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状气体吸附剂和使用其的绝热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6898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片状气体吸附剂,至少含有热塑性树脂和铜离子交换ZSM-5型沸石(12),例如,可以列举在热塑性树脂片(11)中分散有铜离子交换ZSM-5型沸石(12)的构成的单层片状气体吸附剂(10)。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绝热体,具备上述构成的片状气体吸附剂,例如可以列举芯材和片状气体吸附剂一起由外覆材包覆的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片状气体吸附剂和使用其的绝热体,特别是,涉及能够大容量地吸附在常温且低分压下的水分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和将该片状气体吸附剂与芯材一起减压密封在具有阻气性的外覆材内而构成的绝热体。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有各种含有沸石的树脂片材的技术。具体来说,可以列举通过添加沸石来赋予树脂片材抗菌性的技术,或者通过沸石的配合来赋予气体吸附性的技术等。这些技术中,通常,进行将在作为基材的树脂中混炼沸石得到的物质用公知的方法加工为片状的操作。例如,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以赋予有机高分子膜抗菌性为目的,混合抗菌性沸石得到的有机高分子膜(抗菌性膜)。其中所谓的抗菌性沸石,是指沸石中的能够离子交换的离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等取代的沸石。提出了由5 95重量份树脂和95 5重量份的乙烯气体吸收剂构成的乙烯气体吸收组合物。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高效吸收生鲜食品产生的乙烯气体、保持生鲜食品的鲜度为目的的,由5 95重量份树脂和95 5重量份的乙烯气体吸收剂构成的乙烯气体吸收组合物。其中所谓的乙烯气体吸收剂,是指合成沸石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此外,该乙烯气体吸收组合物,能够成型为膜、片、容器等。此外,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以尽可能不降低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得到保持吸附剂的吸附材料为目的的,将配合有I 50重量%的沸石类吸附剂的合成树脂以膜状挤压延伸等得到的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在实施例中,通过氨和硫化氢的吸附进行评价。此外,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真空绝热材料,其使用在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和PE (聚乙烯)膜中混炼沸石等作为吸气材料得到的物质。该真空绝热材料是通过将PET膜、铝箔和PE膜叠层得到的多层膜制成袋状作为外覆材,在该外覆材的内部填充芯材或骨料(粉末二氧化硅等),再对外覆材的内部进行真空排气,进行密闭而构成。并且,在构成上述外覆材的PET膜和PE膜中混炼有沸石(或沸石和活性炭)。由此,在来自外覆材之外的水分、二氧化碳等侵入内部之前就被吸气材料所吸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1889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9913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3-25613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10338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专利文献I 4中公开的树脂片材,构成为吸附乙烯气体、氨、硫化氢、水分或二氧化碳等气体,但是任何一个都没有设想去吸附空气,并且不能够充分吸附常温范围内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特别是水蒸气)。具体来说,首先,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的抗菌性膜,如其名称,是为了赋予抗菌性而添加沸石,因此,不是能够充分吸附空气和水蒸气等气体的构成。其中,为了进行高活性化使得沸石能够吸附更大量的气体,如专利文献I所述,列举了通过对沸石进行离子交换,导入阳离子(特别是金属离子)的方法。并且在专利文献I中,关于沸石的种类(类型)和导入沸石的金属离子的种类,列举了具体例,公开了抗菌性膜的膜厚、抗菌性沸石的含量等的优选范围。但是,沸石的种类、阳离子的导入、抗菌性膜的膜厚、含量等用于实现抗菌性的条件并不是适于空气和水蒸气的吸附的条件。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乙烯气体吸收组合物,如其名称,是专门用于乙烯气体吸收的,不是有效吸附其他气体的构成。此外,关于乙烯气体吸收组合物中所含的乙烯气体吸收剂,虽然特别规定了相对于树脂的混合比,并且记载了合成沸石的通式,但是对于沸石的种类(类型)和向沸石的阳离子的导入没有特别记载。此外,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吸附材料,没有具体特别规定吸附对象,但是在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用氨和硫化氢评价吸附性能,对于空气和水蒸气的吸附没有特别言及。此外,关于该吸附材料中所含的沸石,虽然记载了相对于合成树脂的配合量的范围,但是对于沸石的种类(类型)没有记载。