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13152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经过养殖装置的放置、成鱼的初驯化、成鱼的投放、日常的监测、成品鱼的起捕和养殖装置的收回,利用陆基海岸线形成的天然屏障,用围网与陆基海岸线围成养殖区域,降低目前网箱生产方法成本,增加鱼类的活动空间和机会,提高个体的经济效益;投入人为管理要素,提高自然空间的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将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在放置有养殖装置的自然海域进行野生驯化,使人工养殖大黄鱼的体型变瘦,脂肪减少,使肉质、口感更接近于野生大黄鱼,从而提高人工养殖大黄鱼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指。
技术介绍
目前,养鱼从方法上有二类,一是全人工精细化的养殖方法,即在浅海鱼类悬浮式网箱或围塘养殖等装置中施行,由于放苗的密度高,需要人工投饵以补充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属于可控化养殖。由于人为的因素极大,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往往投入大量的成鱼,单位水体的密度高,养殖鱼类活动空间小,因此,养成品鱼的商品鱼个体,体色浅薄、体型不佳、体质差、价格低。二是利用天然条件放置人工渔礁以聚集鱼群,基本不投饵,鱼类依靠自然食物链,实现个体的增加,种群的繁育,以恢复野生的种群数量,由于人为的因素少,属人为不可控的方式,增养殖的密度低,效益差,但是对于养成的鱼个体而言,质量高,价值大。人工养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有浅海的网箱养殖与陆基的土池养殖等两种模式基础上,其中,浅海的网箱养殖量大、养殖稳定,可以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充分利用海洋的自然资源,但是在海区受风浪影响大,养殖的水质等直接受自然条件控制,赤潮等危害大;陆基的围塘养殖,养殖产量不高,相对规模小,需要经常换水以保证水质的相对恒定,管理简便。如何在上述的浅海网箱养殖与陆基土池养殖之间,以及全人工精细化的养殖与自然增养殖之间,在方法上取长补短,将成为引导浅海养殖模式的发展方向。利用陆基透水式养殖装置进行生态养鱼,采用陆基与围网形成的养殖空间,利用自然海水的纳入与排出,保持水质,利用自然海水引入的部分饵料,提供养鱼所需。结合少部分投喂饵料,因此,养殖过程中,极少量的残饵、排泄物及代谢废物进入养殖水体,沉积到底质,能够被鱼类继续利用,而与网箱养殖的情况不同,导致环境的富营养化的来源极大减少。从纯粹依靠单一饲料的营养,往往引起养殖鱼类的营养欠缺,转变为自然饵料配合人工饲料,改善养殖鱼类的个体质量,与野生状态的鱼类比较接近:摄食的食物营养全面,活动空间大,因此,鱼个体质量优,促进了陆基透水式高效生态养鱼。公开号为CN1457231名称为《养鱼系统和方法》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浮子作业平台和自动投饵装置形成的成套设备,通过计次投饵方法实现网箱全自动养鱼。而针对陆基与浅海之间构筑一种大规模的固定化开放透水式的养鱼装置所进行的养殖方法,将形成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促进经济鱼类的高效生态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它能将人工养成的大黄鱼用活水搬运船运至深水海域的大水体围网设施中进行野生驯化,使人工养殖大黄鱼的体型变瘦,脂肪减少,使肉质、口感更接近于野生大黄鱼,从而提高人工养殖大黄鱼的经济价值。,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养殖装置的放置:将围网两端分别固定于由陆基海岸线形成的开口的两端,围网与陆基海岸线围成用于成鱼生长的围堵水域; 步骤二、成鱼的初驯化:逐渐减少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的饵料投放量及次数,并对病鱼进行及时的处理; 步骤三、成鱼的投放:用渔船将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运至已放置了养殖装置的海域,将成鱼投放到养殖装置中; 步骤四、日常的监测:监测围网完整性及养殖范围内的水体情况及天气情况; 步骤五、成品鱼的起捕:捕鱼船行至养殖装置内进行成品鱼捕鱼,养殖装置保持原样; 步骤六、养殖装置的回收:成品鱼起捕全部完成后,将围网拆下、收起。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围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钢索,钢索分开而与陆基海岸线上的固定物连接相配合,围网与间隔分布于陆基海岸线开口处的围网桩连接相配合。上述的围网的上端设置有浮子,而围网的下端设置有重坠。上述的围网包括有外围网和内围网,外围网和内围网平行、间隔分布。上述的围网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上述的病鱼的处理方法为将病鱼用2ppm 5ppm高锰酸钾液体浸泡。上述的投放成鱼的时间为9月前后。上述的投放成鱼的密度为每立方水体0.5尾以下。上述的投放成鱼的大小为每尾至少500克。