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0063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1:23
本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电机、隔板、并联机构及其旋转结构、夹具系统、碗型刷以及升降和平移系统组成,机架分为上下两部分,都与上端固定有并联机构及其旋转结构且下端固定有电机的隔板连接,夹具系统将轮毂固定于并联机构动平台上;升降和平移伺服电动缸通过竖直和平移方向布置且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四根导轨,初步调整转动的碗型刷的位置然后固定;电机在带动并联机构和轮毂以及夹具转动的同时,并联机构不断的调整轮毂的位姿,使得轮毂的背腔,尤其是各个边角部位,始终能够与碗型刷处于最佳的接触姿态,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去除各个部位尤其是边角部位的加工毛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去毛刺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并联式车轮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车轮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地去除机加工后所产生的背腔及边角部位毛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去除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表面处理效果。传统的去毛刺方法是,用一个大的圆盘毛刷直接对背腔进行刷毛刺,对于轮辐造型比较复杂,窗口比较小且多的轮型,毛刷最外边缘的线速度虽然高,但实际上刷毛接触不到轮辋与轮辐交接处的边角,去除效果非常不理想;而毛刷上对应于法兰盘根部边角位置的刷毛线速度很低,也使得此处去除效果不理想,这些位置往往需要人工继续打磨;不仅效率低,而且打磨产生的粉尘对人体危害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它能有效的去除造型复杂车轮的各个边角部位的毛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电机A、隔板、轴承座S、轴用弹性挡圈M、轴承E、间隔套、旋转轴、定平台、万向铰、伺服电动缸、动平台、端面定位块、转角缸、碗型刷、驱动轴、压盖、轴承座T、轴承F、轴用弹性挡圈N、平行导轨、电机B、升降伺服电动缸、平移伺服电动缸、径向定位块、竖直导轨、连接板、竖直导轨滑块、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1)、电机A(2)、隔板(3)、轴承座S(4)、轴用弹性挡圈M(5)、轴承E(6)、间隔套(7)、旋转轴(8)、定平台(9)、万向铰(10)、伺服电动缸(11)、动平台(12)、端面定位块(13)、转角缸(14)、碗型刷(15)、驱动轴(16)、压盖(17)、轴承座T(18)、轴承F(19)、轴用弹性挡圈N(20)、平行导轨(21)、电机B(22)、升降伺服电动缸(23)、平移伺服电动缸(24)、径向定位块(25)、竖直导轨(26)、连接板(27)、竖直导轨滑块(28)、平行导轨滑块(29)、导轨底座(30)以及滑动底座(31)组成,其特征在于:机架(1)分为上下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I)、电机A (2)、隔板(3)、轴承座S (4)、轴用弹性挡圈M (5)、轴承E (6)、间隔套(7)、旋转轴(8)、定平台(9)、万向铰(10)、伺服电动缸(11)、动平台(12)、端面定位块(13)、转角缸(14)、碗型刷(15)、驱动轴(16)、压盖(17)、轴承座T (18)、轴承F (19)、轴用弹性挡圈N (20)、平行导轨(21)、电机B (22)、升降伺服电动缸(23)、平移伺服电动缸(24)、径向定位块(25)、竖直导轨(26)、连接板(27)、竖直导轨滑块(28)、平行导轨滑块(29)、导轨底座(30)以及滑动底座(31)组成,其特征在于:机架(I)分为上下两部分,与上端固定有轴承座S (4)且下端固定有电机A (2)的隔板(3)连接,旋转轴(8)通过轴承E (6)和间隔套(7)以及轴用弹性挡圈M (5)与轴承座S (4)连接,并且上端与定平台(9)连接,下端与电机A (2)的输出轴相配合;定平台(9)和动平台(12)之间通过三个伺服电动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博文郭建东刘伟东于志远李文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