对于向沸石导入阳离子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在从向沸石添加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钙的记载可以暗示阳离子的导入的程度。此外,专利文献4中提出的真空绝热材料,由于以防止二氧化碳、水分等向真空绝热材料的内部的侵入为目的,所以相当于树脂片材的PET膜和PE膜的吸附对象为二氧化碳和水分,但对于空气的吸附没有特别记载。此外,对于混入PET膜和PE膜的沸石几乎没有具体记载,对于沸石的种类(类型)和是否向沸石中导入阳离子也没有记载。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树脂片材的制造条件不同,向沸石导入的金属离子,由于其催化作用会侵蚀树脂,其结果,有可能会阻碍片成型。例如,专利文献I的实施例中,作为树脂,例示了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乙烯、聚氨酯、ABS树脂,作为成型方法例示了 T模法和共挤出法,作为成型温度例示了 200°C 260°C的温度。此外,专利文献2中,作为树脂例示了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例示了吹塑成型法,作为成型温度例示了 130 140°C的温度。此外,专利文献3的实施例中,作为树脂例示了聚丙烯,作为成型方法,例示了混炼挤出后的吹塑成型法、T模法,作为混炼温度和成型温度,例示了 200°C 250°C的温度。但是,在这样的高温的成型条件下,由于导入沸石的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而树脂劣化,片(或者膜)中会出现开裂、破损、变色等的不良情况。专利文献4中,对于成型方法和成型温度没有特别记载,但是当混炼时或者成型时的加热温度为高温,则由于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有可能树脂劣化。另外,即使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真空绝热材料的外覆材使用上述专利文献I 4中公开的树脂片材,也不能吸附充分量的空气和水分。因此,真空绝热材料的热导率有可能增大。具体来说,在制造真空绝热材料时,如上所述,用真空泵等对袋状的外覆材的内部进行减压,但是,减压前的外覆材的内表面或芯材附着有水分。在此,由于外覆材的内部填充有芯材,所以即使用真空泵抽吸内部的空气有时也不能充分抽吸空气和水分(空气等)。当这样空气等残留在外覆材的内部,内部的真空度就会降低从而热导率增大。构成外覆材的树脂片材如果能够吸附大量的空气等,就能够吸附除去内部的残留空气等,但是上述现有的树脂片材,难以实现充分的吸附量,因此无法有效吸附除去在内部残留的空气等。此外,虽说外覆材具有阻气性,但是并不能够完全抑制空气等的透过,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空气等侵入外覆材的内部。这种情况下,构成外覆材的树脂片材如果能够吸附大量的空气等,就能够实质上避免该空气等的侵入,但是上述现有的树脂片材中,难以实现充分的吸附量,实际上不能避免从外部侵入空气等。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含有沸石、能够更大量吸附空气和常温范围内的低分压的水分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和使用该片状气体吸附剂的绝热性能和经时耐久性优异的绝热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片状气体吸附剂至少含有热塑性树脂和铜离子交换得到的ZSM-5型沸石。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绝热体的构成为,由具有阻气性的外覆材至少包覆芯材和片状气体吸附剂、并对该外覆材的内部进行减压而构成,其中,上述片状气体吸附剂至少包含铜离子交换得到的ZSM-5型沸石和热塑性树脂。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具有包含铜离子交换ZSM-5型沸石的片状气体吸附剂,所以附着于芯材和/或外覆材的没有完全除去的水分能够通过片状气体吸附剂被吸附除去。此夕卜,能够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9 JP 2010-201643;2010.11.15 JP 2010-254681.一种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至少含有热塑性树脂和铜离子交换得到的ZSM-5型沸石。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热塑性树脂为100重量份时,铜离子交换得到的所述ZSM-5型沸石的配合量为40重量份以下。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塑性树脂在至少配合了所述ZSM-5型沸石之后被加热成型为片状, 所述加热时的热塑性树脂的温度,在比该热塑性树脂的软化点高60°C的加热上限温度以下。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铜离子交换得到的所述ZSM-5型沸石在配合到所述热塑性树脂中被加热成型为片状之前,预先进行加热干燥处理。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 铜离子交换得到的所述ZSM-5型沸石在配合到所述热塑性树脂中被加热成型为片状之前,预先进行真空热处理。6.按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气体吸附剂,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片状气体吸附剂为中间层时, 还具备叠层于该中间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浅明子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