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8738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9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所述生态混凝土堤防通过在堤顶设置生态绿化带,迎水面设置生态槽,堤身预埋排涝逆止阀管,将河道生态系统与河岸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连通,使堤防和河岸、河道形成生态循环系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自动循环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且能够促进原生态生物群落的形成成长,通过使用植物与混凝土材料的结合,不仅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具有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也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堤防,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
技术介绍
沿河、渠、湖、海岸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的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称为堤防。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工程。筑堤是防御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堤防约束洪水后,将洪水限制在行洪道内,使同等流量的水深增加,行洪流速增大,有利于泄洪排沙,此外堤防还可以抵挡风浪及抗御海潮。堤防的建设,一般都与河道整治密切结合。渠道化的河岸和灰色的水泥与周围的景观极不协调,而且与生态觉醒后现代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需求不一致。同时,渠道化结构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下去,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各种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无法生存,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也因为不透水材料的阻隔而分割成两个部分,河道因此失去了其生态廊道作用。同时,由于混凝土堤防不能蓄水,割断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的联系,城市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洪水在护岸内也不能正常蓄积,造成洪水位和枯水位相差很大,不但影响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而且给河道景观美化带来很大困难。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
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在河湖建设中,堤防生态化代表着堤防技术的发展方向。生态堤防摒弃了渠道化、硬质化的护岸方式,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湖坡面进行防护,追求水域的自然地貌形态和自然断面形态,保持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达到具有生态功能和自然景观效果的堤防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使用植物与混凝土材料的结合,不仅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具有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包括混凝土堤身,所述混凝土堤身顶部设有土壤槽,所述土壤槽底部设有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的渗水管,所述混凝土堤身的迎水面水平平行设有至少两排生态槽,所述生态槽内填充有土壤,所述混凝土堤身的迎水面还设有贯穿连接所述生态槽延伸至混凝土堤身底部的渗透花管,所述渗透花管上开具有孔洞,所述生态槽外侧设有弧形防冲挡板,所述混凝土堤身内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贯穿设置有排涝逆向阀管,所述排涝逆向阀管上设有逆止阀。优选地,所述渗水管顶部设有过滤箱体。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堤身的顶部还设有景观型堤顶护栏。优选地,所述生态槽的有效深度为20~60cm,宽度为60~100cm,所述生态槽垂直方向上的间距为40~80cm。优选地,所述生态槽内的土壤为人工填充的河道底泥或河沙,或者所述生态槽内的土壤为自然沉积的泥沙。优选地,所述生态槽内种植有两栖植物。优选地,所述渗透花管的底部设有过滤槽。优选地,所述渗透花管为PVC管,且所述渗透花管上开具有孔洞。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生态混凝土堤防通过在堤顶设置生态绿化带,迎水面设置生态槽,堤身预埋排涝逆止阀管,使堤防和河岸、河道形成生态循环系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自动循环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且能够促进原生态生物群落的形成成长,通过使用植物与混凝土材料的结合,不仅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具有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进一步,本技术的生态混凝土堤防重新构建了被混凝土堤防隔断的生态系统,通过管道以及生态槽和土壤槽中的植物、微生物将河道生态系统与河岸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连通,具有极强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在堤防上种植了植物,使得原本灰色的混凝土形成了绿色景观层,增强了景观效果。并且植物能够吸收河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极具生态净化功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生态混凝土堤防结构示意图;其中,1~景观型堤顶护栏;2~土壤槽;3~过滤箱体;4~渗水管;5~排涝逆向阀管;6~生态槽;7~弧形防冲挡板;8~渗透花管;9~混凝土堤身;10~过滤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
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如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生态混凝土堤防通过在堤顶设置生态绿化带,迎水面设置生态槽,堤身预埋排涝逆止阀管,使堤防和河岸、河道形成生态循环系统,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具体地,所述生态混凝土堤防包括混凝土堤身9,所述混凝土堤身9顶部设有土壤槽2,所述土壤槽2底部设有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的渗水管4,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水平平行设有至少两排生态槽6,所述生态槽6内填充有土壤,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还设有贯穿连接所述生态槽6延伸至混凝土堤身9底部的渗透花管8,所述渗透花管8上开具有孔洞,所述生态槽6外侧设有弧形防冲挡板7,所述混凝土堤身9内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贯穿设置有排涝逆向阀管5,所述排涝逆向阀管5上设有逆止阀。如图1所示,所述生态混凝土堤防包括混凝土堤身9,混凝土堤身9能够极大地提高工程寿命,抗冲刷、防洪能力强,且性价比较高。所述混凝土堤身9顶部设有土壤槽2,通过设置土壤槽2能够填土种植植物,改变了传统混凝土堤防顶部为纯平面的结构,使得河道生态系统与河岸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串联。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顶部还设有景观型堤顶护栏1,能够对游人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优选地,所述土壤槽2底部设有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的渗水管4,使得土壤槽2内的给水能够无动力自动排入河道。所述渗水管4的上端与所述土壤槽2底面相隔一段距离,进而使得土壤槽2内能够存留一定量积水,利于植物生长。更优选地,所述渗水管4顶部设有过滤箱体3,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槽2中的泥沙大量进入渗水管4中,堵塞渗水管4。进一步,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水平平行设有至少两排生态槽6,所述生态槽6垂直方向上的间距为40~80cm,具体排数可根据水文条件设置。所述生态槽6可与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垂直或者倾
斜。优选地,所述生态槽6的有效深度为20~60cm,宽度为60~100cm,既能保证有效的种植面积,又能够保证结构的强度以及施工难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有效深度是指能够填充土壤的深度。优选地,所述生态槽6内填充有土壤,所述生态槽6内的土壤为人工填充的河道底泥或河沙,或者所述生态槽6内的土壤为自然沉积的泥沙。当河道较为干净时,由于水面的涨落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很少,需要人工填充的河道底泥或河沙作为种植土壤,直接采用河道底泥或河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的微生物环境,获得更高的生态功效。由于河道水面的变化可能较大,所述生态槽6内种植两栖植物最为适宜,避免植物溺水,更有利于长期生存。所述生态槽6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包括混凝土堤身(9),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堤身(9)顶部设有土壤槽(2),所述土壤槽(2)底部设有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的渗水管(4),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水平平行设有至少两排生态槽(6),所述生态槽(6)内填充有土壤,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还设有贯穿连接所述生态槽(6)延伸至混凝土堤身(9)底部的渗透花管(8),所述渗透花管(8)上开具有孔洞,所述生态槽(6)外侧设有弧形防冲挡板(7),所述混凝土堤身(9)内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贯穿设置有排涝逆向阀管(5),所述排涝逆向阀管(5)上设有逆止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混凝土堤防,包括混凝土堤身(9),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堤身(9)顶部设有土壤槽(2),所述土壤槽(2)底部设有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的渗水管(4),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水平平行设有至少两排生态槽(6),所述生态槽(6)内填充有土壤,所述混凝土堤身(9)的迎水面还设有贯穿连接所述生态槽(6)延伸至混凝土堤身(9)底部的渗透花管(8),所述渗透花管(8)上开具有孔洞,所述生态槽(6)外侧设有弧形防冲挡板(7),所述混凝土堤身(9)内沿河道方向倾斜向下贯穿设置有排涝逆向阀管(5),所述排涝逆向阀管(5)上设有逆止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混凝土堤防,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4)顶部设有过滤箱体(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混凝土堤防,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海李志锋脱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