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脂组合物和滚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8738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油在40℃时的压力粘度系数为33GPa-1以下,且其增稠剂的投影面积率为10面积%以上的润滑脂组合物和填充有上述润滑脂组合物的滚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填充在与水有接触的环境下使用的轴承中的具有耐水性的润滑脂组合物。此外,还涉及填充有上述润滑脂组合物的滚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汽车和铁路车辆等的车辆用轴承,例如,多采用图1所示的具有封印的密封型的所谓“轮毂单元轴承”。在图1所示的轮毂轴承中,在与内圈元件I 一起构成内圈相当部件的轮毂2的外端部(图中的左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用于固定车轮(未图示)的外向法兰3,中间部外周面形成有内圈滚道4a和阶梯部5。此外,在靠近轮毂2的中间部内端(图中靠右)的外周面上,形成在其外周面同样形成有内圈滚道4b的内圈元件I以其外端面(图中的左端面)抵接于阶梯部5的状态被外嵌支承。此外,轮毂2的靠近内端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部6。然后在该外螺纹部6上螺合螺母7进一步紧固,由此将内圈元件1固定在轮毂2的外周面的规定部分。配置在轮毂2的周围的外圈8的中间部外周面设有用于将该外圈8固定于悬架装置(未图示)外向法兰状安装部9。此外,在外圈8的内周面,形成分别与各内圈滚道4a、4b对置的外圈滚道10a、10b。然后在内圈滚道4a、4b和 一对外圈滚道10a、IOb之间分别逐个设置多个滚动体11、11,使轮毂2在外圈8的内侧自由旋转。另外,这些滚动体11、11均由各保持架12、12把持于各列,并能够自由滚动。此外,外圈8的外端部(图中的左端部)的内周面与轮毂2的外周面之间装配有以腈类橡胶组合物为代表的弹性材料形成的密封环13,通过该密封环13,将存在于外圈8的内周面和轮毂2及内圈元件1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多个滚动体11、11的空间15的外端开口部28塞住。另外,外圈8的内端(图中的右端)开口部由盖体14塞住,用于实现防止尘埃或雨水等异物从该内端开口部侵入到空间15内和防止填充在该空间15内的润滑脂(未图示)泄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汽车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双列球轴承的单元轴承,但在大型汽车中,多采用作为图1的滚动体11使用了圆锥滚子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单元轴承,而在铁路车辆中,多采用同样的圆锥滚子轴承的单元轴承或者作为滚动体11使用了圆柱滚子的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单元轴承。这样的轴承,近年受到节能化的影响而被期望有所改良,例如专利文献I中提除了使用在100°c时的运动粘度为5.0X 10_6 9.0X 10_6m2/s (5 9cSt)的润滑脂的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2399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尽管专利文献I所述的润滑脂在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低转矩化方面很有效,但由于其基油与现有技术相比为低粘度基油,因此,存在难以充分保证摩擦面的油膜厚度的倾向。因此,在用于比现有技术更高负荷条件和更高温度条件下时,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疲劳寿命不足。因此,在希望通过设计上的手段来实现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高性能化时,专利文献I所述的润滑脂并不是对任一种设计的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都能够适用,因此仍有研究的余地。并且,轮毂单元轴承通过轮胎支承车辆的质量,并且对应于车辆的行驶状态通过轮胎接地而受到径向负荷、轴向负荷以及瞬间负荷乃至冲击负荷,因此轴承易发生磨损。目前,作为防止磨损的对策,有提高基油的粘度以增厚润滑油膜的方法,但达不到充分的效果,因此仍有研究的余地。此外,车辆等伴随运转的振动也会传递到滚动轴承,因此,易于在滚动体11和内夕卜圈滚道4a、4b、10a、IOb之间产生因反复冲击而导致的微振磨损。此外,由于车辆的货车运输中会因轴承受到微震等而发生轴承磨损,会发生被称为微振磨损的现象。现有的矿物油-锂皂类润滑脂对于该微振磨损的耐久性(耐微振磨损性)不足,仍有研究的余地。