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788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其中,其还包括压力缸(5)和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缸体上并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方向延伸的板体(3);所述第一撬体(8)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上,所述第二撬体(9)固定在该板体(3)上;该第一撬体(8)在压力缸(5)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9)拼合时,可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承孔中;远离该第二撬体(9)时,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座。采用上述结构后,在拆卸过程中,第一撬体和第二撬体均匀地作用在轴承盖和轴承座的内表面,不会产生局部施加较大力的情况,安全地拆卸轴承盖。(*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拆卸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
技术介绍
轴承盖与轴承座的连接方式为 一般采用销钉的两端分别与轴承盖和轴 承座上的定位孔形成过盈配合进行定位、然后用紧固螺栓将轴承盖固定在轴 承座上。当进行维修和保养操作时,如果要将轴承盖从轴承座上拆卸下来, 需要先拧下紧固螺栓,然后人工或借助工具将轴承盖从轴承座上拆卸,由于 轴承盖与轴承座之间通过销钉过盈配合,人工进行拆卸费时费力;部分轴承 孔表面加工精度较高,人工或使用简易工具拆卸容易破坏精度,甚至损伤零部件。中国技术专利200620088008. 9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轴承盖拆解用手 扳,包括手柄和撬起部,所述撬起部包含有两个楔子状或近似半圆台状的撬 体,左右对称呈近似叉状设置。在两个撬体中间部位的空腔处设置有压柄, 通过拐角形连接体与撬体之间的连接部相连。所述压柄连接在撬体的平面的 一侧,压柄与撬起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与轴承盖的高度相适配。在使用时,将 两个撬体顶部插入轴承盖的边沿内,用力深入;然后,用压柄压住轴承盖, 抓住手柄用力上提,只需要几下,即可将轴承盖取下,省时省力,有效提高 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是,这种轴承盖拆解用手扳在拆卸轴承盖 时,撬体对轴承盖的受力部位施加较大的力量,使轴承盖受力大的部位容易 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在拆卸轴承 盖时,使轴承盖受力均匀,不易受到损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第一撬体 8和第二撬体9;其中,其还包括压力缸5和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缸体上并 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方向延伸的板体3 ;所述第一撬体8固定在该压力 缸5的活塞杆50上,所述第二撬体9固定在该板体3上;该第一撬体8在压力缸5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9拼合时,可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 承孔中;远离该第二撬体9时,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向 所述板体3的一侧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第二撬体9相比第一撬体8 远离所述压力缸5的缸体,所述板体3上开设有供第一撬体8移动的通道 3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板体3的邻近所述压力缸5 缸体的部位上固定有可遮挡被顶出的轴承盖的挡块3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板体3的邻近所述第二撬体 9部位固定有防撞块3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呈 半圆柱状,两者拼合后形成整圆柱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压力缸5的缸体上固定有手 柄5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压力缸5的缸体上固定有挂 杆5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所述压力缸5为气缸或液压缸。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第一撬体固定在压力缸的活塞杆上, 第二撬体固定在板体上;第一撬体在压力缸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拼合 时,可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承孔中;远离第二撬体时,可将轴承盖 顶离轴承座,因此通过控制压力缸,在第一撬体和第二撬体闭合时插入轴承 孔中,然后使第一撬体和第二撬体张开即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座,在拆卸过 程中,第一撬体和第二撬体均匀地作用在轴承盖和轴承座的内表面,不会产 生局部施加较大力的情况,安全地拆卸轴承盖。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本技术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压力缸5、板体3、第一撬体8、第二撬体9、挡块31、防撞块32、手柄51、挂杆52。 压力缸5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优选为薄型气缸。压力缸5的缸体上固定有 板体3;该板体3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方向延伸,且板体3形成有可供 压力缸5的活塞杆50的滑槽;第二撬体9固定在板体3的远离压力缸5的端 部,并垂直于活塞杆50;第一撬体8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上并垂直 于活塞杆50,板体3上开设有供第一撬体8移动的通道30;第一撬体8和第 二撬体9呈半圆柱状,两者拼合后形成与轴承盖与轴承座组成的轴承孔相应 的整圆柱状。第二撬体9相比第一撬体8远离所述压力缸5的缸体且位于该 通道30的远离压力缸5的端部;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向所述板体3的一 侧延伸,延伸出板体3的部分可以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组成的轴承孔;这 样,该第一撬体8在压力缸5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9拼合时,可插入轴 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承孔中;远离该第二撬体9时,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 座。压力缸5的缸体上固定有手柄51,在进行拆卸轴承盖时,可以手持手柄 51进行操作。当然,该板体3也可以位于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的一侧, 只要能使压力缸5的活塞杆50能伸縮即可。为了防止轴承盖顶离轴承座后弹出伤人,板体3的邻近压力缸5缸体的 部位上固定有挡块31,该挡块31位于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的伸出板体3 的部分的上方,可遮挡被顶出的轴承盖。为了防止在插入轴承孔过程中碰伤 轴承盖与轴承座,在板体3的邻近所述第二撬体9部位固定有防撞块32。该 挡块31与防撞块32采用尼龙、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当需要将本技术吊装于流水线上操作时,可以在压力缸5的缸体上 固定挂杆52,将挂杆52吊挂在流水线的吊具上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压力缸(5)和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缸体上并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方向延伸的板体(3);所述第一撬体(8)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上,所述第二撬体(9)固定在该板体(3)上;该第一撬体(8)在压力缸(5)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9)拼合时,可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承孔中;远离该第二撬体(9)时,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座。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撬 体(8)和第二撬体(9)向所述板体(3)的一侧延伸。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撬 体(9 )相比第一撬体(8 )远离所述压力缸(5 )的缸体,所述板体(3 )上开设有供第一撬体(8 )移动的通道(30)。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3 )的邻近所述压力缸(5 )缸体的部位上固定有可遮挡被顶出的轴承盖 的挡块(31)。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 (3 )的邻近所述第二撬体(9 )部位固定有防撞块(32)。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撬 体(8)和第二撬体(9)呈半圆柱状,两者拼合后形成整圆柱状。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缸 (5 )的缸体上固定有手柄(5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缸 (5 )的缸体上固定有挂杆(52)。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压力缸(5 )为气缸或液压缸。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其中,其还包括压力缸(5)和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拆卸轴承盖装置,包括第一撬体(8)和第二撬体(9);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压力缸(5)和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缸体上并向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方向延伸的板体(3);所述第一撬体(8)固定在该压力缸(5)的活塞杆(50)上,所述第二撬体(9)固定在该板体(3)上;该第一撬体(8)在压力缸(5)的驱动下:与该第二撬体(9)拼合时,可插入轴承盖与轴承座形成的轴承孔中;远离该第二撬体(9)时,可将轴承盖顶离轴承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黎平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