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旭专利>正文

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20599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所述封头内端面上开有用于汇聚密闭间隙中的微小水滴的引流槽,该引流槽与所述进气嘴或出气嘴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臭氧发生管通过引流槽可汇聚臭氧发生管放电间隙中的微小水滴并将其通过气嘴排出,使放电间隙能够保持相对干燥,保持臭氧发生管的转化效率并避免积存的水汽对臭氧发生管造成损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管,具体的说是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
技术介绍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其在常温常压下,很快自行分解为氧气和单个氧原子,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活性,易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反应,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而且因为它的不稳定性,剩余的臭氧还可被还原成氧气,因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臭氧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功效并有利于环保。人工产生臭氧的方法按原理分为光化学、电化学、原子辐射和电晕放电等几种方式。其中,工业上大多采用电晕放电方法所产生的臭氧源,电晕放电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高压电场使含氧气体产生电晕放电,电晕中的自由高能电子离解氧分子,经气体碰撞反应又聚合成臭氧分子。电晕放电型臭氧发生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相对能耗最低、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臭氧发生装置,其是采用电晕放电方法生产臭氧的专用设备,而臭氧发生管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件,该放电器件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和介电体,其中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外电极位于介电体和内电极之间,放电电极与介电体之间具有放电气隙。臭氧的产生和产量以及臭氧发生管的使用寿命与臭氧发生管的电极、介电体和工作时的温度密切相关。臭氧发生管的放电过程是:当外电极与内电极之间的施加电压逐渐升高时,两电极间的电场也随之增强,尤其是外电极边缘因集肤效应而更为显著,当电场强度增至含氧气体(空气或氧气)的击穿强度时,由于介电体的绝缘作用,使外电极附近气体发生电晕放电,上述工作状况与电容相似,都是以充放电形式传输能量,充入的电子中一部分用于离解氧原子。申请人:在先申请了一种名为《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的技术专利,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3、内电极2及介电体1,其中,介电体I设置在外电极3的外表面上,外电极3套于所述内电极2上,外电极3和内电极2 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31,内电极2及外电极3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8,并在封头8与外电极3、内电极2之间设置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11、12,与密闭间隙31相通的进气嘴61与出气嘴62设置在封头8上,含氧气体从进气嘴61流入密闭间隙31中并在其中的电场作用下聚合成臭氧,最后产生的臭氧通过出气嘴流出;该臭氧发生管还设置了内散热器5和外散热器,其中外散热器由外管体41与数个竖向设置在外管体的外壁上的散热片42组成,外散热器套装在外电极3上,外散热器通过它的数个散热片41将外电极3和介电体I上的热量加速散发到空气中,实现对外电极3和介电体I的散热;内散热器5包括内管体与数个肋片,其中内管体沿其管壁的轴向开有一缺口,肋片竖向设置在该内管体的内壁上且沿内管体的轴向延伸,数个肋片按内管体圆周间隔排布,内散热器5嵌装在内电极2的管式中空内腔中,内散热器5的内管体外壁与中空内腔紧贴,内散热器5通过它的数个肋片将内电极2的热量加速散发到管式中空内腔中,实现对内电极2的散热。上述臭氧发生管存在以下缺点:第一,由于通入密闭间隙中的含氧气体往往带有微量湿气,这些湿气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对臭氧发生管产生任何影响,但随着臭氧发生管的持续工作,这些微量湿气会在密闭间隙的内壁上凝结成微小水滴,并因密闭间隙的表面张力而附着其上,臭氧发生管经过长时间工作后,由于这些微小水滴的持续积聚并难以排出密闭间隙外,臭氧发生管的臭氧转化效率将受此影响而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对臭氧发生管造成损坏,产生安全隐患;第二,由于内散热器是安装在内电极的中空内腔中,采用风冷的方式实现对内电极的散热,其散热能力受制于其体积而提升艰难,对于超大功率的臭氧发生管,其电极上的发热量极大,而内散热器受制于臭氧发生管的体积无法无休止增大的原因,其对内电极的散热效率难以满足超大功率臭氧发生管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能够有效排出积聚在放电间隙中的微小水滴。