上述的成品鱼捕鱼的时间为当年的12月底到第二年I月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大规模浑水海域大黄鱼养殖方法,利用陆基海岸线形成的天然屏障,通过在陆基海岸线现成的开口处拉设围网,使围网和陆基海岸线围成封闭的养殖空间,利用自然海域的资源增加成鱼的活动空间,以达到将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在浑水海域进行野生训化的目的,降低了目前网箱养殖方法成本,提高个体的经济效益;投入人为管理要素,提高自然空间的养殖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围网的上端连接成串的浮子,围网的下端连接重坠,围网的下端在重坠的重力作用下连同重坠一起陷入海底,围网在浮子的浮力和重坠的重力作用下张开形成网墙,围网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 1.5倍,可以避免因涨潮而造成围网拦截不彻底而造成品鱼的流失;本养殖装置采用外围网和内围网的双层围网结构,起到了双保险,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围网破损而造成品成鱼逃跑的风险;为使浑水海域的水温与暂养水域的水温温差小,且光照强度低,故选择每年9月前后进行成鱼投放,为保证成鱼的成活率,因此投放成鱼的大小选为每尾至少500克,为了保证成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因而投放的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0.5尾以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围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围网1、外围网11、内围网12、固定物2、钢索3、围网桩4、浮子5、重坠6、固定桩7、陆基海岸线L。实施例一: 步骤一、养殖装置的放置:选择一端开口的陆基海岸线L作为天然屏障,在开口处用围网I拦截形成用于成鱼生长的围堵水域;围网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钢索3,钢索3分开而与陆基海岸线L上的固定物2连接相配合,围网I与间隔分布于陆基海岸线开口处的围网桩4连接相配合;围网I的上端设置有浮子5,而围网I的下端设置有重坠6,围网I在浮子5的浮力和重坠6的重力作用下张开形成网墙,浮子5浮于水面上,而重坠6连同围网I的下端一起陷入海底中;最大程度的减少因围网破损而造成品成鱼逃跑的风险,围网I采用外围网11和内围网12的双层围网结构,外围网11和内围网12平行、间隔分布;为了增强围网I的可靠性,将外围网11和内围网12分别与间隔固定于海底的固定桩7连接配合,而围网I的高度高于海域最高潮位的1.2倍,可以避免因涨潮而造成围网拦截不彻底而造成品成鱼的流失; 步骤二、成鱼的初驯化:为了使成鱼能尽快适应自然海域的生长条件及环境,在将成鱼投放到养殖装置前,先对成鱼进行一定程度的初驯化,因为自然海域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且海水中存在很多可够成鱼觅食的生物,因此可以不用投放饵料,在驯化的过程中,逐渐减少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的饵料投放量及次数,并对病鱼采用2ppm高锰酸钾液体浸泡,以保证成鱼的成活率; 步骤三、成鱼的投放:为使自然海域的水温与暂养水域的水温的温差尽可能小,且光照强度较低,选择在9月前后, 用渔船将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运至已放置了养殖装置的海域,将成鱼投放到养殖装置中;为保证成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及生存能力,所投放的成鱼的大小每尾至少500克,为了保证成鱼的活动空间,成鱼投放的密度控制在每立方水体0.5尾以下; 步骤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养殖装置的放置:将围网(1)两端分别固定于由陆基海岸线(L)形成的开口的两端,所述的围网(1)与陆基海岸线(L)围成用于成鱼生长的围堵水域;步骤二、成鱼的初驯化:逐渐减少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的饵料投放量及次数,并对病鱼进行及时的处理;步骤三、成鱼的投放:用渔船将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运至已放置了养殖装置的海域,将成鱼投放到养殖装置中;步骤四、日常的监测:监测围网(1)完整性及养殖范围内的水体情况及天气情况;步骤五、成品鱼的起捕:捕鱼船行至养殖装置内进行成品鱼捕鱼,养殖装置保持原样;步骤六、养殖装置的回收:成品鱼起捕全部完成后,将围网拆下、收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养殖装置的放置:将围网(I)两端分别固定于由陆基海岸线(L)形成的开口的两端,所述的围网(I)与陆基海岸线(L)围成用于成鱼生长的围堵水域; 步骤二、成鱼的初驯化:逐渐减少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的饵料投放量及次数,并对病鱼进行及时的处理; 步骤三、成鱼的投放:用渔船将暂养在网箱或土塘中的成鱼运至已放置了养殖装置的海域,将成鱼投放到养殖装置中; 步骤四、日常的监测:监测围网(I)完整性及养殖范围内的水体情况及天气情况; 步骤五、成品鱼的起捕:捕鱼船行至养殖装置内进行成品鱼捕鱼,养殖装置保持原样; 步骤六、养殖装置的回收:成品鱼起捕全部完成后,将围网拆下、收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围网(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2根用于固定的钢索(3),所述的钢索(3)分开而与陆基海岸线(L)上的固定物⑵连接相配合,所述的围网⑴与间隔分布于陆基海岸线开口处的围网桩⑷连接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陆基透水式生态养鱼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冲明薛国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御龙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