再者,轮毂被要求具有操作稳定性(操纵性、稳定性)和节省燃料性,还被要求相对于轮毂轴承的增压变化轴承转矩的变化较少。 在此,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问题做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低转矩性、耐磨损性、低温时的耐微振磨损性、耐水性、低摩擦性能、以及被填入轴承时的低泄漏性优异,能够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润滑状态的润滑脂组合物以及填充有该润滑脂组合物的滚动装置。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人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主要是基油的压力粘度系数和增稠剂的分散状态有很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人的上述认知而作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下述润滑脂组合物和滚动装置。(I)润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所用基油在40°C时的压力粘度系数为33GPa_i以下,并且增稠剂的投影面积率为10面积%以上。(2)滚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借助保持架将多个滚动体把持在内圈和外圈之间,且多个滚动体能够自由滚动,并且填充有上述(I)所述的润滑脂组合物。在此,增稠剂的投影面积率是指用光学显微镜对厚度0.1mm的润滑脂组合物摄影时,视野中存在的增稠剂的纤维和/或颗粒所占的面积比例。在对润滑脂组合物进行了摄影而得的光学显微镜照片上,增稠剂的纤维或颗粒显示为黑色,基油显示为透明状或白色。在此,将光学显微镜照片二值化,计算视野中的黑色部分的面积率,由此求出增稠剂的投影面积率。此外,上述润滑脂组合物中,优选为下述结构。( I)增稠剂为下述通式(I)或通式(II)表示的二脲化合物,特别是下述通式(I)表示的芳香族类二脲化合物,增稠剂量为相对于润滑脂组合物总量为10 40质量%。R2-Nhconh-R1-NhcoNh-R3 通式(I)通式(I)中的R1表示碳原子数6 15的芳香族类烃基,R2和R3表示碳原子数6 12的芳香族烃基。R2和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5-NHC0NH-R4-NHC0NH-R6 通式(II)通式(II)中的R4表示碳原子数6 15的芳香族类烃基,R5和R6表示碳原子数6 2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6 12的环己基衍生物基,环己基衍生物基在R5和R6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50 90摩尔%。R5和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作为添加剂,包括防锈剂和防磨剂。(3)防锈剂为羧酸类防锈剂、羧酸盐类防锈剂、胺类防锈剂。(4)防磨剂为三苯基硫代磷酸酯。(5)润滑脂组合物的流动点在_35°C以下,运动粘度为70 150mm2/s。(6)基油为矿物油与合成油的混合油,混合比(质量%)为矿物油:合成油=0:100 20:80。(7)防锈剂为羧酸类防锈添加剂、羧酸盐类防锈添加剂和胺类防锈剂3种,3种防锈剂的含量在润滑脂总量的I质量%以上。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润滑脂组合物的低转矩性、耐磨损性、低温时的耐微振磨损性、耐水性、低摩擦性能以及被填入轴承时的低泄漏性优异,能够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润滑状态。此外,填充有该润滑脂组合物的本专利技术的滚动装置,尤其是在与水接触的环境下也显示出优异的润滑性能,具有较长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车辆用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内圈元件2 轮毂4a、4b内圈滚道5阶梯部6外螺纹部7 螺母8 外圈10a、IOb 外圈滚道11滚动体12保持架13密封环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润滑脂组合物]润滑脂组合物包括基油、增稠剂、防锈剂、防磨剂。< 基油 >作为基油,优选为矿物油、合成油或其混合油,在使用混合油的情况下,矿物油和合成油的混合比(质量%)优选为矿物油:合成油=0:100 2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8.26 JP 2011-184988;2011.08.26 JP 2011-184981.种润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见宣行横内敦外尾道太中谷真也神田晴香曾我一弘宫川贵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