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 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所述封头内端面上开有用于汇聚密闭间隙中的微小水滴的引流槽,该引流槽与所述进气嘴或出气嘴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电极包括内电极主体和分别由内电极主体两端延伸出的管状端头,所述内电极主体具有用于冷冻水流通的中空内腔,所述管状端头与该中空内腔相连通,并且所述管状端头的管径远小于所述内电极主体的直径;所述封头开有与内电极管状端头相适配的通孔,上述管状端头穿过该通孔并伸出所述封头之外,即封头套装在内电极的管状端头上,所述管状端头伸出封头的部分装接有进水嘴和出水嘴,使内电极的中空内腔通过管状端头与冷却水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进气嘴与出气嘴均设置在封头的周面上,进气嘴的出气口与出气嘴的进气口均通过引管连通所述引流槽。为了能快速准确实现封头与内电极的定位安装,并让内电极主体的端面与封头内端面之间保持稳定的气隙,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电极管状端头的根部设有便于封头定位安装在内电极上的环形凸台,所述封头位于通孔外端的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凸台端面相适配的凹台。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圈包括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所述封头的内端面上开有适配于外电极端部的内安装槽,所述封头位于通孔外侧的外壁上开有适配与外密封圈的外安装槽,其中,内密封圈的中央通孔是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孔,且该阶梯孔是由两个同心异径孔组成,所述内密封圈于阶梯部位适配安装在外电极的端部圆周及端面上,并且内密封圈紧密压合在外电极的端部与所述内安装槽之间;外密封圈套装在所述内电极的管状端头上并且紧密压合在该管状端头与所述外安装槽之间。为了提高引流槽的汇流效率和增大覆盖面,作为本技术推荐的实施方式,所述引流槽为环绕所述封头上的通孔设置的U形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外电极上套有外散热器,所述外散热器沿轴向对称分为两个半体,该两个半体上下对接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设有外电极接线端子;所述外散热器主要由外管体与数个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片竖向设置在外管体的外壁上,且所述散热片沿外管体的轴向延伸,数个散热片按外管体圆周间隔排布,所述散热片的顶面开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散热片的轴向延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还包括套装在内电极两端的支架,所述进水嘴和出水嘴为具有内螺纹的锁母嘴,所述内电极管状端头的端部具有与所述锁母嘴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进水嘴和出水嘴将支架锁紧在它们与所述封头之间,并将弹垫和内电极接线端子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为注塑一体制成,它由水平向的底板和竖向的支撑板构成,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底板上,在所述支撑板与底板的连接部位设有竖立的加强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套装所述内电极管状端头的安装孔和位于所述加强版两侧用于气体流动的流通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流通孔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的引流槽可汇聚臭氧发生管放电间隙中的微小水滴并将其通过气嘴排出,使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内端面上开有用于汇聚密闭间隙中的微小水滴的引流槽,该引流槽与所述进气嘴或出气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内端面上开有用于汇聚密闭间隙中的微小水滴的引流槽,该引流槽与所述进气嘴或出气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包括内电极主体和分别由内电极主体两端延伸出的管状端头,所述内电极主体具有用于冷冻水流通的中空内腔,所述管状端头与该中空内腔相连通,并且所述管状端头的管径远小于所述内电极主体的直径;所述封头开有与内电极管状端头相适配的通孔,上述管状端头穿过该通孔并伸出所述封头之外,即封头套装在内电极的管状端头上,所述管状端头伸出封头的部分装接有进水嘴和出水嘴,使内电极的中空内腔通过管状端头与冷却水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嘴与出气嘴均设置在封头的周面上,进气嘴的出气口与出气嘴的进气口均通过引管连通所述引流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管状端头的根部设有便于封头定位安装在内电极上的环形凸台,所述封头位于通孔外端的内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凸台端面相适配的凹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水双冷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包括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所述封头的内端面上开有适配于外电极端部的内安装槽,所述封头位于通孔外侧的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
申请(专利权)人:张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