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轿厢上升时的该轿厢内的噪声水平的电梯轿厢装置。在将在井道内升降的电梯的轿厢的出入口开闭的门板的表面下部,向该门板的宽度方向倾斜地设置调风体,通过该调风体,使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朝向所述轿厢的侧方流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轿厢装置,尤其涉及具备降低电梯的轿厢上升时的该轿厢内的噪声水平的电梯轿厢装置的电梯轿厢装置。
技术介绍
电梯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时,井道内的空气在该井道和上述轿厢之间流动。此时,伴随着风道截面积的变化而产生气流的紊乱,有时会作为噪声而产生摩擦风音。为了减轻这种噪声的产生,提倡通过在轿厢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波纹式的调风体,从而将伴随着轿厢升降的气流导向该轿厢的侧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此外,还提倡在轿厢的上部或下部设置调风体,该调风体具备与井道的中途的候梯厅侧门板平行的前板和从该前板向该轿厢的侧部及后部倾斜的侧板及后板,将伴随着轿厢的升降的气流导向该轿厢的侧方及后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8255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60055号公报可是,如图4所示,轿厢I的门槛(轿厢地坎)2的前缘部被设置为比开闭自如地设置在其出入口上的门板3的表面突出。此外,候梯厅5侧的出入口的门槛(层站地坎)6的前缘部也被设置为比开闭自如地设置在其出入口的门板7更向井道内突出。这些门槛2、6的各前缘部间的距离(间隙)被设定得尽可能窄,以使物体不会从该间隙落下,并且不会夹住轮椅、台车的车轮。因此,在轿厢I不停止在候梯厅5而行驶时,特别是在轿厢I上升时,如图中虚线A所示,沿着上述轿厢I的门 板3流动的空气(行驶风)在通过上述各门槛2、6的前缘部间的间隙时被压缩,其流速变大。于是,随之产生噪声(破风音(〃 ^音)),该噪声有可能向轿厢I内传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考虑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梯的轿厢上升时的该轿厢内的噪声水平的电梯的轿厢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涉及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梯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具备将出入口开闭的门板;以及调风体,向该门板的宽度方向倾斜地设置在该电梯的轿厢的所述门板的表面下部;使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朝向所述轿厢的侧方流动。第二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槽状体构成,该槽状体挡住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并将其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第三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调风部件构成,并设置为伴随着所述门板的开闭而伸缩自如。第四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截面J字形的板体构成,该截面J字形的板体挡住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并将其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第五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调风部件构成,并设置为伴随着所述门板的开闭而伸缩自如。第六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截面L字形的板体构成,该截面L字形的板体挡住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并将其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第七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调风体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调风部件构成,并设置为伴随着所述门板的开闭而伸缩自如。第八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门板为双开门方式的门板,所述调风体由以从所述门板的中央部朝向两侧部、高度分别降低的方式设置的一对调风体构成。第九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一对调风体的每个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调风部件构成,并设置为伴随着所述门板的开闭而伸缩自如。第十技术方案的电梯轿厢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中,所述门板为单向开门方式的门板,所述调风体设置为从所述门板的一方的侧部朝向另一方的侧部倾斜。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涉及的电梯轿厢装置,将轿厢上升时沿着门板流动的风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能够减少流入轿厢的门槛前缘部和候梯厅侧的门槛前缘部之间的间隙的风,所以能够抑制由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空气引起的噪声的产生,因而能够降低轿厢内的噪声水平。附图说明图1 (a)、图1 (b)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轿厢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 (a)、图1 (b)所示的调风体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3 (a)、图3 (b)是表示调风体的变形例的图。图4是表示电梯的轿厢和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标记说明I 轿厢2门槛(轿厢地坎)3、3L、3R 门板5候梯厅6门槛(层站地坎)7 门板11调风体I la、I lb、I Ic 调风部件12 导轨13L、13R门连杆机构14门槛(轿厢地坎)的前缘部15 井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轿厢装置。图1 (a)、图1 (b)是从正面(出入口侧)观察电梯的轿厢I的概略构成图,图1 (a)表示关闭了门板3的状态,图1 (b)表示打开了门板3的状态。该电梯轿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轿厢I的出入口开闭的上述门板3的表面下部,向该门板3的宽度方向倾斜地设置有调风体11。图1 (a)、图1 (b)所示的电梯,作为门板3而在其出入口设置有4片双开门构造的板体La、Lb、Ra、Rb,这些板体La、Lb、Ra、Rb悬吊在水平设置在轿厢I的前面上部的导轨12上。上述板体La、Lb、Ra、Rb分别连结在左右一对门连杆机构13L、13R上,相互连动而沿着上述导轨12在轿厢I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这些板体La、Lb、Ra、Rb的移动、即门板3的开闭由未图示的门开闭机构来进行。此处,由门开闭机构进行的门板3的开闭,在将上述轿厢I确立位置于通过来自轿厢I的“目的层站指定”或来自候梯厅5侧的“轿厢召唤”而指定的层楼的候梯厅5 (参见图4)、并在候梯厅5侧的出入口和轿厢I的出入口的高度位置一致时进行。关于该门开闭机构,能够适宜地采用以往公知的各种门开闭机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图1 (a)、图1 (b)中标记14表示如参照图4所说明的那样地比上述门板3的表面位置向前面侧突出并伸出到上述候梯厅5侧的、上述轿厢I的门槛(轿厢地坎)2的前缘部。此外,标记15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了轿厢I升降的井道的壁。那么,例如如图2所示,安装在门板3的表面下部的调风体11由截面U字形的槽状体构成。特别是,上述调风体11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该例中为三个)调风部件lla、llb、llc构成,通过由沿着长度方向的滑动来改变上述调风部件11a、IlbUlc间的重叠量,由此具有其全长变化的伸缩构造。具有这种伸缩构造的调风体11对应于上述的4片板体La、Lb、Ra、Rb中能够收纳地设置在轿厢I的左侧的2片板体La、Lb (左侧门板3L)及能够收纳地设置在上述轿厢I的右侧的2片板体Ra、Rb (右侧门板3R)的每个而设置。特别是,这两个调风体11使上述的槽状的凹部朝上,从而如图1 (a)所示,在上述门板3 (3L、3R)关闭了的状态下,以从上述轿厢I的前面中央部向两侧部、高度降低的方式倾斜而左右对称地设置。换言之,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双开门的左右的门板3L、3R对应的两个调风体11人字形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梯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具备将出入口开闭的门板;以及调风体,向该门板的宽度方向倾斜地设置在该电梯的轿厢的所述门板的表面下部;使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朝向所述轿厢的侧方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20 JP 2012-1388681.种电梯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梯的轿厢,在井道内升降,具备将出入口开闭的门板;以及 调风体,向该门板的宽度方向倾斜地设置在该电梯的轿厢的所述门板的表面下部; 使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朝向所述轿厢的侧方流动。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调风体由槽状体构成,该槽状体挡住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并将其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3.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调风体由以相互重叠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的多个调风部件构成,并设置为伴随着所述门板的开闭而伸缩自如。4.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调风体由截面J字形的板体构成,该截面J字形的板体挡住在所述轿厢上升时沿着所述门板流动的风并将其导向所述轿厢的侧方。5.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装置,其中, 所述调风体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隼人,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