况较易掌握、控制,既可施用于新建污水厂,又适用于旧污水厂改造,也可为污水厂提标改造提供参考。权利要求1.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反应池、沉淀浓缩池和除磷回流池,所述混合反应池上连接设置有供污泥进入的进液通道以及供碱液进入的碱液投加管道,混合反应池的出口通道与所述沉淀浓缩池连通;所述沉淀浓缩池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道与所述除磷回流池连通,沉淀浓缩池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管道;所述除磷回流池上连通设置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回流池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除磷回流池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剩余污泥回流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反应池、沉淀浓缩池和除磷回流池,所述混合反应池上连接设置有供污泥进入的进液通道以及供碱液进入的碱液投加管道,混合反应池的出口通道与所述沉淀浓缩池连通;所述沉淀浓缩池上部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道与所述除磷回流池连通,沉淀浓缩池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管道;所述除磷回流池上连通设置有除磷剂投加管道,除磷回流池上部侧壁还设置有上清液出水通道,除磷回流池底部设置有除磷污泥出口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子山杜宇麟张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渝西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